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六四事件」转眼已过去22年。由于今年初由北非突尼西亚猛烈爆发且至今方兴未艾的「茉莉花革命」,鼓舞振奋了许多极权统治下的受迫害人民,让今年的全球串连的六四纪念活动格外盛大。
在中国,尽管当局倾力围堵,由传出的消息中,外界可以想见抗议力道异于往昔。北京公安从6月2日开始,在南站戒严抓捕访民,以防止「六四」当天大规模的悼念活动。据传中国网友呼吁穿白衣服或黑衣服去天安门广场「散步」表示纪念,导致中共公安严查黑衣、白衣人,禁止他们进广场。
港媒则爆料,有北大生穿「64」球衣入校;另有大陆民众为突破网络审查、过滤而创作「六四暗号」──自资印制约二万个印有「五月三十五日」及「瓶反鹿死」等图案的纪念襟章,这是14年来首次有大陆民众间接参与制作的「六四」相关纪念物品。
现象1:
全球各地大规模纪念「六四」
而全球最盛大的「六四」纪念活动,当属香港。「香港市民支持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自1989年后,每年都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六四烛光悼念晚会。这个具有历史指标意味的集会,同时也被视为香港主权回归中国大陆后,继续享有集会及言论自由的标志。今年,纪念会的主题是「平反六四,革命尚未成功;建设民主,同志仍须努力」,现场聚集超过十五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对纪念「六四」十分「冷静」的澳门,6月4日在中区喷水池的玫瑰堂前举行的六四烛光悼念晚会,共有七百多人参加,创下1999年主权回归以来的最高纪录。
除了等同中国国内的香港、澳门外,今年「六四」期间,其他国家地区如加拿大多伦多、美国西雅图、纽约联合国哈玛绍广场、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欧盟首都布鲁塞尔、法国巴黎、澳洲雪梨,以及瑞典、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都有大小不同的纪念活动。
现象2:
台湾新世代站出来声援中国民主
受到全球反极权声浪以及两岸关系日益紧密的影响,华人世界中,原本对「六四」相对淡漠的台湾,今年首度由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等北部大专院校学生与港澳侨生组成「台湾学生促进中国民主化联合工作小组」,6月4日在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举办「六四22周年悼念晚会」,吸引近千名学生及民众到场声援。
当年六四事件中的学生领袖、目前受聘为台湾成功大学客座专家的王丹,特别出席这场晚会,慷慨陈述在台湾纪念六四具有多项意义:一、证明六四曾在台湾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二、关心六四作为普世价值的人权议题,是提升台湾民主整体素质的指标;三、两岸关系密切发展,台湾不仅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现实的一面,也要了解中国政治发展与历史的一面;四、台湾人应向中共展现民意,让其知道台湾人不是只在乎大陆的钱,更在乎做人的尊严与权利。这也将影响中共的对台政策。
小组成员之一的台大哲学系二年级学生涂京威,坦承筹办这次活动时遇到不少挫折,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大陆政府要面对的事,与台湾无关;但他们坚持在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候,纪念六四更有其必要,提醒大家不要只看见他们的高度经济发展,忘了大陆政府仍是一个箝制民主与人权的政权。在接受中央广播电台访问时,涂京威道出心声:「在台湾和大陆不断接触之下,我们是另外一种声音提供给台湾民众知道,其实中国还有这一面;你不能只看到中国的经济成长,他们的政府跟台湾政府是不一样的。」
而以往就曾在香港参与过六四纪念活动的香港侨生樊俊朗更大声疾呼,大家应该一起站出来关心中国的民主、人权问题,让对岸的民众早日享有自由的空气。他说:「我想带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这不只是身在中国大陆的人才有的责任,而是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也应该跟我们一起去争取。」
由今年全球以及台湾新一代针对「纪念六四」的热烈表现中,彷佛让人看到了中国自由民主的曙光。
现象3:
马英九总统提及「殷海光」
作为华人世界中自由民主典范的台湾,总统马英九也在六四事件22周年纪念日中循例发表纪念专文。
马总统强调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大陆民主与人权现况却与亮丽的经济表现,形成显著反差。他回顾就任三年来,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基于两岸深厚的血缘、历史与文化渊源,与日益密切的人民往来,中华民国政府有责任提醒大陆当局,政治改革必须配合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台湾从威权转型到民主的经验显示,改革一定会有阵痛,但绝不是灾难,而是新生,带来的是稳定和进步,以及人民对政府更多的信赖。
马总统在声明最后指出,在纪念六四的今天,深切期望大陆当局能勇于推动政治改革,促进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政治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宽容对待异议分子,珍惜他们的社会价值与贡献,希望大陆当局从早日释放刘晓波、艾未未等人做起,这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大陆的国际形象,更有助于拉近两岸的心理距离。
今年较为特别的是,马总统在纪念专文里,一开始先提到台大最近出版《殷海光全集》作为引子。马总统认为殷海光是台湾民主的「先行者」,当年强烈批判1960年代的威权统治,结果遭到软禁,不能自由讲学,但他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评论,却给台湾社会播下民主的种子。
马总统表示他「何其幸运」,当年殷海光、雷震,及其他台湾民主斗士的主张,如今都已经实现,「也就是因为有过去这段遗憾,我们愿意分享经验,提醒大陆当局,应该包容并珍惜异议分子的社会价值。」
抚今思昔,「六四」已远还是平反在即?相信这是今年全球「反独裁」浪潮中,中国民众与世人关注的话题。而马英九总统特别提到一身傲骨的殷海光当年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启迪台湾民主自由运动的一段历史,让人不由联想到一个关键:中国今日是否也有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以造就中国的民主改革?
究竟有没有「新中国」诞生的可能?这可能是今年异于往年的「六四」纪念活动激情过后,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殷海光(1919~1969年)小档案
殷海光被誉为台湾自由主义的先河与启蒙大师。湖北黄冈人。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
1949年赴台担任台大哲学系讲师,并参加胡适、雷震、傅斯年等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与经济学家夏道平并列《自由中国》两枝健笔。
殷海光是1950~60年代台湾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深受罗素、海耶克、波柏等哲学大师的影响,极力宣扬反抗权威,追求自由思想,被伦敦《中国季刊》推崇为「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领袖」。但1966年7月台大由于受到政治压力不再续聘,转任教育部委员;1967年,哈佛大学邀其前往研究中国近代思想,政府也不允许其出境。不久,海耶克教授来台湾访问,政府也禁止殷海光与之晤谈,生活起居受到监视。1967年不幸罹患胃癌,两年后病逝,享年49岁。
殷海光一生著述等身,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下二册、《政治与社会》上下二册、《殷海光全集》十八册等。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翻译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以及德贝吾的《西方之未来》。
其位于台北市温州街18巷16弄1-1号的台大日式宿舍「殷海光故居」,于2004年被台北市政府定为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