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论是读书会或是和朋友谈论经济趋势,都会提到「无人化」这个词。无人化工厂、无人化超商、无人银行、无人驾驶车、无人机等。而这些「无人」事物,已经逐一出现在我们身边,不再是遥远的科幻场景。就以这次2016台北国际计算机展(Computex)来说吧,机器人正是焦点之一。参展的华硕公司更发下豪语,要让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
虽说平价的机器人能有甚么实际的功用还有待观察,但从科技进步的经验来看,我们不难想象,机器人大量取代人工,并从工厂走进服务业的态势是指日可待。在工厂里,当人工被机器人取代时,我们可以看到生产效率、质量、和产能的提升。因为重复性的生产作业,人工毕竟不是机器的对手。那么,当机器人进入服务业,还会有压倒性的优势吗?答案似乎也是肯定的。
无人化之下,谁会失业?
以无人驾驶车为例,十年前还是无法想象的事,可是当科技不断进步,设计不断精进之后,无人驾驶车在美国加州和英国等地,已经可以有条件地合法上路了。一般人所担心的安全问题呢?放心,比真人驾驶还安全。Google的自动驾驶技术采用他们最拿手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和深度学习,既然他们的人工智能在下围棋时能战胜韩国职业棋士,用来开车上路,分析路况实时反应,当绰绰有余。而且,有此一说,如果路上跑的都是无人驾驶车,交通事故一定大幅下降,因为没有酒驾、闯红灯等违规,更没有危险的激情驾驶。
首当其冲的极可能是职业驾驶人,例如出租车司机或校车司机,他们的时代将告一段落。
接下来,如果机器人跨进金融业,会是个甚么情境?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将是血流成河,哀鸿遍野。金融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舒服的特许行业,从业人员优雅高尚,令一般引车卖浆者羡慕。可是金融服务工作,说穿了,有一大部分只是单纯的作业,一点儿都不复杂。当数字化和电子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工就不是那么必要了。而且台湾很多的银行,也许是受到法令限制的关系,作业和观念几十年没有甚么改变,我认为是机器人化或无人化的高危险群。这个行业素有金饭碗之称,更是不少人向往的职业,只是,机器人迟早要进来。
我们不必一个一个行业去讨论,反正机器人越来越强,进入服务业取代人力已是大势所趋了。于是我朋友推论:机器人进入工厂,蓝领工人失业;机器人进入服务业,白领职员失业。这岂不是大部分的人都失业了!这样的经济还有希望吗?我们的年轻人还有将来吗?许多朋友在讨论问题时,都深表忧虑。
我很诧异他们竟然如此悲观,比学经济的还要悲观。二百多年来,经济学被称为忧郁的科学,却唯独对于科技进步和失业的关系,持乐观的见解。二百年前,英国发明了纺织机并取代纺织工人,当时就对技术创新是否会造成长期的结构性失业有过一番论战。当时普遍认为,新机器将取代原有的工人,并造成长期的失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却认为这是错误的看法,并称之为「勒德谬误」(Luddite Fallacy)。
「勒德谬误」问题何在?
基本上,勒德谬误的问题在于,他们认为世上的工作种类和数量大致上是固定的,当一部分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之后,工作机会就减少了,于是造成长期的失业问题。而当时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新机器的引进固然会造成一部分工人立即失业,但新机器因为生产效率较高,得以让产品售价更便宜,或是利润更好。更便宜的售价让消费者有多余的预算可以支出在其它的商品上,更高的利润可以让生产者做进一步的投资。这二者都是实质需求的增加,最后促成总体就业水平的增加。也就是说,因为消费者要买更多的商品,厂商要做更多的投资,新的工作机会自然就出现了。
反过来说,如果勒德谬误成真,则每当科技创新出现,总体就业水平就下降一些,经过二百多年的技术进步之后,大部分工作应该早就被机器或科技取代,失业严重了吧。从今天来看,虽然二百多年前的传统工作,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但人们并没有面临全面失业的问题,因为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有新的工作出现。
简单说,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不会造成长期总体就业水平的减少,只是改变了工作内容、种类和组合。事实证明经济学家的看法没错,二百年了,大致上人们还是呈就业状态,只是现在的工作,多数是二百年前所想象不到的。
回到今天的无人化问题,也许将来很多工作都「无人化」了,但请勿惊慌,「需要人」的新工作将会出现,而且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机会甚至远比目前多元,只是我们现在无从预测,也无法想象是哪些工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