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总是把利益摆在第一位,不顾人情礼义。过去有句俗话说「十商九奸」,更是直接表明商人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形象。黑心商人为了赚取暴利为非作歹已不是新鲜事,尤其最近爆发的塑化剂风波,更是重挫台湾商业形象。
难道商人真的除了赚钱之外就一无是处?「富而有德」只是一句空话吗?最近,商业界流行一种「儒商」的说法,意指以儒家思想经商的人,可说是相当理想的商业模式。而这种精神,则是距今二千多年的春秋时代留下来的!
学习仁义 富而有德
「士、农、工、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的排名大有差距,儒者精神乃是求礼义道德,商人则是求得利益,在观念上看似几乎相反的。
然而春秋时代,有位名为端木赐的富商,把儒和商结合起来,以儒家思想来营商。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贡」。
子贡出身贵族世家,乃是商朝后裔。《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家累千金。」子贡二十五岁时,在卫国与孔子结识,折服于孔子的道德与学问,从此跟随孔子习儒学、游列国,同时也经营买卖。他的学习力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经商也相当成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
子贡的性格豁达、直率,并且乐善好施,跟从孔子学习真正的「仁义」,虽然家累千金,仍能「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西汉论证散文集《盐铁论.贫富》记载:「子贡以着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称其仁。」子贡和陶朱公都是春秋时著名的商人,他们因富有而名扬于世,不但交往富者,也帮助和抚恤贫者。所以上自君王,下至平民都赞颂他们的仁德。
经商方式受儒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的工、商业开始兴起,子贡在此时势中,往来交易,获利无数。《论语.先进》记载:「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说子贡能经商致富,并准确判断市场情势。
在孔子的教育下,子贡的经商方式逐渐受到儒家的影响,同时因为他认真向学,成了孔子相当看重的学生。《论语》中所记载孔子与弟子们的答问中,子贡的对话最多。
孔子也教导过子贡经商的道理。《论语.子罕》写道:「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认为,有美玉不应该藏起来,而应该等个好价钱卖出去;又可延伸为良货与人才都不该私藏隐蔽,而是托付以真正识货的人。这便是成语「待价而沽」的由来。因此,子贡懂得随时令变化和市场供需状况的不同来获取利润,对于经商极有帮助。
商业往来讲究仁义礼智信
《论语.颜回》写道:「子贡向孔子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不论是强大的军队或是丰饶的经济,都比不上人民的「信」。人民对国君的信任乃是立国之本、个人的诚信则是立于社会的基础,无论如何都不可舍弃。孔子的话,子贡谨记在心。
孔子认为「利者,义之合也」,利益不单是自身获取,而是必须连结社会群体,因此必须在「义」的前提下获取。子贡以儒家思想经商,坚持「仁、义、礼、智、信」,商业往来中讲究仁爱、仁义、诚信。他曾在《论语.公冶长》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显示他将心比心、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的想法。
子贡经商以诚信为本,时常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子贡认为「信」乃立足之本,因此他「言必信,行必果」,使他在经商中得到良好信誉,也获得了「亿则屡中,家累千金」的商业成果。
从历史的角度看,重视仁、义、礼、信的经商方式是成功的,不但可得「利」、更可获得善「名」。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如此温吞的经营模式无法获得大利。但是,若以长久的眼光看来,「儒商精神」的经营方式,才能创造永恒的商机;能将此精神世代传承,更可获得真正的永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