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

记养生

人的健康其实是从人的精、气、神的调节为起点的。
人的健康其实是从人的精、气、神的调节为起点的。Getting Images
第3期
玉莲

古人云:「有修养的人的学习,是听在耳里,悟在心里,逐渐遍布到全身,然后辅助于行动,从他的一言一行中,都可以看出使人效仿的法则。」

没有修养的人学习,是刚从耳朵听进去,就从口里出来,这样做是向人炫耀,是怕别人不知道他的才学,而口与耳之间不到四寸的距离,才学的知识还没有消化到身心就离开了。

学问应该是滋养人的心身,而不是用于取悦于他人。

凡懂得养生的人,应该将自己的所学、所历、所行用来有益于自身,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健康状态,倘能时时不忘自己的初衷,日久必有良效妙应。

谈到养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养身,其实在谈养身之前,先谈一下养「生」。我们应该要知道人的生命如何去修、去养、去管理;如何养性、养气、养形。这样才能达到延长寿命。谁不想多活?谁不想长生不死?历代帝王将相都在寻找延年药方、不死丹,又有几人逃过不下黄泉路?到头来却还是荒冢一堆草罢了,笔者在此不谈死,只谈如何生。

一个人的健康身体的来源有几种:

一、先天带来的。同样的来到世间,同样的受气于阴阳,载形于天地,同样的呼吸与饮食,却似有千差万别。你的愚笨、聪明,你的强壮、弱小,你的长寿与短命,这里有先天的因素,这还有因果的轮回与报应,也就是说,你的祖上的业力的大小,会传到你的生命中。

二、后天养成的。你的生长环境,你的家庭与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少年时期能否有好的秉赋,食物是否充足,成年时期的饮食是否节制,食欲是否谨慎,否则阴阳不和,百病萌生。

三、你的性情。你能将富贵贫贱,世间功名利禄无累于心么?你能恬淡静退,度善守己,誉至不喜,居贱不耻,无忧无虑,无怵无惊。能做到这些,你就达到养生之道的基本要点了。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阐述了古人对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认识,其中也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动作不衰,而如今的人,年半百动作就不灵便了,这是因为时代的不同,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了呢?」

岐伯回答道:「上古时代,人们能够效法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调养精气神,顺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制化之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劳形过度,所以能保持身体与精神的和谐,故充分的活到他们应有的天年,过百岁而逝。」

「如今的人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饮酒当水,纵情色欲,竭尽精气,耗散真气、元气,不知道保持精气,行一时之快乐。违背天地四时气节之规律,逆五行阴阳之平衡,起居没有习常,饮食没有节制,所以到了半百就衰老了。」

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甚了养生的道理,他们知道欲不可纵,纵则精力耗竭,竭则真气散尽。人的真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全则身健,身健则少病。

「故真气从之,精神内受,病安从来?」

意思是,人保持一颗恬淡虚无之心,真气就会和顺,精与神都能受持于内,疾病又从哪里而发出呢?

古人告诉我们:人的健康其实是从人的生命的本质开始。从人的精、气、神的调节为起点的。精神安闲而少欲,心情安定而不想不惊,身体劳作而不使之过度疲倦,真气运行就会顺畅、协调,无论什么饮食就会觉得甘美,随便衣着也会觉得舒贴,任何环境都会使人满足和愉乐,对金钱、地位、功名,毫无企慕之心,这就是--「朴」,如此质朴,天真的人性,一切都乱不了他的心。

正是所谓:「不修道,已在道中。」这样的养「生」之道,难道不值得当今的世人细细去品味,琢磨,去效仿么?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2013年4月台灣大事
H7N9首例侵台 53歲台商病況嚴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24日證實,在中國流傳的H7N9禽流感,在台灣出現第一個確定病例,…
北大「不容偏激」 清華「精忠報黨」
中國最著名的大學,當屬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其中北大在人文領域久負盛名,清華則執理工領域牛耳。學術上的傑出成就,…
罷工潮蔓延中國 外企轉移東南亞
近幾週來,由富士康(Foxconn)事件引發的中國罷工浪潮愈演愈烈。6月10日,日本本田(Honda)…
號稱萬壽果的木瓜
木瓜小傳 在一個特別寒冷的冬季,北方的皇帝為避寒,帶著皇后及大臣南下。途中,皇帝上吐下瀉、口乾舌燥、足膝腫痛、行走困難。因御醫未隨行,…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風情萬千
位於台東卑南大圳取水口上方河階地的水利公園,是一座美景與生態兼具的親水公園。園內有水車、木造涼亭、大草皮,夏日涼風習習、溪水淙淙,別具風情…
秋意上心頭
阿丹說,秋天是北美最美麗的季節了。樹葉漸次染紅,秋意上心頭,同時宣告著冬天即將來臨。 阿丹喜歡這張宛如風景畫的照片,…
松林中蛻變的彩蝶
春天,最適合散步。今晨,久違的陽光溫暖催促著我晒一晒沉鬱的心,找尋失落已久的悸動。那芳齡已18的「小紅」車伴著我,…
中共建政60年:「五鬼」依舊鬧中華
20世紀前20年(中共官史稱之為「五四時期」),中國的改良主義學者認為中國的弊端在民品劣、民智卑。胡適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