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

中美人权对话一波三折

中美人权对话一波三折
第16轮「中美人权对话」2011年4月27、28日在北京召开。图为北京法院以及巡逻的警察。Getty Images
第87期
宋杰、张颂宇

2011年4月27、28日,第16轮「中美人权」对话在北京召开。负责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麦可‧波斯纳(Michael Posner)率领一支来自多个部门的代表团参加。美国国务院4月21日发布一份声明称:「讨论将集中于人权发展,例如强迫失踪、法外拘留、逮捕、定罪等近期出现的负面趋势,以及法治、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劳工权利、少数人权益和其他人权问题。」

今年中美人权对话不寻常

《纽约时报》评论说,该声明多有不寻常之处:该会议将在北京举行,却由华府来宣布,这有违外交礼仪;而且该声明是在会谈前数日才发布的。美方在声明中明显指出,会谈重点将放在近期北京强令的「被失踪」、非法拘捕、非法监禁、非法定罪的负面浪潮。声明中出现这些措辞高度不寻常,可能反映出华府对中国人权状况越来越恼火。

中美人权对话开始于1990年,到2002年12月共举行了13次不定期对话。2002年小布什上台不久,美国指责中国没有履行允许联合国调查人员前往调查的承诺,双方的对话陷入僵局。2004年因为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中支持一项指责中国的议案,中国宣布停止对话。直至2010年重启。2009年11月,欧巴马总统访中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决定在2010年重启中美人权对话。而2010年的第15轮人权对话因美对台军售、欧巴马会见达赖、人民币汇率等因素被推迟三个月,至5月13、14日举行。

而2011年的第16轮中美人权对话,根据许多报导显示,自中国茉莉花运动开始以来,中国当局采取了更为严厉的镇压措施。数十名中国人权分子和维权律师遭到逮捕;严厉批评当局的著名艺术家艾未未被拘禁,并以经济犯罪处以调查;中国政府拒绝作家廖亦武出国前往纽约参加文学活动。美国国务院持续批评中国的镇压举措,呼吁释放包括艾未未在内的被拘禁人士。

即使美方态度强烈,许多中国人仍一如往例因此遭殃。几天来,这些人权对话中的「当事人」都遭到噤声,许多异见人士被威胁警告或拘禁跟监。而两天对谈结束,作为中国人权问题的真正主角,纷纷做出了评价。

人权问题需要靠每个中国人推动

从人权对话开始到结束,中国许多民主维权人士人身遭到限制。上海维权人士冯正虎表示,他的家门口虽然平时就有人监视,但这三天更为严格,24小时完全被跟监看守,无法出门。而对此次中美人权对话,他认为帮助不大:「对国内我想没甚么帮助,中国人权的改善主要还是要靠中国人,因为美国太遥远了,还是要靠中国的百姓来一步步推动,靠自己去推动。」

他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治,不缺法律;法律基本都已经有了,但不被真正落实。「很多都是违背法律,比如基本的,在法律前人人平等就没做到。」不过他对中国的未来仍是相当乐观,「整个国际及中国的趋势都是明白的。未来会变好!因为往中国民主的大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人权是普世价值,不是内政!」

虽然中共再次对美国以人权「干预中国内政」表达不满,但多数民主维权人士难以接受这种说法。听到官方说词,专门办理维权案件的李姓律师感慨地说:「人权不是内政!这是普世价值观,全世界都接受的,但有『个别人』还认为这是内政,这是少数个别人的看法吧!人权问题无国界。」

这几天,几位中国民主党人士也一同遭到噤声。查建国、何德普被限制外出,另一名民主党人高洪明则被强行带去「旅游」。

中国民主党始创人之一的何德普表示:「每次有些相关活动时就会找人跟,以前也这样。」对此次对话,他认为:「对中国人权改善没有甚么明显变化。这种谈判有作用,但实际的东西还是没有,还是很令人失望!」

他也特别指出,这次美国对中国提出人权迫害个案名单,虽有好处,但对中国来说,不只是要提个案,还要提这许许多多的这些普遍的、大家认同的受非法关押的人士,包括大批的被捕的维权人士、异议人士、法轮功学员等。因为个案虽有一定代表性,但是中国人权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个案虽然表面解决了,但实际上还不能代表普遍的情况。

何德普还认为,人权对谈应该朝更加具体明朗的方向努力,应该公开谈,摆在桌面上谈:「中美谈话向全世界进行公开直播,这样我觉得对中国和美国都有好处,对促进中国人权和世界人权也都有帮助、都有促进作用,会使双方都有压力,谈判效果要好些。不管是中美还是跟欧洲的人权对话,必需透明度提高,不应闭门磋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音樂頑童的歌唱人生
我從小功課就不是頂好,國中唸得挺辛苦。思量與人擠大學窄門,勝算不大,不如學得一技之長,於是,選擇高職機械工程科就讀,…
北京奧運 準備好了嗎?
2001年7月13日,北京市市長劉淇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奧會第112次全體會議上,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北京奧運的理念為「綠色奧運、…
會打開的鵬灣跨海大橋
橋是聯繫兩塊陸地的媒人,總是令人流連。一般的橋梁都是四平八穩的橫擺,如果看見一座橋的橋面竟能向上抬升75度,那可就令人驚奇了。談到會打開的…
難敵數位化網路 《紐約時報》將停印
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9月8日報導,《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發行人蘇茲柏格(Arthur…
希臘獲紓困 IMF仍看衰歐盟
歐元區特別峰會3月25日通過「混合援助方案」,同意在必要時由歐元區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聯手向希臘提供救助。根據協議,…
川普歐洲行 首訪波蘭具深意
美國總統川普參加2017年G20峰會,最先造訪波蘭,引來其他國家的羨慕和猜測。除了備受猜測的兩國最高領袖政見略同、波蘭足額負擔國防支出、…
經濟與人性的考驗
最近中國大陸毒奶粉造成中國數萬嬰兒腎結石,也造成台灣人心惶惶;再加上最近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雷曼公司,銷售所謂的「連動債券」…
15種食物 最易產生飽腹感
所謂「飽腹感」,是形容人們吃完東西後出現的食慾喪失狀態,它的衡量標準是「飽腹感指數」。這是科學家們在1995年的研究中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