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年輕人的職涯暸望台

你該考研究所嗎?(之一)

你該考研究所嗎?/文憑依舊是職場中篩選人力的重要依據
在今日社會,「文憑」依舊是職場中篩選人力的重要依據。(Getting Images)
第1期
劉孟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

我該考研究所嗎?」這大概是許多大學生到了大三、大四的時候,面對未來的生涯發展,心中最常浮現的疑惑之一。身為教師,這也是我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

在接下來幾篇文章,我將針對這個問題,試著提供一些建議。這些建議比較不是直接回答一個年輕人該不該考研究所、或者該考哪一個研究所,而是提供一個參考架構,希望能有助於正苦惱於這個問題的年輕人,能由此進行明智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張研究所文憑的確能產生一些明顯的效益,這些效益包括:

一、訊號作用:

不少人可能會說,「有學歷並不代表有能力。」這句話並沒有什麼錯,問題是,當一個年輕人剛畢業的時候,有成千上萬個年輕人也同時在寄履歷表,任何一個工作職位都可能收到幾十到上百封的新鮮人應徵信,每一封信的履歷表可能都大同小異,雇主要如何從這當中區別出「有能力」的年輕人?難道一個一個詳細面試?別鬧了,時間是有成本的。怎麼辦?找一些可靠的客觀訊號吧。最簡單,又最有公信力的訊號之一,就是學歷。

是的,考試成績或許不是個十全十美的訊號,會考試的年輕人不見得就會做事,但是如果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篩選出一些應徵候選人,縮小範圍後再來逐一面試了解,「學歷」顯然是個成本低,有一定可靠性,雖然不完美但相當可以接受的訊號。

這就是學歷在就業市場的「訊號作用說」,而這裡面有兩個明顯意涵。首先,過去「大學畢業生」是個有用的訊號,但是現在大學就學率越來越高,「大學畢業」作為篩選訊號的作用越來越弱,研究所就成為新的篩選訊號。其次,如果自己不想追求研究所學歷的話,沒有關係,但是一個年輕人還是必須思考:在畢業以後,自己要如何在求職市場中顯示關於自己能力的客觀與有利訊息,例如亮眼的實務經驗,還是重要的專業證照。

 

二、重新洗牌:

這跟前面的「訊號作用」有關。明白地說,平平都是大學畢業,如果一個年輕人就讀的學校或系科排名比較不利,而又缺乏其他關於能力的有用訊號,在求職時就會處於不利地位。研究所等於是提供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當然,有些人的大學成績可能不盡理想,對於他們在職場中釋放訊號不利,研究所也提供這些人重要的重新洗牌機會。

 

三、能力訓練:

在現有的教育制度下,研究所訓練的確能提升一些重要的就業能力。其中一個例子是「表達溝通的能力」。跟大學部以“Chalk & Board”為主要教學方式的課程比起來,許多研究所的課程(因為人數少了)會比較偏向專題討論的形式,以要求學生口頭報告及討論為主,這當然提供一些基礎但重要的正式報告訓練。「論文口試」是另一個重要的訓練場合。(我猜想有很多人一直到論文口試的時候,才知道20分鐘不可能報告30張投影片。)「畢業論文」恐怕也提供許多人首次「企畫及完成一個完整專題」的實做經驗。除此以外,許多人在讀研究所時因為擔任教學或研究助理,而有了比較近於職場情境的實務工作經驗。在我的看法裡,這些都能讓研究所學生在初入職場時,有較佳的就業能力。

 

四、較高薪資:

在職場中,金錢報酬雖然不是衡量一份工作是否適合自己的唯一標準,但顯然還是很重要的考量。沒有適當的金錢報酬,多少會打折工作所能帶來的成就感。一般而言,讀研究所會有利於以後的薪資水準──從起薪到調薪速度。雖然對於「為什麼會如此」有不同解釋,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研究所考試篩選出本來就比較有能力的年輕人(訊號說),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讀研究所提升了年輕人的能力(能力訓練說)—但是不管原因為何,這對於個人的決策意涵是相同的:平均而言,想在以後有較高薪資,有個研究所學歷是不錯的資本。

 

五、轉換跑道:

我們有很多年輕人在中等教育階段對於職涯規劃懵懵懂懂,而不少人恐怕直到大學畢業時,才終於對自己的未來職涯發展方向有比較主體性的想法。不只於此,大學系科及課程的調整彈性及速度又遠不如外界產業結構的變化速度。所以到了大學畢業時,會有高達三到四成的畢業生認為自己讀錯了系。「考研究所」也因此成了重要的「轉換跑道」機會。

 

六、身份標誌:

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職場中多少會出現所謂的「圈圈」,或者說「俱樂部文化」。(比較理性的理由是:共通的經驗、次文化或人際網絡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效率。)所謂的俱樂部文化就是:一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身份標誌,才能被「俱樂部成員」所認可及接納。是的,在管理階層中,「研究所學歷」是個重要的身份標誌。

看了上面這些效益,讀者可能會想:「那這樣還有什麼好想的?不是去考就對了?」的確,如果上面提到的這些效益,有些對於一個年輕人的價值特別重大的話,考研究所,再花兩到三年時間拿到文憑,很可能就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即使一個年輕人決定要念研究所,仍然有許多需要選擇與考量的。舉例而言:要考哪一間研究所?非名校研究所不念嗎?在讀研究所之後的規劃呢?需要大學一畢業馬上接著考研究所嗎?需要考慮讀國外研究所嗎?研究所錄取率低,需不需要雨天備案?

要回答這些問題,一個年輕人要先清楚一件事情:「讀研究所」不過就是職涯發展中的一環。而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職涯發展沒有比較清楚的想法及規劃,這些隨著「考研究所」而延伸的問題,事實上都會很難回答。

這一點,我們下一次再來討論。
 

你該考研究所嗎?(之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阿霞姊
「阿嬸,有沒有尿布可以洗?」臨小溪的後門邊探出一個秀麗女孩兒的臉,閃著一雙慧黠明亮的大眼,望著媽媽問。她是素霞,大家叫她阿霞,大我十六歲,…
1.7億個太空垃圾包圍地球!
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深度開發,也在太空中留下了許多垃圾。據科學家統計,有將近1.7億個太空垃圾碎片包圍著地球。在這個巨大的垃圾包圍圈中,…
第三課 民以食為天
有了正確的金錢與理財觀念,又具備了錦囊祕笈──忍耐的工夫之後,首先應該談一談「食」這件事。 現代的女兒們從幼稚園就開始出門去上學,…
火雞大王蔡世緯鍾情竹編 緬懷所向披靡的竹之盛世
近年循環經濟議題再起,竹子成為注目焦點,然而台灣在農業社會,曾經遍地是竹管厝(竹管屋),竹子生長速度快、纖維堅韌,可做承重牆,加上木頭,…
蘇治芬帶領雲林走向農業首都
才剛走近會議室,就聽到這樣的對話:「縣長呢?」「剛剛不是到了嗎?」「縣長用車就停那裡,看來已經到啦!」「那她到底跑哪去了?」「巡視吧。」「…
台灣人看不懂的中國國情
號稱中國「西南王」的薄熙來,繼丟掉重慶市委書記的官位後,又從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中被拉下馬,並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其立案,…
黃河明獻身社會公益 助人開展「新生命」
為了信守承諾,為了助人的使命感,你願意付出到甚麼程度?曾任資策會董事長的黃河明,不僅花了15年的時間投入脊髓損傷的公益活動,…
老頑童
據說想要活得久,心理平衡因素占百分之五十以上,且不論種族、文化,長壽者都心胸寬闊、隨和開朗、心地善良。若此為真,我身邊就有一位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