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藝人,我是音樂工作者,一輩子從事音樂。」不畏唱片界近年來的寒冬,陳明章站穩腳跟、明確自己的定位,把他對土地最深的感情唱進樂曲裡。
「有緣、無緣,大家來作伙,燒酒喝一杯,乎乾啦!乎乾啦……」
這首〈流浪到淡水〉在台灣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人朗朗上口,演唱者李炳輝、金門王也因為這首歌迅速走紅,成為台灣那卡西的代表;再談到新科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獎黃妃出道早期歌曲〈追追追〉,長踞KTV熱門點播歌曲多年,傳唱不已;另一曲〈伊是咱的寶貝〉,2004年因「228手牽手護台灣」活動而聲名大噪……
以上幾首大家耳熟能詳、充滿台灣本土味的歌曲,除了都「非常紅」以外,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特性,那就是作詞、作曲都出自台灣「民謠大師」陳明章之手。
陳明章的音樂,為何能如此撼動人心?
啟蒙》
傳統戲曲、吉他引領創作路
出生於那卡西發源地台北市「北投」的陳明章,自小便和樂曲結下不解之緣。原因是他有一個「布袋戲迷」阿公,時不時便會騎著腳踏車載他到處去看布袋戲、歌仔戲,聽南管、北管。「在北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當中,大概有三百六十天在演戲。」這些充滿鄉土風情的台灣傳統戲曲以及豐富的文化底蘊,可說是陳明章音樂生涯的啟蒙。
國二那年,陳明章有了第一把吉他,「其實是哥哥的禮物,但哥哥幾乎沒摸過幾次。」隨著之後台灣校園民歌蔚為風潮,陳明章的創作想法也隨之發酵,開始嘗試音樂創作,深深影響台灣流行樂壇的「木吉他合唱團」、「金韻獎」,陳明章都曾插上一腳。然而雖然寫過幾首歌、參加過幾次比賽,一路走來卻跌跌撞撞;為了生活,陳明章退伍後也只好四處奔波,成衣、手錶、鋼琴……幾乎甚麼都賣過。
26歲時陳明章為了照顧中風的父親,回到家鄉北投協助母親照顧銀樓生意。兩年後他決心重新走回音樂創作之路,於自家四樓成立「青青音樂教室」教授吉他,繼續從事創作,重新思考「甚麼是台灣音樂」。
成名》
為侯孝賢電影配樂,揚名國際
1987年,陳明章替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配樂,在法國南特影展獲得「最佳電影配樂」,不僅是台灣第一部在國際影展獲得配樂獎的電影,也是陳明章的音樂創作生涯的轉捩點。
說到替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做配樂這段過程,穿著簡單上衣、戴著有顏色的眼鏡,留著出道二十多年依然那麼引人注目的招牌大鬍子,一副隨興打扮的「音樂大師」陳明章,說起話來帶著些許靦腆。
「侯導找我的時候我嚇一跳,高興死了,跳起來!」能夠受到知名大導演的青睞,一般人開心之餘必定也承受巨大壓力,就怕砸了導演招牌;但一向樂天的陳明章並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符合電影的輕柔風格,陳明章邀請了當紅美聲歌手許景淳,騎著偉士牌機車沿著北投、淡水、野柳一路往基隆河前去,來回穿梭於九份小巷、廟口間,邊旅行邊尋找創作靈感。
這樣「邊玩邊寫」的模式,成為後來陳明章創作配樂時最重要的「撇步」,他說:「後來創作音樂我也都是這樣,實際去那個景,像配日本《幻之光》的時候,故事是講海港生活,那我一天到晚就往小漁港跑。」這首曲子隨後不僅獲得「日本每日映畫最佳配樂獎」,陳明章還曾經在威尼斯的商店街聽到自己的創作被播放。對他而言,比起獎項,「那個成就感才重要啊!」
「配樂過程當然很辛苦,但壓力不會很大啦!因為我覺得盡力就好,沒靈感就沒靈感,那時候也沒想說會得獎,我不會想那麼多。」
沉澱》
我不是藝人,我是音樂工作者
縱使陳明章已有「大師」頭銜,失敗對他而言仍是家常便飯。從電影配樂、唱片製作人、舞台配樂到廣告歌曲,幾乎甚麼類型都摸過的陳明章說:「作品當然有成功有失敗,廣告歌曲失敗率比較高,因為要三十秒講完一件事,太難了。而且不可能每首歌都受到這麼大重視,可是做的時候還是要平常心,我哪知道那首歌會紅!當然,創作也會有瓶頸,這個時候就很鬱卒,只好先放棄,做別的東西再說。」
在音樂創作上橫跨數個領域的陳明章,說到最喜歡的領域當然還是「寫自己的歌」,但是他認為透過跟不同的人合作、溝通,才是激起創作靈感最重要的元素。「寫自己的歌也會有瓶頸,這時候我就做做廣告或其他的,就又有新的靈感了,靈感不斷就是因為這樣。人家會給我新的元素新的故事,和別人就會有很多碰撞,每個作者、導演、編劇,他們的想法都不一樣,那你的豐富度就會高,你會成熟,你會快樂,所以我是不排斥任何東西。」陳明章搔搔頭,鏡片後面那雙彎彎的笑眼顯得真摯又率性。
適時抓住靈感,瀟灑地自由創作,全力完成後便放下一切,坦然面對結局──因為如此樂天的態度,陳明章多年來持續創作出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且一次比一次進步、成熟。
「我不是藝人,我是音樂工作者,一輩子從事音樂。」陳明章不畏唱片界近年來的寒冬,站穩腳跟、明確自己的定位,把他對土地最深的感情唱進樂曲裡。陳明章的創作,寫的是溫婉典雅的詞,唱的是古樸的台灣曲調,沒有華麗鋪張。這些元素的結合使得他的歌曲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台語歌曲充滿愛恨情仇的侷限,走出一條清新的道路。
豐收》
台灣土地孕育的海洋音樂
如今,繼2006年推出《海尪‧油桐花新娘》,沉寂六年之後,陳明章再度推出睽違已久的新專輯《青春》,正式替這二十年來的音樂路做了一個小小的「豐收」。整張專輯融合了傳統台語歌、原住民古調,加上替舞台劇精心創作的配樂,陳明章透過手中的吉他與月琴,將傳統民謠的變奏和弦運用,融會貫通在現代的曲式中,唱出只屬於那麼台灣的他、那麼獨特的台灣詩歌。
「我的音樂理論就是自由,海納百川,海洋文化本來就要這樣走。」陳明章認為台灣身為一個海島,應該要學會寬容地接納各種文化,互相接受、尊重,才是多元文化的開始,才是創作的泉源。
「台灣留給地球的真的是文化寶庫,你說南島語系九成的語言在台灣。如果你把母語當作你的島嶼的母系文化,你會很寬容、很海洋。而且每個語言的美學不一樣,就連唱歌轉音都不一樣,因為語言來自母語,母語太重要了!她是一個文化的根。」
說到激動處,陳明章不時搥打桌子:「台灣的未來一定要向海洋文化走。」字字句句,皆透露著他對台灣這塊大地母親的無限熱愛。所以他崇尚自然、他關心社會、他投入環保運動、他唱台灣的歌。
為了能夠將台灣傳統美好的文化傳承下去,陳明章視已故傳奇說唱藝人──陳達為偶像。為了解讀陳達的彈法,2003年他下恆春向陳達的弟子朱丁順學習月琴,無意中也接下了傳承月琴的使命。2007年,他開班授課,努力向一般民眾推廣月琴,因此,曾經身為台灣國民樂器的月琴也逐漸受到世人重視,重新走向舞台。陳明章的努力終於被看見。
另外,陳明章融合了原住民的「自然五聲」與他解碼陳達月琴彈法而發現的「兩音和弦」,創造出全新的、不同於中西方樂理的「海洋吉他」。
「很多人問我說為甚麼不去申請專利,我說這是地球的公共財,不用申請。」陳明章選擇將所有的功勞歸功給他敬愛的土地。
堅持》
發掘台灣人本質的美好
堅信人性本「善」的陳明章,不擔心被貼上所謂的「異議人士」標籤。他說:「我的音樂和環保本來就是在一起的,會環保的人就是因為他愛這個土地才會環保,那是必然的,跟我做音樂是一樣的,你好的歌聽了以後就會有愛心,有慈悲心的話就會去做很好的東西嘛,人類本來就是會往善的這一面走。」陳明章相信,只要每個人都願意去聆聽自己善良的本質,社會才有可能改變,而這也是他多年來創作音樂的宗旨──發掘台灣人本質的美好。
曾有人形容他是「把台語歌曲推向精緻化的功臣」。陳明章聽聞只是笑笑說:「其實我只是用台灣元素,把它變成世界化。」他認為,若是沒有生根在自己的土地上,又要如何去談走出國際?因此他也認為鄉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台灣任何一種母語都是一個文化的根,如果不好好珍惜、學習,即便有再豐富的國際視野也枉然。
「人人都應該學習慢活,你沒有藝術不會死,但沒有藝術你會生不如死!」這位台灣歐吉桑,將繼續背著一把吉他,用他最真摯的情感,唱出他的率性、他的自由、他的風華,以及台灣充滿包容性的青春!
陳明章小檔案
出生:1956年7月4日。
專長:作詞、作曲、歌手、製作人、演奏家。
擅長樂器:吉他、月琴。
參與樂團:木吉他合唱團(已解散)、黑名單工作室(已解散)、淡水走唱團
代表作品:《戀戀風塵》電影配樂(1985年)、《戲夢人生》電影配樂(1993年)、〈伊是咱的寶貝〉(1993年)、〈流浪到淡水〉(1995年)、〈追追追〉(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