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耳順,「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不再是學生時代作文簿上經常套用的文章開頭,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感受。歲月,果真如「梭」。
「錯過」或「行動」,往往在選擇的當下就指向兩個不同的遠方。有些事情,現在不做,可能今生都不會去做;有些夢想,現在不追,可能永遠是夢幻泡影。
「0403花蓮大地震」後,振興花蓮經濟方案多箭齊發。答應同事一起賞鯨的邀約,成就了一場乘風破浪、自我挑戰的美麗行程。其實,「賞鯨」從來不在我的人生清單,優惠價格雖是一個誘因,但真正讓我這個懼水又怕暈船、膽小如鼠的人願意突破心防、自我挑戰,跨出從陸地到海洋的一大步,源自於一個改變的契機。
▲「百岳畫家」曾文彥在台北市藝文推廣處舉辦「山旅孤行」素描展。
參觀曾文彥「山旅孤行」畫展有感
專科同學群組中,收到「百岳畫家」曾文彥將在台北市藝文推廣處舉辦「山旅孤行」素描展的訊息。在當今視覺藝術展覽已從傳統媒材轉向裝置藝術、觀念藝術發展之際,寫實風格的精細素描展難得一見。而在登百岳的艱辛中,承受身體極限、面對心靈孤寂,與大自然共生共榮,所淬鍊、激盪出的生命經驗與藝術創作,精彩可期。
風華正茂的青春歲月,曾經共聚一堂,藝海築夢。30多年歲月悠悠,畢業後各奔東西,為生活奮鬥,難得的是多數同學依然懷抱著對藝術的熱愛,堅持至今。如今,同學畫展會場就成了大夥兒聚會的最佳地點。
▲曾文彥在他最喜歡的一幅作品前留影。
老友相見,分外開心。文彥熱誠地分享近況、介紹畫作,並在他最喜歡的一幅作品前留影。熱愛登山的他,在2021年初完成高山百岳縱走的行程,並以兩年時間用炭精筆仔細描繪出十多年來的爬山歷程,每一幅作品都搭配文字描述,完整記錄當下的心境。仔細品讀,感受到超越作品以外,還有更深的意涵。畫家筆下的山景、情境,激發展場觀者的人生體悟,共同譜寫出作品的意義和生命力。
踽踽獨行,無邊的孤獨與無盡的遠方,彷彿是一場人生的修練。文彥如此敘述:「爬山是為了沉潛——尋覓一處安靜的地方;拍照是為了思念——留下眼前所思的那一幕;書寫則是一種收納——梳理自己的想法,並對照人生。山,從下往上看,總是充滿敬畏;但若是從上往下看,則盡是一片撫慰了。」「過程中,歷經艱難險阻,只為能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有一個「百岳畫家」同學,真令人驕傲。當我仔細觀賞,繞了展場一圈,心想我這輩子「一岳」也登不了,真是太遜了。忽然,像發現新大陸般,興奮地指著一幅太平山「見晴古道」的作品告訴文彥:「我去過這裡!」他微笑地問我走了多久啊?「我坐遊覽車到步道口,走一小時。」只能自嘲,好歹也沾上「一岳」的邊了。
山林裡處處風險,文彥成功挑戰「百岳」目標,唯一遇到的山難事件,卻不禁令人唏噓。他說,一位山友即將完成百岳夢想,但年紀漸長,體力日衰,希望盡快達標。山中氣候變幻莫測,一行三人相約爬奇萊東稜,到達山口已是一片雪白。衡量爬東稜需七天六夜,得在雪地搭五天帳篷,而地上的溼氣會上升,不利關節健康。大家決定就近在山屋住幾天,改爬奇萊北鋒。
因隔天天氣很好,一行人輕裝出發,年紀大的這位山友體力不支,很慢才爬上山。下山時,文彥便和另一位山友一前一後保護他的安全。當時積雪很厚,最安全的方法是踩著前面人的腳印行走,但這位年長山友每踩一步都很吃力,遂自己改道繞過小丘,走另一條路線下山。不料,脫隊後卻墜崖身亡。意外來時猝不及防,事故烙印在文彥心中,讓他對生命的無常感慨極深。
有夢就去追 改變自己生命不留遺憾
「賞鯨」是許多遊客到訪花蓮的重點行程之一。身為土生土長的花蓮人,我卻不敢出海賞鯨,也不曾擁抱過浩瀚的太平洋。回顧大半輩子,由於個性上的拘謹、畏縮、害怕變動,我總是按部就班,踩踏著重複的腳步,做著一成不變的工作,維持固定的生活模式。因此,我想,此生只能用崇拜的眼光看著文彥的「百岳」桂冠,為他喝采。
那麼,我自己呢?習慣畫地自限、追求安定的我,餘生是不是願意做點改變,勇敢一些,放膽去嘗試、體驗一下以前不敢做的事?儘管「賞鯨」似乎是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對我而言卻是一項挑戰。
雖說「夕陽無限好」,黃昏卻已臨近。當身邊親友一個一個離去,面對未知的明天,有一種不知道生命何時落幕,應該及時把握的警覺。告訴自己:「人生苦短,有夢就去追!」不要留下太多「來不及」的遺憾。
▲花蓮漁港充滿濃厚南歐建築風情的「向日廣場」。
▲大夥兒帶著愉快的心情,穿上救生衣,出發!
與鯨豚有約 勇闖太平洋的自我挑戰
賞鯨豚當天,清晨5點多,迎著晨曦來到花蓮漁港充滿濃厚南歐建築風情的「向日廣場」地標──大鯨魚雕像前集合。團員大多為年輕人,也有年輕夫婦帶著幼童參加。大夥兒帶著興奮、愉快的心情,聽完簡單的行程說明,穿上救生衣,出發!
▲賞鯨船慢慢駛離花蓮漁港。
上船後,評估拍照效果,決定前往上層船艙,非常幸運地坐到最後一個座位。船長穩舵出航,劃開白浪向前行。
▲賞鯨船一出港口,立刻感受到風浪加大了。
▲遠望一棟棟指標建築、橋梁,是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鄉。
▲連綿青山上可見一條條爪印般、大小不一的崩塌痕跡。
一出港口,立刻感受到風浪加大了。想要預防暈船,除了吃暈船藥以外,吃酸性食物、減少晃動、觀看地平線、按壓合谷穴、內關穴等都有效果。此時,我一邊祈禱、一邊深呼吸,放鬆身體,想像與船身合一,注視著遠方海平面,逐漸適應了海浪的搖擺。看來,縮小自己、「順勢而為」也是一種人生哲學。
夏日豔陽炙烤,今年為甚。我過分擔心,將自己嚴嚴實實包裹起來,其實,早晨的海洋方才甦醒,海風吹來挺涼快。船邊翻騰的黑藍色洶湧波濤,與船尾激起的滾滾白浪互相唱和中,我第一次用不同於以往的視角,遠遠地、靜靜地從海上欣賞花蓮風光,遠望一棟棟指標建築、橋梁,是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鄉。然而,藍天白雲下,連綿青山竟然清晰可見一條條爪印般、大小不一的崩塌痕跡,那是受傷大地的顫抖,也是花蓮人心上不知何時才能癒合的傷痕。
▲變幻多姿的雲朵顧盼生姿,美不勝收。
此行不虛 上百海豚現身
船行漸遠,岸邊景物越來越小。此時,眼前變幻多姿的雲朵彷彿巨鵬展翅,即將一飛衝天;又似鳳凰于飛,顧盼生姿,美不勝收。藏身其後的太陽也漸漸露臉,透出一束束金色光茫,撒向寶藍色的深邃海洋。沐浴在朝氣蓬勃的晨光中,讚歎大自然的絢麗神奇,這是跨出一大步,擁抱大海才幸運獲得的上蒼恩賜。
海洋是鯨豚的家,一年四季,牠們都在。每年春夏之際海象較穩定,是最適合賞鯨的黃金季節。據說每趟次出航都有95%的機會與鯨豚相遇,如果緣慳一面,船公司會致贈一張船票,下次再來體驗。然而,在茫茫大海中搖晃了一個多小時,堅持著克服暈船的意志,鯨豚在何方?難道這趟航程正是撲空的5%?我問自己:果真如此,會不會扼腕?答案是:不會。因為過程本身即是收穫,「結果」靜待天意,頂多就是下回再闖一次太平洋了。
▲遠方成群結隊、此起彼落的弗氏海豚群。
▲船公司明信片上鯨豚環繞在船邊飛旋、跳躍的場景。
不多時,船長廣播好消息:右前方幾十公尺處出現成群結隊、此起彼落的弗氏海豚群,估計有上百隻;左邊也有,大家快看!團員們個個興奮不已,趕緊拍照、錄影,留下珍貴的畫面。儘管此次交會的瞬間僅能遠望,和廣告文宣中鯨豚環繞在船邊飛旋、跳躍的場景完全不同,但終究是賞到鯨了,值得歡呼!遠觀不打擾,是一種「友善賞鯨」的態度,愛護、保育鯨豚,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皆能留下美好的回憶。
▲花蓮港口「紅燈塔」地標是船員重要的指引標竿和心理慰藉。
▲賞鯨船結束行程,回到花蓮漁港。
返航了!當港口「紅燈塔」地標逐漸放大,真切感受到「燈塔」對於歷經海上艱險歸來的船員而言,是多麼重要的指引標竿和心理慰藉。終於踏上陸地,「腳踏實地」的感覺真好。
此時,溫暖的陽光灑遍海邊的「向日廣場」。我帶著「勝利」的印記踏上歸途,心中盤算著人生清單中的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