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区的历史风华

迪化街商圈历史悠久,活出文创新面貌。
叶俊宏
第175期
张庭慈、叶俊宏
以往的迪化街是规模盛大的「台北年货大街」,而今年轻的产业悄然定居,为整个老街带来了新的价值,不只保留了老街的风华,也守住了络绎不绝的人潮……

找了一个中午时分,和朋友前往迪化街品尝传说中的美味小吃。从中山捷运站往南京西路,步行约十几分钟,周遭开始出现贩卖布匹、织物材料的店家,红色告示牌写着「迪化街商圈」几个大字。

历史悠久的迪化街,以前是布匹、茶叶、中药材等各式杂货的交易场所,至今风华依旧,仍有老店遍布。位于民乐街的永乐台南土魠鱼羹,经营超过二十五年;比邻的民乐旗鱼米粉汤,还没靠近就香味扑鼻。

 

红到日本的纯手工果汁水果摊。

 


永乐台南土魠鱼羹与民乐旗鱼米粉汤是大稻埕著名小吃。

 

在归绥街与迪化街的交接处,有一间小巧的果汁摊,贩卖金桔柠檬、柳橙,摊位上一箱箱榨完的果肉堆积一旁,空气中弥漫着水果香气。老板娘一面用手工器具榨汁,热情地说自己才刚接受日本《Hanako》杂志采访。我点了一杯柳橙汁喝了一口,感动地品味着老板娘的用心。

 

屈臣氏大药房有百年历史。

 


屈臣氏大药房一楼的独立书店「Bookstore 1920s」。

 


《台湾366花》书籍。

 


「印花乐」商品,独一无二的包布扣。


特色店家带动文创产业

迪化街著名地标「屈臣氏大药房」,为李俊启取得香港屈臣氏在台湾的代理权后,于1917年兴建。当时主要业务是批发进口西药,并代理英国史谷脱(Scott)鱼肝油。1998年受楼下餐饮店火灾波及,房子的木造结构付之一炬。努力修缮之后,才有今天整洁利落的女儿墙样貌。

如今「屈臣氏大药房」已不再贩卖西药。世代文化创业有限公司租下这栋建筑,进驻了众多特色店家,带动这一带的文创产业。走进一楼的独立书店「Bookstore 1920s」,书架上满是与台湾有关的书籍,透过历史、文学、美术等各个面向,带领我们走入一个怀旧的年代。

店铺特色一致,都有精致的商品。在「好攸光刻所」发现一本名为《台湾366花》的书籍,记载了一年里每一天的生日花。「印花乐」以温和的灯光占据街头一角,商品缤纷又复古,连小小的包布扣都那么独一无二。

 


玩艺工厂「一进」的天井空间。

 


民艺埕店面充满文创风格。

 


咖啡厅、小茶馆多半藏身于二楼或「二进」之中。


「一至三进」的特殊建筑

走在迪化街上,不时迎来一阵扑鼻茶香,却不见茶馆。因为老街的建筑是连栋式结构,房子多呈长条型,从店门口往里望以为看到了后门,其实,看到的是栋与栋之间的天井。天井就像是一个小庭院,没有屋顶。一踏入店铺叫「一进」,过了天井,再进到屋子里叫「二进」,这才见到茶馆。

也因为纵深的房屋结构,加大做生意的空间,咖啡厅、小茶馆多半藏身于二楼或「二进」之中。来到迪化街一段67号的民艺埕、127号的玩艺工场,都可以深刻体验迪化街的建筑之美。

民艺埕走到底发现有「三进」的咖啡馆,这种藏于建筑内的天井,使店家多了一个雅致的小庭院。驻足于此时,不妨抬头仰望,高耸的砖墙切出了一个长方形的蓝天。相较于一楼的喧嚣,上层的楼房显得格外静谧,引人发思古幽情。

 


卖着各式中药材与水果干的店铺。

 


农具行店面陈列各式农具。

 


1920年建成的「十连栋」建筑。


名不虚传的年货大街

不少人是为了年货来到迪化街。早在19世纪末,迪化街就已经是个商业活动繁盛的地方,茶叶、布匹、中药材、南北货贸易频繁,日治时期曾一度更名为「永乐町」。民国时期经历了十多年的「街道拓宽争议」,因迪化街7.8公尺的街道过于狭窄,无法容纳过多人潮,造成商机流失,台北市政府进而研拟将街道拓宽为20公尺。但在保护古迹的反对声浪下,直到1995年拆除计划才正式终止;1996年进行了部分街道整修,并开始主打「年货大街」,成功吸引了众多人潮。

如今亲眼目睹,才见识到迪化街品项之齐全。除了茶叶以外,各种口味的水果茶、花茶目不暇给,枸杞、红枣、黄耆等中药材清楚分类,其中最令人大开眼界的非果干莫属,柠檬、香蕉、菠萝等台湾常见的水果无一不有,连奇异果干也没落下,似乎凡是水果都能制成干。

迪化街的后半段较为安静,传统工艺老店多坐落于此,有竹艺编织、老锦成灯笼店等。永兴农具行的老板谈道,农具店已经无法正常自负盈亏,只能靠其它产品维生。在店内意外发现约六、七十年的老机器,老板得意地笑着说:「这个机器别人看了都不知道是做甚么用的!」

这些老店稳重而低调,还夹杂着茧裹子、农学市集等文创小店。1920年建成的「十连栋」建筑,当地居民悠闲地穿梭于长廊间,不时有小孩兴高采烈地从旁跑过。透着静谧的小巷,散发的文艺气息,与老街的建筑完美融合。

以往的迪化街是规模盛大的「台北年货大街」,而今年轻的产业悄然定居,为整个老街带来了新的价值。不变的是,老街一致的景致、传统的历史建筑,不只保留了老街的风华,也守住了络绎不绝的人潮。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外國人移居台灣 用美食虜獲人心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的統計報告,去(2016)年共有5,143名香港人移居台灣,創下近年新高,其中1,086人獲得定居許可、4,…
糯米橋畔好生活 梅林從險遭沒頂到富麗農村
初冬的陽光暖洋洋地灑落,青山綠水間一座三級古蹟「糯米橋」,靜靜地橫跨在北港溪上,兩側架著鷹架等待修復。它是台灣唯一列名古蹟的橋梁,…
「愛」是答案 《富都青年》無國籍邊緣人綿延的悲歌
《富都青年》,2023年末台灣電影大黑馬。由馬來西亞籍、電影監製出身的王禮霖首次導演、編劇,李心潔監製,吳慷仁、陳澤耀領銜主演。…
在廣興紙寮拓上「日日是好日」
客居埔里近7年,環繞著住處的巷裡有幾間造紙工廠,在僻靜的鎮上運轉不息。這座質樸的山城無時不刻水氣氤氳,總是濛霧的天空,…
「歐北來」熱情執行「冷門景點復甦計畫」
四個年輕人,平均年齡不到三十,在沒有經濟奧援、沒有獲利的動力下,他們決定用腳踏遍台灣的土地,蒐集那些正在消失的鄉土角落、不起眼的人物故事,…
新華網發起「消費救中國」運動!
從去年開始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西方商家拿出渾身解數討顧客的歡心,聖誕節和新年大減價減得真是讓人目瞪口呆。即使這樣,…
印度民主超越中國
在過去許多年裡,我寫過很多文章讚美印度的民主的文章,反駁那些強調中國人口多、文化水平低、貧窮落後,所以不適合民主的觀點。…
北京發「限娛令」波及海外藝人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十七大)六中全會發出「文化體制改革令」不久,廣電總局就發布了「限娛令」,不僅限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