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4日,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一楼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不同于以往的政府机关记者会,今天的记者会气氛热烈,与会者无不兴奋莫名!
抬头一看舞台前的四个大布幕,会场的热闹滚滚景象,瞬间获得解答:
明华园戏剧团《八仙传奇─曹国舅》
唐美云歌仔戏团《六度经─仁者无仇》
河洛歌子戏团《天鹅宴》、《御匾》
黄香莲歌仔戏团《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这是文建会主办的「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当代歌仔戏精致剧场」宣传记者会现场。来到此,彷佛来到传统庙口一般,歌仔戏四大天团的当家生旦──孙翠凤、许秀年、王金樱、黄香莲等国宝级演员难得同台。无怪乎台下的媒体记者甚至政府官员都兴奋不已!
今年适逢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精采上阵。文建会自6月起陆续推出一连串经典好戏,具有「台湾本土原生戏剧」特质的歌仔戏,最能突显庆祝建国百年之意涵,因此文建会一连串推出「2011外台歌仔戏汇演」、「黄金内台」、「当代歌仔戏精致剧场」等三个系列的精采演出,于台湾北、中、南轮番上阵,让台湾的歌仔戏迷们过足戏瘾。
戏说百年,重温传统戏曲之美
歌仔戏约在百余年前形成于兰阳平原,称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以「民谣小调」为基础,初期盛行于宜兰许多「庄仔头」,是农村子弟农闲的娱乐。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各剧种表演艺术的菁华。大幅改良后的歌仔戏,以野台的表演形式活跃于酬神庙会中,因此称之为「野台戏」或「外台戏」。
1910年代起,歌仔戏进入了商业剧场以售票营利方式演出,称为「内台歌仔戏」。内台的演出促使歌仔戏结合了灯光、机关布景等舞台技术。为吸引观众,歌仔戏新编戏码,从单元剧变成连续剧,服饰方面也更加华丽。直到后来电视媒体普及化之后,内台歌仔戏才日趋没落。
到了1950年代,台湾当时最普遍的电子媒体和娱乐工具──广播电台,争相播放歌仔戏。知名歌仔戏演员如杨丽花、廖琼枝、黑猫云等,都曾在广播电台演唱,其「无影但有声」的演出方式,使得歌仔戏演员更为着重唱腔的表现。
尔后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开播,歌仔戏首次登上电视屏幕,一时间造成轰动。随后「中国电视公司」及「中华电视公司」陆续开播,都开辟时段播出歌仔戏节目。电视歌仔戏造就了不少歌仔戏界的偶像明星,如杨丽花、叶青、王金樱、李如麟、黄香莲、许秀年等。直至今日,仍有许多观众在各地组成后援会持续支持偶像。
歌仔戏的过去与现在
以上台湾歌仔戏从发源地──宜兰的传统「落地扫」(按:发展初期子弟们组成阵头迎神游行,边行进边演唱歌仔,当走到空旷处,便取来竹竿围成表演区,演唱曲调、舞动身段,搬演戏文,称为落地扫。)出发,逐渐流传至全台各地;然后到了外台,渐成为庙口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继之堂堂进入内台戏院,观众须买票进场观赏;后来又跃上电视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连续剧集。直到80年代后,「精致歌仔戏」口号出现,台湾歌仔戏陆续跃上现代剧场,于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国家戏剧院演出,展现其精致多元的艺术风貌。
歌仔戏经过多年来的改良转变,并吸收现代西方剧场艺术菁华,将艺术推向极致。如今,这项台湾传统戏曲被外国人誉为「台湾歌剧」(Taiwanese Opera),越来越独当一面、走向国际。
走过一百年,歌仔戏不仅是台湾土生土长的剧种,也是许多台湾人共同的生命记忆。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台湾社会娱乐越来越多元,曾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本土传统戏曲──歌仔戏表演艺术,发展一度停滞,甚至有没落的趋势,令戏剧界人士与学者专家忧心不已。
而今,无论政府或民间,对于最能代表台湾本土文化的歌仔戏传统戏曲文化,皆不遗余力地努力传承。这个拥有百年岁月的活泼剧种,将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工商业社会中保有其传统意涵和原型价值,抑或成功转型,其未来走向值得一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