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将经济学这个学科称作「伊可那密帝国」(economy empire),因为近三、四十年以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开始「侵略」到其他的专业领域,尤其是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公共卫生、法学等等。这种四处侵略的行为类似帝国主义扩张,因此被称为「伊可那密帝国」。
与其说经济学家喜欢跨界表演,不如说是计算机、数据与研究方法的进展,让经济学家能够去探索以前难以探索的领域。毕竟,经济学就是在研究人的选择行为,而只要涉及到选择行为的议题,不论属于那个专业领域,都是潜在的经济学研究议题。
今天我就来介绍经济学家如何跨界去研究「家暴」这个传统上属于社会学或者犯罪学的研究议题。
家暴的三个理论
经济学家研究家暴行为(这里指的是男性伴侣对女性伴侣的暴力行为),着重在估计经济条件对家暴行为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条件是女性的薪资水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女性相对于男性的薪资。
家暴的第一个理论是「male backlash theory」,直接翻译非常地传神,就是「男性复仇理论」。这个理论预测女性的薪资如果相对男性的薪资增加,将会使得男性感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会更频繁地使用暴力对待女性。
第二个理论称为「household bargaining theory」,可以翻译成「家内议价理论」,或者「家内谈判理论」。这个理论跟男性复仇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认为女性在家庭内相对于男性的所得提高,将会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增加女性的「议价能力」。如此一来,女性会得到更多的保护,使得男性使用暴力的可能性下降。
第三个理论是「exposure theory」,可以翻译成「曝光度理论」。这个理论跟女性的薪资高低没有绝对关系,而是认为女性在外工作的时间愈长,在家跟男性伴侣相处的时间就愈短,如此一来,两人产生磨擦或者冲突的机会就愈少,进而减少了家暴发生的频率。这个理论的预测方向基本上跟家内议价能力理论一致,但是两者所持的理由不同。
跟斯斯有两种一样,工资也有两种
在经济学理论中,一个人的薪资有两种衡量方法。第一种是他/她实际工作获得的薪资,这也可以称作「实现的薪资」(realized wage)。第二种薪资是他/她可以在劳动市场中获得的「潜在的薪资」(potential wage)。后者跟前者最大的差别是,对一个没有工作的人而言,其实现的薪资是零,但是潜在的薪资通常不会是零,除非这个人在任何劳动市场可提供的工作上完全没有生产力。
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是,对议价理论而言,哪一种薪资比较重要呢?
美国布朗大学经济系教授Anna Aizer认为,潜在的薪资比较重要。因为对一个没有工作的女性而言,她的议价能力并不是零,而是现行市场中根据她的能力、经验等,可以估算出她可以得到的潜在薪资,进而决定的。当潜在薪资愈高,这位女性的外在选择机会(outside option)愈好,那她在家里的谈判能力就愈高。
女性的相对薪资影响家暴
Aizer教授利用大量的美国劳动市场数据,估算出每个通勤区域(commuting zone)内女性平均的潜在薪资,以及其跟男性平均潜在薪资的比率。透过详细的计量分析,她发现这个比率愈高,家暴发生的机率愈低。
这样的结果符合「议价理论」的预测,也就是当女性相对于男性的薪资愈高,女性愈能远离家暴的威胁。因此,Aizer教授预期,随着女性教育机会的提高,加上劳动市场逐渐对女性愈来愈友善,提供女性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家暴的发生率会愈来愈低。
在同一篇研究中,Aizer教授也尝试验证「曝光度理论」是否对于家暴行为有预测能力。为此,她比较了周末与工作日发生家暴的机率,发现周末发生家暴的机率并没有比工作日来得高。这样的结果显然跟曝光度理论的预测不一致。
台湾是否跟美国不同?
Aizer教授的研究对象是美国社会,她发现只有议价理论对于家暴行为有预测力,男性复仇理论则没有。然而,这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台湾吗?
为此,我的指导学生利用台湾各县市过去十年的薪资数据,计算出女性平均薪资和男性平均薪资的比例,然后比较这个比例和各县市家暴通报纪录的关系。发现女性相对男性的薪资愈高,发生家暴的机率愈高,这样的情况和美国完全相反。不过,由于资料的限制,目前只能算出实现的薪资,而不是潜在的薪资,所以目前的发现可能受到不少偏误的影响。
或许不少人会认为,台湾男人的能力不一定很强,但爱面子的心却无比强盛,特别不喜欢女性挑战自己的霸权地位。所以,「男性复仇理论」可能在台湾更有预测力也说不定。希望台湾未来能有更细致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