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取得的成就影响巨大,被誉为古今之冠,尽善尽美。公有领域
那年他五十一岁,距离辞世还有八年。这年的三月三日,有一场著名的文人集会,他集诗作序,写下了〈兰亭集序〉。
后人临摹的经典
王羲之,原籍琅邪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从山东迁居至浙江,因为当时北方发生「五胡乱华」,世家大族纷纷往南方避祸。西晋被灭,南方建立起新的朝廷,谓之东晋。王家与谢家等这些大姓,把北方的汉文化带往南方。当时的世家大族,不仅是政治上的主力,更是文化的菁英。不同于两汉的经学,这些人多了放荡、飘逸,不拘行迹,喜欢清谈。所以,这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精神的解放时期。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取得的成就影响巨大,被誉为古今之冠,尽善尽美。但其真迹皆已失传,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王羲之信奉道教,一生抄写道经。李白诗〈王右军〉曰:「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少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他的书法,颇有大道之法风,〈兰亭集序〉正是他书法生涯巅峰之作。
「东床快婿」
说到抄写道经,这牵扯一个故事。
王羲之爱鹅成痴。有一说,王羲之观察鹅游水时,鹅掌的动作,化为写字时用腕的技巧。山阴某道士,希望王羲之能为他抄写一部《黄庭经》。他饲养白鹅,赠予王羲之。王羲之答应他。这部《黄庭经》被称作右军正书第二,又被称作《换鹅帖》。李白诗曰:「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就是在写这件事。
成语「东床快婿」说的就是王羲之。当时太子的老师郗鉴要为女儿选婿,于是派遣学生阮裕去宰相王导家找寻。王导告诉阮裕:「君往东厢,任意选之。」结果消息传出,那些子弟们真是做足了功课,「咸自矜持」。
当时的王羲之,正沉迷蔡邕的碑帖,把这事全忘了。因为天气热,王羲之袒胸露腹,兀自想着蔡邕的书法。结果,阮裕惊呆了,回去把这件事报告给郗鉴。郗鉴听了,大声称赞王羲之的豁达。于是便选为女婿。
《太平御览》如此记录:「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俊,令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使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问谁,果是逸少,乃妻之。」
讲到选婿,还有几个相关的故事,可看出晋朝人的风气。谢安要帮十四岁的侄女谢道韫选个女婿,这个女生可大有来头,连《晋书》也说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世说新语》里还有一段,当时选入高中课文。谢安在某个雪夜与后辈们讨论,用何物来比喻飞雪。谢安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光凭这一点,可见谢道韫的文学之高。
谢安选婿的对象落在王家头上,因为当时讲门第。王谢都是大家,子弟们都是乌衣巷的权贵。谢安看上了王羲之的五子王徽之。
话说这王徽之(字子犹)也是怪人。有个成语「子犹爱竹」说的就是他。他某次暂住友人的空宅,一入住便令人栽竹。人家问他,不过就住几天,为何如此这般?他大笑,指着青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这桩婚事后来没谈成,因为王徽之的个性太超常了。王徽之是性情中人,某个雪夜,忽然想起远方好友戴逵,于是当晚乘舟,隔日中午才到。到了门口却随即折返,连一面也没见。他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兰亭集序神龙本》,为冯承素所摹。公有领域
「入木三分」
关于王羲之,还有一个成语「入木三分」。唐朝《书断.王羲之》云:「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就是说,他写的书法不只是力透纸背,而是深入木板内三分。不只是书法之美,而且饶富神力,故能流传千载!
关于他的书法写得好,有几个传说。第一个是天台山传奇:话说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便在山顶住了下来。他不停地练字,光是洗笔洗砚,便把水池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某日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下来一位老者,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老人说:「你伸过手来。」王羲之便把手伸了过去。老人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说罢便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就隐去。王羲之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后来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兰亭集序〉。
「鸭儿饺子」
还有一个鸭儿饺子的传说:某日王羲之见一家饺子铺门口的对联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字,也配写匾?他好奇心一起,入内一看,只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就在一道矮墙旁。那些包好的饺子,一个一个越墙,每一个都落入滚沸的大锅。
王羲之十分惊奇,要了一大碗饺子,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而且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绕过矮墙,只见一白发老太婆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老人技艺之高超,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您这样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
老人答道:「熟则五十年,深练需一生。」王羲之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甚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
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兰亭集序〉据说是当了唐太宗的陪葬品。太宗喜爱羲之的书法,流传千古。太宗赞王羲之书法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这算是最大的赞美之词。可惜如今只流传羲之的各种摹本,除了碑文之外,真迹几无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