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发生受到大众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会造就一些明星人物。例如太阳花学运造就了林飞帆、陈为廷、黄国昌等社运明星。与此同时,这场运动也造就了一些明星媒体,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台大新闻E论坛」。
当时,台大新闻E论坛驻守在立法院现场,全程记录23天抗争实况,透过Facebook传播,迅速提供无数网友第一手消息,成为运动期间最红的媒体,粉丝人数也从5000人暴增至10万人,至今有13万人粉丝,俨然是个专业媒体品牌。
太阳花运动期间各个学校的学生陆续加入,最多曾达90人。台大新闻E论坛宋小海摄影
坚守立院23天,学生记者们凭着热血在克难环境下生产新闻。台大新闻E论坛谢佩奇摄影
出于偶然》
扁平化编采流程 坚持报导真实新闻
在太阳花运动之前,「台大新闻E论坛」原本是个供台大新闻所同学交作业、讨论上课内容的小聚所。论坛发言人彭筱婷回忆3月18日那天,她和另一位同学李嘉轩阴错阳差地跟着抗议群众第一时间进入议场,利用手机和平板计算机简单做了中、英文报导,上传到FB和CNN的公民新闻平台。
没想到,两则简单报导在当天迅速引起回响!隔天,所上同学讨论后决定自主联合其它学校传播相关科系学生,在台大新闻E论坛上发布公民新闻。
为了打破当时一些主流媒体针对学运参与者下的「暴民」定论,编辑蒋宜婷决定规划访问百位示威者,试图将焦点还原到运动本身,她笑说:「一开始只想做简单的街访,没想到就这样踏上不归路。」
一开始,由于没有明确的组织整合,成员两人一组,各自在议场四周寻找题材报导。这也自然而然地奠定了台大新闻E论坛最特别的新闻产制模式──扁平化新闻编采流程──没有最高决策主编,题材选择全都是记者自主决定,进行报导后便透过LINE群组与大家交流联系、互相审稿。这种「团体协力」、「扁平化」的编采运作模式,可谓前所未闻。
彭筱婷说:「我们相信新闻是众志成城的事业,大家互相帮忙、团结合作,才是新闻E论坛可以兼顾新闻质与量的关键。」
由于扁平、开放式的组织架构,在吸收新成员上十分便利,从台大、政大、世新到东吴,各校学生陆续加入。彭筱婷表示,群组最多曾经有90个人,就连3月24日行政院驱离当天,也有至少30人彻夜守新闻,随时发稿。
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做后盾,让台大新闻E论坛在学运期间,新闻量与实时性不输商业媒体。
本着一腔热血,这些学生记者没有特定立场、没有包袱,只是根据课堂所学,单纯报导事实,「那几天各种讯息、谣言都有,我们很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有时候为了确认消息,得押稿押过一天。」
彭筱婷解释,看了太多为了追求收视率而采取耸动标题、不正确信息的新闻,台大新闻E论坛对于「真实」的要求更为严苛,一篇稿至少要让五、六位编辑台成员看过后才可发出,宁可失去时效性也要确保新闻质量。
真实报导,就是学运期间的最高原则。这样的坚持,最终赢得网友的信赖,成为太阳花运动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媒体来源。
台大新闻E论坛于3月30日在凯道进行实时新闻报导。台大新闻E论坛杨承烨摄影
转型自然》
学运后退场 更名成为「公民媒体」
随着太阳花运动退场,台大新闻E论坛阶段性任务结束。虽然团队后续也报导不少社运新闻,但他们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
「这个问题讨论超久的,大家足足开会开了一个月,扁平化组织在这时候完全无法起作用。」蒋宜婷表示,因为没有负责人、决策者,过度在意每位成员的想法,导致讨论组织事项时困难重重,也消磨了部分成员的信心与耐心。
编辑之一的吕伊萱认为,除了外界的期待,大家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加上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想法、理念不尽相同,形成共识旷日废时。
在不断的尝试与讨论后,台大新闻E论坛决定更名为「新闻e论坛」,正式转型为公民媒体,并订出下半年内要完成的三大目标:出版专书、举办巡回讲座、新闻专题报导。
彭筱婷解释,三大目标中的出书与讲座,算是台大新闻E论坛的尝试与挑战,除了针对23天的太阳花学运做出沉淀、整理,也希望将经验与心得分享给大众和公民团体,「让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媒体,报导自己的新闻。」
新闻专题报导则锁定两大方向:反黑箱服贸运动后续与九合一选举。彭筱婷认为,这两项主题其实意义相同,都是希望从青年观点出发,探讨太阳花运动对于台湾公民、年轻人所造成的影响和改变。目前,新闻e论坛已经和零传媒合作推出第一篇专题报导:〈系上历史的黄丝带——从林义雄禁语抗议回顾那个噤声的年代〉。
经历过这次的洗炼,成员对于改变媒体生态更有信心。台大新闻E论坛李清远摄影
成于必然》
秉持新闻伦理 证明台湾好媒体可存活
目前新闻e论坛成员约有20人,主要决策者5位。成员多数仍是在学生,没有经济基础,「我们与其它媒体的最大特色,就是完全不支薪。」彭筱婷面露苦笑。
为了下半年的计划执行,他们上募资网站「flyingV」进行募款。没想到,上线不到一个月即成功达标,累积至今已募得近150万元。感动之余,彭筱婷也认为由此可见台湾人对于好媒体的期待与需求。
太阳花学运的成功经验以及社会的后续反应,让新闻e论坛对未来更有信心。台大新闻E论坛李清远摄影
「身在这个产业,听老师、学长姐谈到业界情况,难免越听越悲观,也有些焦虑。但是在台大新闻E论坛做新闻的这几天,我们感觉到,其实从体制内去改变这个结构,是有可能的!」彭筱婷坚定的眼神,传达出年轻人特有的正气与无畏。
蒋宜婷接着解释:「不管怎样,只要一点点的行动,改变就是可能的,总比完全不动来得好。先有质变,才会带来改变。」
太阳花学运23天的成功经验,以及社会的后续反应,都让他们对于台湾媒体的未来,更有信心。
因为是初生之犊,新闻e论坛的未来有无限可能。编辑们不排斥尝试各种新闻样貌,例如可视化新闻信息图表。虽然目前并无明确的长期规划,然而他们追求真实报导的核心价值,永远不会改变。
彭筱婷坚定地说:「只要我们秉持新闻伦理,证明一个好媒体在台湾是可以存活,就是e论坛存在的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