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卫生署长杨志良推出的健保「论人计酬」试办计划,今年7月1日正式启动。支持者乐见其成,期待新制度的试办能给台湾全民健保带来新的契机。但毕竟「论人计酬」与现行的「论量计酬」属于两个极端,相关配套是否完善、台湾社会从医院到民众整体心态是否准备妥善,许多观察家还持保留态度。
探索1
台湾论人计酬对照美国HMO
谈到论人计酬的争议,一般都会论及美国的经验。美国执行论人计酬的医疗组织统称为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健康维护组织),从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相关法案实行至今。
台大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郑守夏表示,很多论文都谈及HMO以论人计酬提供医疗保险服务,会让医疗费用降低、医疗利用率减少,相对来讲,民众交给HMO的保费也较低,只有医疗质量下降这点并没有统计显著。
HMO最被诟病之处在于,美国的健保是多元的商业保险,民众可以自由选择保险公司。然而民众一旦选择加入某个HMO后,就只能在HMO指定的医疗场所就医,如果民众要到非指定场所就医,费用负担会增加二至四倍。此外,HMO可能会出现筛选病人的情况,也就是HMO为了省钱会挑选健康的人,拒绝多病的残障老弱。
不过,医院筛选病人的情况在台湾并不会发生。医改会副研究员黄经祥表示,因为台湾是单一保险人(健保局),而参与论人计酬的民众并不会被限制就医,仍然可以选择到其他医院看病。也因为如此,承担的财务风险就更大。一位医院的院长被问到台湾实施论人计酬能否成功时,摇头推断,就是因为台湾并没限制就医,试办论人计酬并不会成功。
探索2
医院能否提供全人、全方位照顾?
长庚大学医务管理学系助理教授王惠玄表示,实施论人计酬,卫生署必须铺设配套制度,来创造可行的客观条件。但杨志良提出论人计酬时,是希望在现有制度变动最小的情况下试办。王惠玄指出,这是让很多人对其可行性感到悲观的原因。
王惠玄解释,论人计酬成功的客观条件,就是病人与医院有密切的信任关系;而在台湾,这种信任关系比较存在于病人和医师个人之间。「论人计酬比较强调的是,这个病人相信这个组织能够提供给他全人的、全家的、全年的、全时刻的照顾,但是目前在台湾能够建立起这种信任关系的医疗机构和病人是少数。」
除此之外,台湾的医师所受的训练,能否让其承担起病人全年、全方位的健康照顾,也是让很多医师怯步的原因,王惠玄说:「台湾的医学训练强调专科训练,眼科、心脏科,或是某一领域,医生很有信心;但是讲论人计酬就是说这个人这一整年的健康照护都包在这医疗费用里,而医师的养成过程也没碰过财务,医师当然会忐忑不安。」
探索3
经济学家怎么看论人计酬?
台大经济系助理教授樊家忠谈道,「论人计酬」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并不能增加医疗资源使用的效率。
他解释,政府实施论人计酬,或许可以减少医疗开支。但站在医院的角度来看,医院的诱因是赚钱,在论人计酬制度下,为了减少开支,就得减少病人来看病的机会,这其中就会出现问题。樊家忠指出:「一个医疗制度有效地使用是在于提供有需要的人所需要的东西,可是我们看到这个诱因并不存在于论人计酬的系统里,这样就不会是医疗制度的有效运用。」
「你提供医院的诱因不对,这诱因不是让医院提供好的医疗服务,而是医院得把成本降到最低,所以医疗质量一定是向下降,这不是民众乐见的结果!」樊家忠感叹道。
医疗经济学家、政大财政系教授连贤明,对于论人计酬能否在台湾施行成功,也持保留态度。他解释,健保局从以前到现在实施多种健保支付制度,从小总额预算、大总额预算、2004年的「医院卓越计划」,加上实施才一年的DRG(论病计酬),先前制度的成效尚未有足够的讨论与分析前,又推出新的论人计酬试办计划,健保局如何吃得消?「DRG去年推出来,很多医生骂得要死,健保局现在就在检讨DRG到底有甚么问题,现在又搞了论人计酬,到底效果是甚么?真的没有人知道。」
连贤明并不赞成一直试验新的支付制度。但因为医疗费用不断成长,健保局有压力,而解决之道不外开源找钱,或是节流压制费用成长。而开源会有政治上的压力,压制费用医界也不满。连贤明悲观地判断:「要解决健保的财务困难,或许只剩下增加健保费用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