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这一次服贸协议的协议,附件里总共有三大项的条文,会摧毁台湾最珍贵的出版自由,那分别是:印刷、书店和翻译。
可是每次看到有人一提这三条,拿出版自由即将毁坏作为论述核心,我就想哭。你根本不知出版自由是怎么回事吧?从产业到出版自由的整体脉络你也没概念,你也不知道出版自由该怎么保护,只会拿着空洞的字眼呼喊自由即将毁灭,怎么看都像是对自由最廉价的消费。
为了让大家不要再把力气花在这些假议题上,本文打算一口气谈完所有这三大条文相关的争议。不管你持哪种立场,我不觉得我们有必要在幌子议题上继续发射空包弹,所以本文就有话直说,希望能把这些假议题一次解决,把战场清理掉,大家该干嘛干嘛,别再在这里鬼打墙了。
(对了,为了避免太琐碎的争议,例如低于五〇%的股权到底会不会拥有公司主导权之类的辩论,所以本文通通做最坏假设。任何公司只要有中资,中资就有主导权,无论它是百分之一,百分之四十九或百分之百。我用最坏假设来打破这些假议题,免得有人还要一直来争。:P)
一、听说中资可以经营书店,因为它资本雄厚,它可以买下台湾最主要的书店通路,然后开始意识形态审查,反动书都不许上架(或少少上架),这样台湾的出版自由不就受到威胁了吗?
就算中资有办法买下台湾的主要通路(我就先不跟你吵为什么博客来、PChome 24h书店要卖掉?为什么诚品都在反攻大陆了,它也要卖掉?),但他们一定买不到读册(我敢打包票,不信你去问创办人张天立)。
好,中资投资了大通路,有了主导权,接下来他们开始意识形态审查,结果会怎样?
因为这是自由市场,任何被审查的书在其它通路,譬如读册,都会卖得比较好。理由很简单,每一家综合型书店,可销售书单都差不多,大家的差异其实就是首页、平台、推荐要放什么书。如果有几家因为思想审查的关系,有些书不能放,你一次买不到,两次买不到,你慢慢就会觉得,买书还是去读册好了,买到的机率比较高。
所以读者的购买习惯就会慢慢转移,最后我们就可以恭喜读册,因为他只要打出百分之百言论自由的旗号,就可以冲破现在老是打不过市场老大的局面。
你以为思想审查只会审到政治类的书吗?当然不。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地理、宗教、艺术、传记,以及最大宗的小说类的书,都有机会中奖。这些中奖的书会默默消失吗?不。这些书如果不能上架,事件会以最大的噪音量在整个社会里传开。
作者会抱怨,出版社会借机造势,每个乡民都会加码转贴:你看,中资果然会审查——你只要审一本书,全台湾就都会知道你是会做思想审查的书店,再也翻不了身。这样的书店生意只会越来越差,市占率只会越来越小。就算原本是主要通路,最后也会萎缩。
会做思想审查的书店根本不可能成为垄断市场的书店,不管它的资金再雄厚都没用,因为没有人去它那里买书了。你不审查,大家都还在相同的起跑点竞争,你一审查,你的竞争力就会衰退。
这种审查在竞争力上就是无法避免这种先天的缺陷,而我们整天却在担忧一个竞争力比较差的东西,担心它会吃掉我们可贵的中小书店变成市场上最大的怪兽,而不相信市场竞争的法则,也不相信所有读者你自己就会做选择。我真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忧虑这种事。
二、但中资不会那么笨,它不会一开始就露出马脚,它会先用低价策略,例如本店新书一律五折、三折,等到打垮全台湾所有书店,把市场占满了,然后才做思想审查。这时候就没有任何书店跟它竞争,它不就垄断了吗?
台湾是有能力制止商场上用低价乱搞的社会。如果你听过公平交易委员会,他们做的事情就包括阻止市场上有人用「掠夺性订价」来妨碍公平竞争。至少在台湾的各行各业,你可以看到有强调天天都便宜的厂家,却几乎听不到用断头式杀价而垄断整个产业的案例。即使偶而出现,整个体系也有响应解决的能力。
断头式低价在书店首先会被产业阻挡,其次会被公交法制约,尤其如果单一企业的市占率超过一半以后,公交法的限制更严格得多。
同时掠夺性订价还会惹来大书店采购系统的反击,我自己的亲身经验是,如果在哪个通路不小心做了稍低的特价,就会接到另一个通路采购的强力抱怨,不公平,差别待遇,以后怎么能谈合作……总之在各种「提醒」之下,你知道下次不能再做同样的事了,要不然后果严重。
五折、三折最多只能玩一次,然后它就会发现,出版社忽然就不肯再供货了。
三、但是它可以去别家用全折买书,然后在自家流血牺牲用五折赔本卖,反正中资有钱,经得起消耗战。这样不就有货源了吗?
面对这种诡辩,我只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够了,你从A家买一本一百元的书,拿回自家用五十元卖掉。市场上的终端总产值是多少?一百五十元,你占多少?33.333%。用这种方法你永远只能成为市场的弱势,而从营业额看,你流血卖越多,你的竞争对手赚越多。等于拿自己的资金去补贴竞争对手,我完全看不出这种为诡辩而生的讨论有什么意义。
四、那翻译问题呢?台联立委说中资将以雄厚资金大量购入翻译版权,掌控翻译作品的诠释,掺入或窜改内容,传达中国意识型态,并以「车同轨、书同文」的模式,对台湾进行文化统战,方便中国进行文化统一。这不是很可怕吗?
先谈一下「出版社为了省成本就会用大陆译稿」这件事。如果出版社要用大陆译稿,需要等到服贸协议签署吗?根本用不着。你现在就可以在书市上找到某些采用大陆译稿的正体图书。
现在任何出版社采用大陆译稿根本毫无障碍,那么为什么不全面采用?为什么放着大好便宜的译稿不用,自己辛辛苦苦组织翻译,建立品管,时间耗更多,工作量更大,还花更多钱?台湾出版社都是一群不知道贪便宜、省成本的傻子吗?
事实是这样的,等大陆译稿等于是把主动权交到别人手上。这无关意识形态与否,我签约的书,我就要确保它能在我规划的时间内出版。如果主动权在别人手上,我又不能催稿,又不知对方编辑部发译稿的品管流程到底可靠不可靠,万一对方完成的稿件质量很糟,等来等去等到一个不能用的,不是蠢到爆吗?
只有出版多年大陆有了译本而台湾始终没有签约的书,台湾出版社才可能拿对岸译稿来检查值不值得买。我们并不会看到有稿子就付钱。质量糟的稿子还不如自己找人重译。而这种书有多少呢?答案是很少,非常少,台湾绝大部分引进的出版品都是新书,而这些新书根本不可能等简体版出了才来决定要不要用别人的稿子。
五、但翻译权是排他的,中国资本如果事先就买断简体、正体两种世界权利,台湾不就完全处在挨打的局面吗?
首先,两岸在签约引进翻译书上面,分属两个市场。全世界所有著作权代理公司都知道两岸,甚至三地,是不同的语文权利范围,应该拆开卖。他们是因为尊重台湾才拆开吗?答案会出乎你意料之外,他们是因为在商言商,发现拆开卖获利更好,市场机会更大,才会把这两个市场切开的。
只有极少数搞不清楚世界版权交易状况的小出版社,才会卖出包含正简权利的单一合约。至于书市上百分之九十九.九的出版品,你想买都买不到,著作权代理公司根本不会这么卖。
六、但对岸凭着财大气粗,只要肯付钱,难道有什么东西是买不到的吗?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靠砸钱搞定的。要垄断翻译书的权利,第一是要在金钱上让代理公司相信我付的钱,绝对超过拆分销售所可能产生的利益好几倍;而更重要的是,第二,你要能说服作者,随便他的书被删、被改、被消失,接触不到潜在读者,他都没意见。
出版是个无法远程遥控经营的市场,版权代理商非常了解这件事,把一本书的权利卖给不在某个市场上经营的出版社,就注定了那本书不会有任何大量销售的机会。
因此你要让代理商满意的话,不是付两个语文区的预付版税就够了,那样只是代理商的基本收入而已,他两边卖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收入,不需要因此得罪另一边。因此你要付倍数以上的预付,而且还要再加上「可能大卖」的后续版税。
一本书到底会不会大卖没有人能百分之百打包票,如果你有特别动机要买下别个语文区的权利,代理商就会要你付出让他满意的代价。而那个代价通常包含代理商认定的,如果由本地出版社出版,有可能会大卖的可能收入。
一本书这样算起来,你要付四到五倍的预付版税,才会在经济诱因上让代理商觉得有利可图——但这只是一本书的计算。如果你要谈垄断台湾的翻译书来源,那就不是一本书的事情而已。你的麻烦变成,你不知道要买到什么程度,才能垄断台湾编辑的选书眼光。
你不可能精准到在英美日德法一年一百多万种新书里面,完全买中台湾编辑看上的七千种。即使你买下十万种书的正、简双权,大概也还有一大半的书是你漏掉、想都想不到台湾会出版的。
而那些容易命中的书,多半都是热门书,台湾出版社抢起热门书来,手笔并不会太小气。总体算起来为了「垄断」台湾的翻译书,你要付出的将是惊人的天文数字。
而更困难的事情是,中国是个言论审查、出版审查,没有出版自由的国家。去年纽约时报才刚刚做了一个英美图书在中国遭遇审查命运的报导(向中国审查制度低头,外国作家的艰难抉择)。
中国的言论审查已经是英美出版界人所共知的事情,把正体字权利同时卖给简体字公司,等于把唯一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出版无审查、无删改、无查禁的中文翻译的机会给葬送了。
那些越有声誉、越看重作品完整性,写的作品越敏感的作者,越无法忍受唯一有可能出版完整作品的机会,被商业交易出卖。
去年(二〇一三)年初香港就发生过作者抗议出版社删改敏感内容的事情,最后迫使香港出版社乖乖回收出问题的译本。每个自知写了敏感内容的作者都会知道,正体中文版权最好不要连简体一同授权给大陆。
这种事情只要发生个两三次,以作者为尊的西方出版社,必然会认真坚持现在的传统,两个语文区各自授权,免得自找麻烦。
台湾的出版自由是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但实际上充满威力的文化土壤,这是我们的软实力,也是我们在文化上强大的地方。心怀强大,却老以为自己很弱,风一吹就会垮;既不聪明,也无自知,让人长叹。
七、好吧,那印刷呢?中资掌控了印刷厂,难道不会用拒绝接单的方式逼迫出版社只能出他们同意的书吗?
你知道台湾有多少印刷厂吗?六千家。你知道许多印刷厂即使在戒严时代都会承印反政府禁书吗?
八、但是中资会用低价接单的方式消灭所有竞争印刷厂,这样台湾出版社就没有选择了不是吗?
你听过合版印刷厂的低价风暴吗?印刷市场确实被合版厂杀得哀鸿遍野,但那跟中资无关,那是印刷科技的革命造成的结果。无法在效率上胜过采用新科技的厂就只好被淘汰。这是现在进行式,并不是服贸带来的结果。
但也不是所有竞争厂都垮了,现在市场上能生存的都不只是靠价格取胜的。我过去合作的印刷厂,一天要跑三趟接稿,早上改蓝图,下午就要看回样,晚上就要开印,后天就要交货。竞争力并不是看资本雄厚就叫做有竞争力。
台湾就是服务业了不起,而我们自己把自己吓得半死,连自己有的了不起的本事都搞不清楚了。以为有钱就可以通吃所有产业。悲哀。
※ ※ ※
我没有兴趣为服贸辩护,我关切的是出版自由以及我们能不能用真诚的理性互相说服,不要说谎,不要歪曲,只是这样而已。最后请容我引用旧文里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服贸争议里所有关于出版的意见,最让人诧异的,就是把台湾明明具有的力量,反而视为孱弱,明明强悍的自由土壤,反而视为不堪一击,明明应该捍卫的自由,反而要建立高墙阻绝。这种观点既看不见出版产业的真相,也认不出出版产业的力量;如果这种观点流行,那是台湾的悲哀,如果进而变成政策,那将是台湾的悲剧,我们等于亲手毁了本来已经存在的优势。(服贸会摧毁台湾的出版自由吗?)
天佑台湾。
附注:本文发表以后有许多响应,其中最自以为抓到我漏洞的是说我根本没有思考中资就是带有政治目的,绝不能以一般商业法则思考。为了这些看不懂文章的人我加几句如下:
本文为什么要用「最坏假设」?为什么要强调有中资就有主导权的假设?这个假设早就预设中资背后一定有阴谋了啦。看文章最好仔细一点,不要浮光掠影就靠想象发言。(更多老猫文章请看老猫出版侦查课)
(本文经作者授权使用,未经允许请勿任意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