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武漢肺炎疫情猛烈,歐美主要國家幾乎無一倖免,大家紛紛採取封城和封閉國界的措施,連原本號稱「佛系防疫」的英國,也因事態超乎想像而改弦更張。舉世皆封城鎖國,首當其衝的便是經濟。除少數行業之外,舉凡航空運輸、旅遊觀光、到各行各業都受到重創。隨之而來的是股、匯市大恐慌,各主要股市和主要貨幣兌美元匯率均瘋狂重挫、重貶。而美國股市史上最大跌幅,就在這時出現。人們用海嘯來形容2008年的次貸風暴,這次可以說是天崩地裂了。
各國如何「救經濟」?
由於隔離、封城、鎖國、停止大型聚會等措施,這隻病毒讓現代經濟的基礎全面瓦解。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逐一崩潰。因此,各國政府除了忙於防疫,還面對強大的壓力,必須出手救經濟。否則,就算人民安然躲過了肺炎侵襲,經濟也是千瘡百孔。然而,一個國家的資源畢竟有限,雖然救經濟也是政府的責任之一,但是當防疫與救經濟兩頭燒,經費吃緊時,就必須審慎為之,把錢用在刀口上。
這不是小題大作,因為災難的規模目前仍難以估算,而且還在倍數成長當中,所以不論是救經濟或是救疫情,總經費很可能是非常龐大的數字,遠超過財政負擔。
世界各國針對這次疫情所採用的幾個救經濟的方法,大致有發錢給人民、降息、紓困和救股市等,各有其優劣點,討論如下:
最先被祭出的方法就是發放現金。澳門、香港、日本,還有後來的美國,相繼宣告對每個國民發放若干現金,供其消費使用。目的是希望藉由現金的發放,刺激民間消費,從而為經濟帶來活水。雖然發放現金是否能解決經濟問題還有待商榷,但多少可以紓解民怨。但反過來說,如果政府用心防疫,獲得人民的信任,還需要撒錢來討好人民嗎?
其次是降息。不論有沒有效,不論是否抓到問題的癥結,總之,降息就對了。尤其在美國,降息幾乎等於刺激股市上漲的不二法門。當股市重挫,降息就對了。降息幾乎已經成為救經濟的公式,世界各國皆然。問題是,現在利率水準已經很低,很多國家接近零利率甚至負利率,降息空間有限。
更多的國家採取緊急紓困方案,根據中央社的報導,美國提供500億美元資金給受重創且瀕臨破產的航空業,並對小企業提供2,500億美元融資。英國宣布史無前例的3,300億英鎊(約新台幣12兆元)資金,向企業提供擔保援助。法國政府將提供3,000億歐元(約新台幣10兆1,100億元)貸款擔保,同時政府也將釋出一筆450億歐元紓困資金,協助企業和勞工度過危機。德國政府宣布推出至少5,500億歐元的紓困措施,並暫停面臨嚴重周轉問題企業的法律義務,以申請破產。
紓困是避免緊急危難的重要工具,由國家出資或出面擔保,協助企業度過一時的難關,同時也可以避免失業率攀升。俗話說,救急不救窮,紓困並不是萬靈丹,而且不是所有企業都救得活。如果紓困之後,實質問題沒有解決,大部分企業最後還是撐不住,結果就會成為國民沉重的負擔,因為紓困的金額,通常都是天文數字。其次,紓困的資源該如何分配?要救哪些產業?哪些企業?中小企業、微型企業要救嗎?如何救?粥少僧多怎麼辦?這些都不是容易處理的問題。美國在2008年次貸風暴時活生生的例子,國家花大把的錢去救發生危機的銀行,部分高階人員卻忙著自肥脫身,從而引發眾怒。用國家的錢去救私人企業,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風險,還是要嚴格把關和監督。
最後,就是救股市。股票市場重挫,如果沒有審慎處理,就會發展為金融風暴,在骨牌效應互相連累之下,出現大批金融機構宣布破產倒閉。而金融業一旦崩潰,經濟就徹底瓦解。因此,每當股市連連重挫,就會有人呼籲政府出來護盤。文明國家的方法通常是降息和放些利多措施,粗暴一點的國家可能乾脆宣布關閉股市。台灣的習慣則是動用國安基金或是禁止放空之類的。然而,股市能夠「救」嗎?股市反應的是基本經濟體質,疫情沒有解決,虛耗子彈一味拉抬也是沒用。只有當恐慌發生,投資人失去理性時,才有國安基金介入的意義。
防疫做好才能救經濟
如果我們的經費源源不絕,毫無限制,那當然沒有救經濟或救疫情的問題。但冷酷的現實是,當你把錢花在紓困救經濟,防疫的錢就少了一筆。而這次的疫情發展特別迅速,稍一不慎確診病例就呈倍數成長。從世界各國的狀況來看,不用幾天,感染人數就可以上百、上千、然後上萬,沒有止境。因此,在疫情還沒被控制之前,究竟要花多少經費,多少人力物力,尚難估算。道理很簡單,只有疫情受到控制,經濟才有希望。在疫情沒有告一段落之前,所有的經濟措施,都只有暫時效果,甚至是浪費。輕重緩急,孰先孰後,已經很清楚了。
當然,錢要怎麼花,是救疫情還是救經濟,政府也很為難,所以我不反對適度紓困救經濟以安撫人心,但必須適可而止。與其浪擲資源,不如留給防疫,甚至寧可備而不用。目前我們的防疫工作做得極好,只有把防疫做好了,經濟才能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