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激经济的措施曾经获得世界的赞叹,但现在人们越来越担心这个刺激的代价。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银行正面临2,000多亿美元的违约风险。尽管对呆账比例的大小人们看法不一,但刺激的风险成本增加已经引起各方关注。
在2009年经济刺激阶段,中国到处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以土地等国有资源和资产作为抵押,并提供政府隐性担保,向银行借贷进行融资。
全国约4,000家这样的平台在过去两年融资金额超过7兆元人民币。西方一些机构认为,中国目前的地方政府负债已经达到12兆。
伦敦资本经济学公司的资深中国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告诉美国之音,这样的刺激性贷款中有相当一个部分注定要成为呆账。
他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过去18个月的经济刺激阶段中是巨额银行贷款的主要目的地。贷款大部分是用于基础建设项目,这部分很难产生收入回报,最终会成为呆账。其他还有很多项目缺乏商业论证,呆账率也不会低。」
美国知名的中国经济观察家章家敦(Gordon Chang)也指出,去年银行放贷猛增95%,北京、经济学家都明白,刺激是要付出巨额代价的,「这些贷款不是出于经济需要才发放的,而是政府去年需要振兴经济,所以迫使国有银行出钱。大部分流向了地方政府。地方也是出于政治因素推出许多项目。呆账率多高可能都不会使人意外。」
美国财经媒体彭博新闻社根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的话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银行贷款中,能够全额收回的资金只有27%。
惠誉评级公司(Fitch Ratings)7月20日发布了题为《非正规证券化日益扭曲信贷数据》的报告,谈到中资银行及其不谨慎的贷款习惯。
报告说,贷款的放缓完全没有达到中国官方数据所显示的程度,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信贷通过非正规的证券化,被转移到了中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所谓证券化,就是将贷款重新包装为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者。
惠誉最大的担忧是中资银行承担的流动性风险和「越来越多的潜在负债」。由于这些债务在银行财务报表的任何地方都没有体现,它们「代表的是一种隐性的流动性需求」。大银行或许还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现金紧张,但一大堆小银行有可能会非常艰难,因为是数千亿、上万亿美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