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失业者,由于不敢面对家人的关心,只好到公园杀时间。
Getty Images
第81期
在思考社会中的「希望」之际,分析「失去希望」的族群也是不可缺少的。大约在1960年代,日本开始出现「家里蹲」的失业者,以及长期无固定工作、不断打工的自由业者,他们大多是对社会不抱希望的人。
「晚上打工到很晚,根本没有好好休息的时间,这么努力地工作月薪还是只有10万日圆左右(约台币3万6,000元,而日本是世界物价最高的国家之一)。想要好好找个正职,职场上又只接受大学应届毕业生……」家里蹲和自由业者显然对找到好工作感到很绝望。透过工作,不但可以有薪水,也可以在社会上建立人际关系。他们期望与人来往,拥有生存的意义。
非常熟悉「家里蹲」的讲师井出草平指出,日本「家里蹲」族群演变至今,规模目前约有数十万人。大约在昭和40年代前半(约1960年)出生的人是「第一代家里蹲」,现在约40岁至50岁。这个世代的人大约在十年后,将逐渐面临父母辞世,而一直仰赖父母年金过生活的这些人,也将失去生活费的来源。
「若双亲过世后打算怎么办?」这些人的回答竟有很多是「自杀」、「就这样饿死」,而回答「还是得工作」的人相当稀少。井出先生认为社会应正视此问题。
不过,水町勇一郎教授认为,把所有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会使人陷入「工作信仰」的迷思当中。虽说工作和与人来往是人类社会的良好机能,但也可能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例如把赚来的钱随意挥霍,喝酒、四处旅行,让人渐渐深陷在「拚死工作」之中。这种「工作信仰」的观念不止加重「家里蹲」不愿面对社会的无力感,也使得日本成为过劳死和过劳自杀问题相当严重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