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一財經日報》近期報導,中國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再次把國內的持續高通貨膨脹率,歸咎於外資流入和美元貶值。
易綱去年便提出,中國2010年累計外匯儲備達2.85萬億美元,相當於多投放了20多萬億人民幣到中國的流通市場,這是2010年持續通脹的原因。易綱還指出,由於美國2010年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增印6,000億美元貨幣,導致美元全球貶值,人民幣因綁定美元也隨之貶值,是中國高通脹的另一原因。此官方論點,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和總理溫家寶在2011年也曾多次表達。
此外,大陸媒體常報導,國內最近肉、菜漲價,義憤填膺的家庭主婦們紛紛譴責美國濫發貨幣,造成了中國的「通貨膨脹」。
以上新聞引起譁然,網民紛紛轉載查證中、美官方數據,發現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元增發量並沒有增加,而是減少。與此同時,人民幣增發量卻加倍,為同期美元增發量的4.8倍,是外匯儲備年增量的4.1倍。許多經濟學者認為,中國政府在2008年經濟危機前後,為確保GDP高速發展,超量加印了人民幣刺激投資,才是引發中國持續通脹的主因。
據美聯儲官方網站統計,2008年10月「金融危機」爆發前兩年的貨幣增發量總額為10,222億美元,平均每年增發5,111億美元;其後兩年的貨幣增發量總額為7,562億美元(含美聯儲第一次「量化寬鬆」的6,0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發3,781億美元(按照美中匯率6.7計算,折合人民幣25,332億元),貨幣年增發量比危機前兩年減少。
據「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統計,2008年危機前兩年的貨幣增發總額121,268億元,平均每年60,634億元;危機後兩年的貨幣增發總額243,338億元,平均每年121,669億元,年發行量猛增1倍。
兩相比較,近年來,人民幣的平均年增發量是美元增發量的4.8倍。另外,中國政府增發的人民幣只在中國境內使用,而美國增發的美元貨幣在全球使用,進入中國的不到40%,對中國的通貨膨脹影響很小。
據中國外匯管理局網站的數據,外匯儲備2008年新增4,178億美元、2009年新增4,531億美元、2010年新增4,481億美元,平均每年新增4,397億美元,合人民幣29,458億元,不到人民幣年平均增發量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