▲韓信助劉邦打天下,可謂千古第一名將。維基百科
秦漢之際,中原板蕩,風流人物冠絕一時。
韓信起於布衣,征戰於天下,終於為中原之一統奠定新局。韓信顧念舊恩,不忍叛漢,卒死於婦人之手。長樂宮的鐘聲,也為韓信之奇冤而悲鳴!
大忍大勇
韓信少年時甚為貧困,無法當官吏,也不會做生意。如《史記》所載,他一個大丈夫連自己都養不活,連河邊送飯給他吃的洗衣婦人都笑話他,不指望他的報答。
有一天,淮陰市集的無賴擋住了韓信的去路,要他從跨下爬過去,否則便殺了他。身材高大的韓信,竟然背著劍,從無賴的跨下爬過去。
這些事韓信都忍住了,說明其志甚大,不謀於小。
韓信從軍時,本來是在項羽陣營。項羽不能重用他,於是他便逃到劉邦陣營。韓信等十三人被判斬刑,輪到韓信就斬時,他大叫:「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甚麼砍壯士之頭顱?」監斬官驚其言語,狀其相貌,便放了他,經過交談,更對韓信大為服氣。後來,蕭何也對韓信感到驚奇,還演出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
這說明韓信的確有過人之處,才能臨死而求活,為蕭何所賞識。
千古將才
秦朝短短幾年便亡了,戰國時期的各國勢力都蠢蠢而動。周天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秦朝亦無道統之傳承。天下是平、是亂?中原會重新變成戰國?還是一統?誰也沒有把握。
項羽勇悍威猛,卻無天子之大德。韓信是千古難得的大將,用兵宇內,所向無敵,為中原之一統奠定基礎。蕭何知道,劉邦要爭天下,非有韓信不可。
蕭何追回來韓信,便要劉邦登壇拜將。劉邦本來打算草草了事,蕭何說,只拜韓信為將,一定留不住他,堅持要劉邦依禮,擇良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掌兵符後,便問劉邦:「論起勇悍仁彊,你比得上項羽嗎?」劉邦沉默許久,承認不如項羽。
於是,韓信便開始一展心中的實學:他料敵審勢,先舉實例分析項羽的個性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他說項羽稱霸天下為諸侯之主,卻偏愛故鄉,不都於關中而都彭城,這一點已經違背了義帝的約定。諸侯看他這樣,有樣學樣,紛紛在自己的地盤當王。項羽每到一個地方,百姓無不殘滅,他只是武力強大所以稱霸而已,失去的是天下人的心。
他接著獻策:「如果您能反其道而行,任命天下武勇之士、以天下城邑分封功臣、用想東歸回秦故地──關中的兵士,攻向東方之敵。那麼,人們就會來響應。」
劉邦聽了大喜,有相見恨晚之感!隨後,韓信用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於是,兵爭天下的局面開始重整。韓信步步進逼,軍事與謀略雙運,終於在齊國大破楚派來的二十萬大軍。
自此,天下隱隱形成三分之勢──項羽、劉邦、韓信。
重情重義
三分天下之勢快形成了!這時,韓信為齊王。
項羽派了說客,勸告韓信反漢連楚,三分天下。說客說:「我們當初是反對秦朝之暴政,秦朝被推翻了,我們大家分土為王,不需要再動刀動槍。當初我們和劉邦就是這麼說好的。」
「可是,他違背約定,收攏天下之兵,又來打我們,擺明了是想要全天下,不達目的不會停止,多麼貪得無厭啊!而且,劉邦好幾次在項王的掌握,是項王可憐他,不然他早就沒命了!可是,劉邦竟恩將仇報,又來攻打項王,這個人可以相信嗎?要不是劉邦還需要留著您對付項王,您還有機會為他賣命嗎?」
韓信卻說:「我在項王底下,只不過是小官,拿著戟當守衛而已。可是,漢王卻拜我為大將軍,給我數萬之兵。他對我有如親人,解衣推食,言聽計從。如果我背叛他,乃是不好的行為。我即使死,也不會改變心意的。」
說客剛去,另一名齊國的策士又來了。他獻三分天下之策,要韓信以齊地為根據,以燕趙從國,修德於天下。以韓信之賢聖、甲兵之狀勝,因民西向之欲,懷天下諸侯之德,則天下之君王,將來齊國朝拜。
韓信依舊搬出心懷漢王之恩的說辭。齊之策士索性為韓信剖析利害,說韓信功高震主,已處於危機之中。他一方面說韓信的背相,貴不可言;再方面威脅韓信,天要給你,你不要,一定會受報應。他再三勸韓信把握時機,不要錯過。
可惜韓信猶豫不決,不忍背叛漢王。又因為自己功勞大,漢朝野奪不去齊王之勢力。因而作罷!
死於鐘樓
漢家的天下,韓信已經打下了。韓信忠於漢王,終不謀反,的確是忠肝義膽的大將軍。
韓信成功之後,以千金回贈當年給他飯吃的婦人;給當年侮辱他的里長一些錢;給那個要韓信跨下而行的人當個小官。
韓信後來舉棋不定,又想反,又不反。韓信先被貶為淮陰侯,後來謀反不成,被呂后設計謀,在長樂宮的鐘室斬了韓信,並夷其三族。
一代大將軍,便在大漢天下底定之後,隨著走入了歷史。
韓信是漢朝的開國大將。漢初五年動盪不安之際,韓信一方面打定天下,擊潰項羽的軍隊;再方面放棄了項羽的提議,拒絕三分天下進而王於天下的遠謀。
中原分久必合,合時乃有聖王賢相。韓信開國打天下,中原在上古與中古交替之際,方能維繫一統之文明。後代,有唐一代,太宗撫平四海,復興文明;有宋一代,岳飛北伐金兵,還我河山,奈何時不我予,非戰之罪!
韓信死後,英靈不遠。長樂宮的鐘聲,為他悼念而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