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现在已经承认ECFA是一种自由贸易协议,而在各国与外国签自由贸易协议来开放市场时,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进口品增加而抢走了国产品的生意,以致国内生产和就业减少,而使失业增加。我国若和中国签ECFA,不仅因双方生活和饮食习惯、文字语言、宗教信仰、气候类似,而有更多可能被取代的产品;我国企业也可能把生产移到中国,以得到中国低工资和低生产成本的利益。因此ECFA对我国就业的冲击可能相当大。但政府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依政府委托中华经济研究院所做的研究,签ECFA甚至可使我国的就业增加26.4万人。怎么有这么好康的事?因为那数字是用复杂的魔术变出来的!
就业增加是重复计算出口贡献的结果
这个魔术相当复杂,一般人不易看出破绽,必须藉图形来辅助说明,并先忽略一些较不重要的因素,才能拆穿这个魔术。ECFA对国内就业的正确影响途径可用图一来表示。ECFA是一种自由贸易协议,我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可以免关税,所以我国对中国的出口可望增加。而这效果就像图一下半部的箭头所示,会让生产增加。这增加的生产可能使我国的所得增加,因此就业和消费也会增加。这是政府一再宣传的ECFA之利益。
但与这作用同时存在而政府以前避而不谈的是,中国产品也得到免税而可增加对台湾之出口,也就是我国的进口会增加。而如图一上半所示,进口增加取代国产品的结果,国产品生产萎缩,使所得减少,并使就业和消费减少。把这两项影响加在一起,就是ECFA对就业的总影响。若未经详细计算,很难知道总就业会增加或减少,所以图中所得、就业、和消费都写为「增减」,而不一定是增或减。
中华经济研究院对ECFA的研究是采用一种名为GTAP的模型来计算上述影响,照说这个模型就可算出我们所想知道的各项增减,也可推算出对各行业就业量的影响。然而中经院的研究却未就此打住,中经院的做法可用图二来表示。中经院把本来已可算出的就业效果放弃不管,而把前述模型算出来的出口增加和消费增加单独拿出来,当作独立使需求增加的力量,再代入另一个总体经济模型,重新算一次出口和消费增加对生产和就业的贡献。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重复计算的问题。因为在图一或图二上半部,消费的增加乃是出口增加所造成的结果,现在却又把它当成使需求增加的独立因素,那就是把出口的贡献重新再多算一次,所以必然会高估生产和就业的增加。
有意忽视进口对生产和就业的不利影响
更严重的是在这第二次估计中,进口增加会降低生产和就业的直接效果完全被忽略。进口品变便宜而取代国产品并使消费增加的作用,在这种错误的方法之下甚至变成是可以提高生产和就业。这样只算有利而未算不利因素的结果,当然就变出ECFA可以让就业增加26.4万人这个数字。但这样的数字是错误而毫无意义的,它只会误导政府和人民,让大家误以为ECFA不会造成就业问题或失业,因而未做好应有的配套工作。
简单凯因斯模型也可见端倪
学过经济学的读者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看出这个魔术。政府和中经院的错误也可用一个简单的总体模型来显示。简单的凯因斯模型可用Y=C+I+G+X-M及C=A+bY两条方程式来表示,念过大一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如果边际消费倾向(b)等于0.8,则乘数效果为5,均衡的所得是Y=5×(A+I+G+X-M)。其中A为自发性消费,bY则是因所得增加而增加的诱发性消费,自发性消费或出口增加1元或进口减少1元,都可使所得增加5元。
若ECFA使出口增加10,进口增加4,则依乘数效果,我们的所得会增加30(6乘以5得来),消费则增加24(此为诱发性消费,即bY,即0.8乘以30而来)。所有效果到此结束,由所得的增加可推算出就业能增加多少。
然而政府要中经院做的研究却等于是把诱发性的消费增加(24)当成自发性消费(A)的增加,把它和出口的增加(10)同时再代入模型,却又把会让所得减少的进口增加(4)丢掉不管,以计算另外一次乘数效果,亦即所得增加5×(24+10)=170。在这个简化的数字例子中,政府和中经院这种做法可以让所得的增加比真正结果高估(170÷30)=5.66倍。因此就业的增加也就会被高估很多倍。
这个数字例子中,若进口和出口都增加5,则所得和就业并不会变化。但用中经院只看出口不管进口的做法,所得可以增加25,就业当然也会增加。政府所谓ECFA会让就业增加26.4万的数字,就是用这种魔术变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