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掀起的这场金融风暴,促使一些海外人士回国去找工作。这些从海外归来的专业人士,在中国被戏称为「海龟」(意指海归);那些未曾出国的人,便有了「土鳖」的称谓。海龟们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多年,如今回国后发现,他们对中国的环境很不适应。
一位在2008年年初就谈好中国国内工作,而非被解雇回来的华尔街海归在网上谈到他回国后的感受:「回到国内的金融企业,感觉国企的团队合作很差,对有不错工作经历的海龟是既尊重也排斥。部门领导和同事对海龟还是有很多敌意,有时连基本工作介绍都有意遮掩。很多70年代的海龟可能还要被80后的土鳖欺负。国内同事间不暗地捅你一刀就算是对你不错了。别指望这里有国际大银行里面同事间的团队合作。80后的人眼里时刻放射出对出人头地的欲望,他们对欲望的追求不讲甚么道德。你教他们一些东西,他们马上到处当着你的面说这些都是他做的。」
「总体感觉,适应过程很痛苦,所谓适应就是不断降低预期。海龟们最好别拿自己当回事,别以为回国就能做出甚么事情来,在国内要做出甚么事情来,要付出很多很多后也不一定能成。」
在加拿大工作多年的伊娃女士说,加拿大在工作单位中简单良好的人事关系令她留恋。在国外,人们大多全心工作少有互相倾轧,只要卖力做出成果就会被重用、加薪晋级;不像在国内单位,得费心去搞人事关系,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得考虑如何巴结领导、应付同事。中国人本来就擅长「窝里斗」,面对国内不景气和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海龟回国就是和土鳖抢饭碗。在工商界,海龟和土鳖的竞争大致还是比较平等,只是手段功夫海龟不是土鳖的对手。
而在学术界呢?目前在中国学术界中掌握权力的人士以土鳖为主,他们习惯于中国学术界的官僚化体制,本质就是保护既得利益。他们实际上讨厌海龟回国,但利用海龟又能从政策上得到某些好处。
把海龟进入中国学术界的门坎加高是一贯作法,而那些功成名就的海外大腕们,根本不可能回到中国工作,却反倒成了抢手货。他们被高薪聘请到中国打短工,由于容易立项,招收单位的学术水平在名义上也得到提高,土鳖的地位也得到保障。这就是土鳖的高明之处,他们不会聘任回国扎根的海龟来堵自己的前程。
许多海外中国人表示,在中国,自然环境和国外难相比,工作竞争又激烈,僧多粥少,人际关系复杂,还是在国外活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