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成這個三個字是傳奇,2023年12月的第四屆「人權藝術生活節」將台灣大學校內劇場將此傳奇重新展演。「2023人權藝術生活節」是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本屆以「自由的靈魂」為主題,由著名詩人暨導演鴻鴻擔任策展人,邀請臺灣與香港各藝文領域的優秀創作者帶來音樂、舞蹈、戲劇、影像劇場、漫遊式劇場、漫畫故事劇場、小說展演以及攝影展等多樣化節目。自2023年12月2日至2024年1月14日期間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登場,關注白色恐怖、香港民主運動、原住民認同及無障礙藝術等跨越地域和領域的人權議題。其中重磅演出的《陳文成的證明題》是以再敘述的筆法設計在陳文成的一百歲生日派對上,會是如何的情境。
在諾蘭電影《奧本海默》上映前,很難解釋那部啟發編劇郭家瑋寫出《陳文成的證明題》,英國麥可·弗萊恩(Michael Frayn)的劇本《哥本哈根》,到底是怎樣的故事。「現在很簡單了」,郭家瑋說。之所以這麼講,因為《哥本哈根》故事就是《奧本海默》同時期的歐洲,其中人物對喜愛《奧本海默》的觀眾不可能陌生。因為僅有的三個角色,其一是在電影中差點吃下毒蘋果的量子力學巨擘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其二是他出色的學生,叫思鄉牛仔快滾回美國的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第三位則是玻爾的妻子,按輩份海森堡要喊師娘。《哥本哈根》的三位主角,以靈魂在天堂相會形式,回溯某夜,一場可能左右納粹德國能否製造出原子彈的談話。《陳文成的證明題》裡,陳文成妻子陳素貞、好友鄧維祥、警總審問官鄒小韓,也以靈魂形式一起回溯陳文成逝世的謎團。
因為觀眾知道結局,所以能和角色活在種種不確定性中,這種形式令郭家瑋著迷。他找來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0年發表的《陳文成案調查報告》,不僅僅是為了讀,更是為了親自把記載所及,那撲朔迷離夜晚裡陳文成走過的路,都按圖索驥地,親自走一遍:從現址辛亥路一段70號的住所,到臺灣大學圖書館總館。那是怎樣的體感、距離與經驗?郭家瑋有了自己的版本,但仍不曉得陳文成的。所以他用劇本把不知道的事,再提出來一次。
整部劇沒有任何血脈賁張、刀劍相向的衝突,只有靈魂世界獨有的恬靜。人死不能復生,然而真相未明,能做的,也只有坐著好好聊聊,才能靠近真相一點。郭家瑋說,選擇讓劇本氣氛如此平靜的另一原因,還包括陳文成生前狀態的特殊性。他不是那種為了抗爭隨時要把命拿出來拼的殉道者。他是數學博士,時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助理教授。溫暖的家庭與對知識的探索,是他生命主要的重心。在這之餘,他會把一些錢捐給《美麗島》雜誌,如此而已。也是如此而已,就去了一條人命。死亡的腳步原來很輕。如果一直想強調那個世代多麼恐怖,反倒可能在過程中,不小心抹去它的全貌。
導演汪兆謙說,就自己觀察,臺灣這類議題創作,有段時間都在試圖講述過去已知、卻不能談論的事。然而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最大兩黨都透過選舉連續執政過八年,許多資訊不像以前那麼禁忌、無法取得。所以,或許下個任務,是談談「過去未知的事」。
這個劇本的簡單,也成為導這部劇本最困難的地方。一張桌子,幾張椅子,頂多再加面黑板,剩下都是角色間的研討,要怎麼演?汪兆謙不覺得是問題,他說:「就這樣演。」對他而言,劇場不是博物館,不是展示珍奇異獸、磅礴景觀的地方。劇場裡,演員能好好說,觀眾能好好聽,這就很足夠。陳文成好友鄧維祥將由演員顧軒飾演,他剛和「阮劇團」合作改編陳思宏小說《鬼地方》的前製演出;而陳文成妻陳素貞將由莊庭瑜飾演,「阮劇團」《熱天酣眠》、《十殿》、《釣蝦場的十日談》等作都有她身影;警總審問官,則很特別地,由現任職於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專攻老生的黃昶然擔綱演出。
這個陣容真是「斯文」。汪兆謙笑稱,很高興這個組合能讓人感到驚喜、困惑。與編劇寫作初衷呼應,「恐怖」只是一百張臉的其中一張,希望透過這方式,能夠把同時具備的另外九十九張臉,翻出來讓大家瞧瞧。對他而言,世上沒有壞人,許多可憎之事,反倒往往是從一眾善良人手中製造出來的。舉例來說,難道有任何教育工作者下定決心,要把臺灣中學生壓得喘不過氣嗎?追溯此現象,會獲得的大概是一張張好心、懇切的臉,充滿對未來後生的愛與關懷。另一方面,被標誌成「壞人」者,也很可能有某件心事、某個心思,易獲普羅大眾共鳴。「人總是人,好人也會做下錯事;一個人怒火冒頂了,會拔出刀子來回敬本是為了他好、勸告他的人」、「錢是我的,是他的,在萬人手裡轉過。可假使有人剝奪了我的名聲,他未必因此發了財,到手了什麼,我卻當真一無所有了。」這些洞察至深的誠懇言語,都出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奧賽羅》中,著名的反派伊阿古。
當年,汪兆謙和學長暨好友MC JJ(盧志杰)在嘉義築起戲劇夢,八〇年代小劇場,從臺北往南傳的詞語好迷人:實驗、身體、政治。回看彼時,被傳遞的概念其實只有前兩者,政治變成形容詞、甚至附屬藝術底下的名詞,不會被深究。這種特別的傳播現象,細思箇中原因,似乎恰好反過來說明了什麼是政治。所以汪兆謙也有問題要問。他說「答案」是終點,是種人得到後就可什麼都不做的東西;但問題讓人思索、讓人好奇,讓人離開劇場後,因此還想做些什麼。因此他倆都能認同「劇場應該拋出疑問,而不是給答案」。沒活過戒嚴年代的郭家瑋於是寫下劇本。導演汪兆謙活過解嚴那天,記憶刻進身體,卻意外沒能知道更多一些什麼。找答案屬於前來看戲的觀眾。至於怎麼答、答什麼,如果有一百人,就會有一百種可能。過程中若發現什麼不知道的,那就再問一次。
【「自由的靈魂」2023人權藝術生活節 】
活動期間 2023年12月2日(六)至2024年1月14日(日)
索票資訊 KKTIX 搜尋「2023人權藝術生活節」
演出地點 白色恐怖景美人權紀念園區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國家人權博物館
執行單位 台灣文化產業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