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的匮乏行为

医疗资源的稀少性,容易形成一个难以脱离的恶性循环。
Fotolia
第177期
林茂昌
作者为台湾知名的翻译家,翻译过多本重量级财经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忆录《我们的新世界》、畅销书《黑天鹅效应》、《师父》、《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债时代》等。曾任台证期货总经理、期货商公会理事。自2004年即财务独立从事价值投资。2011年出版第一本着作《我的职业是股东》,广受好评。

最近天气忽冷忽热,造成家中长辈身体极度不适而送医。幸好经过医师正确的诊断和住院治疗,几天就康复出院。这是北部一家风评不错且优质的医院,医师和护理人员专业又亲切。他们的热心付出,令我们十分感激。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我观察到若干现象很有意思。当医疗资源缺乏时,医护人员和病患家属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出因应之道。这些演化出来的对策,就整个医疗系统而言,通常不是最适当的方法,有的甚至可能会衍生其他问题,但大家也只好接受。而且久而久之更成为习惯,不容易改变。

门诊时,医师很快就诊断出长辈的病因,判定要住院。由于医院病床不足,不知要等多久才有床位,且长辈的身体状况不能多等几天,所以医师建议,先帮我们转到急诊,到急诊室排队比较快。一到急诊室,已经人满为患,连急诊床也已经全满,只能坐在轮椅上。原来,急诊床已躺满等待病房的患者,大家都来这里排队!

一整天等下来,果然如所料,一个个都等到床位,从急诊转送到病房去,我们也在晚上排到。虽然辛苦,毕竟是最快的方式,而且在等候期间,主治医师利用空档到急诊室来关心,令人感动。

由于病床不足,需要住院的病患就会选择等待最少的途径,于是大家都到急诊室排队。假设大家都不去急诊排队,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回家安心等候通知,而且等待的时间不会更长。但是只要有一人抢先跑去急诊排,最后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要去急诊排队,否则就等于永远排在最后一个,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不幸的是,大家都这么做之后,急诊室就变成排队室了,资源分配显然失当。虽然这些等病房的患者在急诊室里也接受一定程度的治疗和照顾,不算是浪费资源,但毕竟急诊还是留给紧急病患比较好。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穆兰纳珊(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科学及公共政策教授夏菲尔(Eldar Shafir)在《匮乏经济学》(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中提到一个行为学上的理论:匮乏会影响人的心理和思维,使人不自觉地特别专注在所匮乏的事物,进而产生「隧道效应」,即只专注于小范围的事物,而看不见整体。简单说,就是眼光如豆,没有大范围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此时所作的决策或行为,或许可以有效解决眼前的问题,但长远来说,却有不良的结果,并且形成一个难以脱离的恶性循环。他们用这个理论解释为甚么穷人难以脱离贫穷、时间不够的人总是永远慌乱无法自拔、每天忙着轧现金的企业容易越借越多,永远还不完。因为他们永远在救火,永远只知道解决眼前的问题。

病床长期匮乏的问题,当然也会在医护人员、病患及家属的心理上产生作用,除了眼前的问题,完全看不到其他东西。于是大家各凭本事,寻求当下最迅速有效的解决之道,而落入难以脱离的匮乏循环。

读者也许会问,那你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我不是医疗专家,实在没有能力班门弄斧,但我相信医院管理者有许多良方妙法,只是他们目前都陷入匮乏的思考模式,忙着救火罢了。如果能摆脱匮乏心理,眼界自然开阔,他们一定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匮乏经济学》书中就有实例说明美国一家手术室不敷使用的医院,如何解决大量医护人员因为手术室不足所造成的混乱和延宕问题。

另外,我觉得医院里每一床都24小时请一个看护(或是家属)在旁照顾好像也有待商榷。依照过去在企管顾问公司的训练,我观察到有经验的看护一个人同时照顾三到五床是不难的,如果加上8小时轮班,应该会比一个人每天24小时连续工作数天的效果好,成本也低很多。

再去查资料,发现医界早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而且病房里到处是看护和家属趴趴走,也被认为是传染疫情的因素之一。SARS期间,和平医院封院,里面竟然有将近一半的人是家属或看护,让世界刮目相看。于是医界有识之士便大力推行「全责护理照护制度」,由医院聘请护理助理员协助照顾病患,家属不用留在医院照护。

新方法不仅有助于防疫,家属的负担显然也轻松许多,但十多年过去了,这套比较先进的制度,除了台北市几所市立医院聊备一格之外,无法全面落实,为甚么呢?有人说是经费不足,有人说是公家聘用看护的薪水太低,找不到人等等。

我认为这其实也是一种匮乏心理所造成。台湾医院的护理人员长期不足、长期过劳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家属来说,护理师已经很辛苦了,不如自己请一个24小时看护比较快,经济能力不足的就自己家属轮流照顾,反正就那么几天而已。而站在医院立场,问题是护理人力严重缺乏,既然患者自聘看护,正好可以分忧解劳,就不要再节外生枝了。于是这个匮乏现象就一直循环下去。

最后,我在找看护的过程中,也差点落入匮乏思维。当时,医院所介绍的看护中心表示,人员已经全派出去,现在一个看护都没有。在医院里拿到的看护小广告,打电话去问,不是已经派完了,就是两三天短期的不派。匮乏思维越来越厉害了……最后好不容易终于找到一家有人力,我很快就谈妥条件请他们派看护过来。隔壁床的朋友说我被贵到,但我看开了,最后甚至还给小费。因为请来的看护细心负责,长辈很满意,并且顺利康复,这才是重点。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美國大學生助學貸款創新高
美國正逢經濟蕭條,社會大眾荷包緊縮,按理應該減少開銷、減少借款。但美國大專院校的學生貸款卻逆勢成長,貸款數額創下歷年新高。 《普林斯頓評論…
整體造型從帽子開始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點出了中華的禮儀是束髮戴冠,而異族是披頭散髮。孔子所強調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在台中都會公園遇上悠閒
從南側的入口進入西邊車道,迎接我們的是一片寬闊的綠。整齊規劃的樹林、平整的道路,以及一望無際的寬廣空間,旋即虜獲了我們的心………
疫情難控 全球供應鏈大洗牌
武漢肺炎疫情導致中國企業長期停工,嚴重衝擊產業供應鏈,也令中國外匯準備承壓,中國經濟危機重重。 浙江省湖州市對企業推出補助政策:招聘一人…
乾唐軒──因為有心,所以動人
人前的光鮮亮眼,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努力與奮鬥故事。重生淬鍊 鳳凰展翅邁入第27個年頭的乾唐軒,從小市場發展到橫跨兩岸,…
緣起
前言人生,生而為人都要過一生。有的人一生很長,有的人一生很短;有的人一生衣食無虞,有的人得為生活奔波一輩子。命運大不同。人各有志,…
遲來的旅行札記
旅行,總期待壯山麗水,期待如樂團中的定音鼓那樣帶來震撼,方不枉費那長途跋涉與花費。作家孫如陵說: 「……旅行中的印象,…
香港回憶錄之「見趙紫陽」(上)
(續前期)經過幾個月的籌備,1988年9月我們再赴北京。張五常教授的老朋友、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