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政治联姻」这种外交行为一直都存在。从春秋战国开始,国与国之间就时常以王侯子女的通婚来维持长时间的友谊关系,不只在中国,欧洲的贵族之间也有同样的外交策略。除了维持和平之外,也有扩大势力、利益互通等目的。
从汉朝开始,因为外族入侵非常频繁,这样的政治联姻就更常出现,后来更倾向于军事较弱的一方为了请求外族停止侵略而委曲求全的策略,嫁出去的公主或是妃子,也只是财宝的附属品而已。
综观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联姻,记载的事件大多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好,以及后来互相获得的利益,或是因此交换来的和平时间有多久,出嫁的公主本身并没有发挥更多的历史价值,只有一些历史轶闻,或是一些戏曲传说。
然而,唐朝有一位公主,在政治联姻上不仅达成了与外族和平共处的协议,她本身也对弘扬文化、扶助国家政治有着举足轻重的功劳,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场政治联姻。
她就是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
充满智慧的嫁妆
文成公主并不是唐太宗的直系子女,而是宗室远亲,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她的姓名,留下的资料不多,只知道文成公主自幼饱读诗书,个性温柔贤淑、知书达礼,并且信仰佛教。
唐太宗李世民自即位之后,征战四方,将唐朝国土大大地扩张,不但平定了隋末以来的所有内乱,也抵御各种外族入侵,甚至攻占了不少领土,并以怀柔政策与外族做文化交流,许多边疆部族也纷纷臣服于唐朝的国威之下,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天下之主。
许多边疆国家的国王都想与唐朝联姻,希望能增加与唐朝之间的关系。其中以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最为积极,因为他一直很喜爱唐朝文化,想跟这个强大的国家建立长久的外交关系。贞观八年时,松赞干布曾派使者带着珍宝礼物前往提出联姻的要求,却被拒绝,之后又多次请求。最后在贞观十五年,终于谈成这门婚事,太宗皇帝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这门婚事让松赞干布高兴极了,在《太平御览.唐书》中记载他说过这么一段话:「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并恭恭敬敬依照汉人礼节迎娶,无不学习着大唐的礼仪、服饰。
在出嫁之前,唐太宗曾问文成公主需要多少仆从、金银珠宝当作嫁妆?文成公主认为,这些都不重要。她要求这次出嫁,要带着工匠、书物、药材,还有农作物的种子,以及佛教的器物、佛像和僧侣。
文成公主带去的文化与民生技术到底有多少,没有留下明确的清单。但是在《吐蕃王朝世袭明鉴》一书中,记载文成公主带去的嫁妆有: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余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锦缎垫被,卜筮经典、营造与工技著作数十、医疗技术人才与书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农作物。虽然记载得不是很明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文成公主带去吐蕃的嫁妆都是文化、医疗、农业、佛教相关的器物以及人才。
文成公主认为,既然自己要代表唐朝嫁到遥远的吐蕃,就应该要担负相对的责任。身为国王的妻子自然不缺金银财宝,所以与其带着奢侈的宝物作为嫁妆,不如带着文化与科技,让那边的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唐太宗也相当赞许。
文化功臣
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让吐蕃地区(西藏)的文化与民生大大改变。首先,她不喜欢当地人赭面(在脸上涂红色颜料)的习俗,松赞干布立刻废止。之后开始兴办教育、普及大唐文化、学习织布技术、改制服饰,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礼仪文化、诗书学问等。
另外,引进农业技术后,也让当地的饮食获得大大改善。工匠和医疗的技术,则直接提高当地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将佛教引入西藏,可以说是藏传佛教的开始。
当初文成公主的嫁妆中就有一座佛像,据说就是现今大昭寺内所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除此之外,她还带进了僧侣以及经典,让佛教成为西藏最普及的信仰,大大改变了西藏,影响至今。文成公主在吐蕃人民心中有如菩萨一般,被后世尊称为「甲木萨」,也就是「来自汉人的女神」。
文成公主在唐朝的政治纪录上很零散,然而唐朝无论兴盛还是衰败,嫁出去的公主其实不少,能留下如此成就者,只有文成公主一人。
政治联姻确实只是一种外交手段,一种以亲属关系作为条件的和平条约,但是文成公主思考的不只是听从皇帝的旨意去当个外交工具,而是以自己的身分,缩短两国之间的文化距离,并造福当地人民的幸福。这样的「文化功臣」,值得后世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