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唱作俱佳 師生親密互動
為了一探育英國小以「愛的書庫」推廣閱讀教育的卓著成效,教務主任祝素蘭帶領我們來到二年甲班,教室內四周貼滿了學生的創作,熱鬧繽紛。班導巫邕儀正準備上一堂閱讀課,小朋友們將課桌椅挪開,在原木地板上席地而坐,以期盼的眼神等待老師「講故事」。
巫邕儀秀出繪本封面:「這本書的標題是甚麼呢?」「再見小樹林!」「那這標題是甚麼意思呢?為甚麼要再見呢?」「因為他要離開了!」「因為他要搬家,所以說再見!」「因為......」小朋友們踴躍地發表意見。就這樣,巫邕儀以豐富的表情和聲調「唱作俱佳」,從封面和封底的文字與圖案開始,引領小朋友們進入故事情境中。小朋友的情緒隨著故事情節起伏,在師生親密的互動中,老師傳達了故事的意涵,也挑起了孩子們閱讀的興趣。
「這本書是『愛的書庫』提供的,是許多熱心的人捐助的喔!」巫邕儀提醒小朋友要心存感激。她說因為學期末,書箱已歸還「愛的書庫」,無法讓小朋友一起讀一遍再討論,只能以說故事的方式進行。最後教唱一首「再會吧!原野」,為這堂精采的閱讀課劃下句點。
校園處處有書 學生隨時可看
在育英國小,這樣的閱讀課並非特例,而是全校課程的一環。每週一堂「讀書課」,或到圖書館閱讀、或在班級共讀,老師們為了啟發閱讀興趣,為自己班級量身打造、設計各種課程;教務處則積極營造閱讀環境,除了到設在埔里鎮立圖書館的「愛的書庫」和「幸福書箱」借書外,並且將學校圖書館藏書依不同年級裝成一箱箱送到各個班級,讓校園裡處處看得到書,學生隨時有書可看,整個校園充滿書香。
「閱讀是為了培養多元思考,不是為了寫作業。」育英國小老師們都有這樣的共識。老師依照低、中、高年級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啟發大家的讀書興趣,練習寫作基本功,並培養思考與創作能力;在「班級共讀」的共同話題中,引導孩子提出問題、思考、討論,或選擇有趣的讀本改編劇本,讓孩子角色扮演,詮釋自己理解的故事內容,或鼓勵孩子以寫作、繪畫等方式呈現閱讀心得及創作。
小朋友DIY 製作自己的書
大量閱讀之後,老師們鼓勵小朋友嘗試DIY,自己製作一本自己的書。小朋友各自展現巧思,有簡單的繪本,也有創意十足的拼圖書、立體書,甚至連暑假作業都成了有聲有色的個人風格強烈的書本。
高年級的老師林佩瑾得意地搬來一疊學生的暑假作業,雖然都是記錄暑假生活,但是每一位小朋友的作品,無論是內容、版面的設計或是裝訂方式,都十分精緻,其用心及巧思令人讚嘆!林佩瑾說有位學生的暑假作業被出版社買走版權了呢!
增加自信 提升作文能力
「我發覺孩子經過多年閱讀的薰陶,不再像以前的學生等著老師教。」林佩瑾說,學生遇到問題會自己查資料、找答案,在其中發現許多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思想變得活潑、有創意。
「閱讀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她說有位學生因家境不好,功課也不出色,顯得沒有自信,有一年暑假之後,從家裡帶來一本專業的汽車雜誌,和她談了許多汽車的專業知識,從此變得非常有自信。
莊玉仔老師也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原本不愛讀書的孩子,平常很好動,自從有了「愛的書庫」,因班級共讀引起他閱讀的樂趣,變得文靜、喜歡閱讀,拿起書就愛不釋手,甚至吃飯、上課時還偷偷地看,結果作文能力也提升了。一年級時原本連造句都很困難,但是到五、六年級,作文成績竟然進步到班上前五名。
九二一大地震時,巫邕儀在瓦礫堆中救回了一套總數八十多本的叢書,其中有幾本破損,這套書至今依然在她的班級裡傳閱,十年來沒有停止過。當年的畢業生回來發現學弟妹們都還在閱讀這一套書,很吃驚也很高興,因為那將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也象徵閱讀的精神將繼續承傳下去。巫邕儀舉例說,二年級班上的王婷嫺小朋友愛閱讀,不但能夠閱讀中、高年級的讀本,還能融入故事情節產生共鳴。她強調,不斷地閱讀無形中增進語文能力、增加知識與改變氣質,還能夠成為一種傳承。
幾位老師聚集在巫邕儀的教室裡分享教學心得。看著學生精美的作品,老師們很高興當初「因為自己喜歡閱讀,想和小朋友分享閱讀的樂趣,所以鼓勵他們看書」的想法,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