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从中南部上来办事,事情办完打个电话约见面吃饭。几十年的老交情不需客套跟矫情,也无须看行事历约时间,吃这种饭最是自在。
向来崇尚古早自然口味的老友,每次上来总喜欢光顾永康街尾端过金华路的一家小小厨房,因为那里有很多阿嬷古早味跟新鲜的鱼可以吃。小小的店里只有五张小桌,但总是吃客盈门,拥挤不堪。对要排队等候多时才能一食为快,心里总有些微词,但看见老友期待的愉悦神情,让自己在寒风的苦等也变得稍微可以忍受一些。
要不是用餐环境实在不太舒服,我倒还挺欣赏这小店里的古早菜色。这家小店的狮子头是招牌菜,大部分来客都会点。相较于一般狮子头会强调浓郁汤汁,来提高肉丸子的味道层次。但这里的虾肉狮子头倒是反其道而行,硬是下真功夫用狮子头的原味挑战老饕味蕾。一口咬下去,就知这肉是经用刀细剁,饱满的含汁肉馅混着虾肉的清甜,汤汁则是仅用高汤加了点干贝虾米炖白菜,让狮子头的汤汁在汤里释放得刚好,味道清雅,令人回味。但喜欢重口味的人可能会觉得淡了些。还好我点的是肉燥饭,在一浓一淡间,滋味倒也平衡恰到好处。
老友喜欢炖菜,但是我比较钟情开胃小菜。老板待客的腌拌黄豆芽,选的大头豆芽口感爽脆,入口浓香清爽兼有之,简直让人停不下筷子。柚香莲藕更是一道解腻的小点,片薄的莲藕用醋跟柚子酱腌渍泡,铺在盐醋小黄瓜红萝卜小钵,有着令人意外的好滋味。另外,鲜笋卤大肠的滋味不俗,大肠卤得软而不烂,笋子的鲜甜跟酱汁融合起来,真的是很有阿嬷的味道。
在谈笑间,老友聊起了怀念的菜色,其中谈到了面线。想起天冷的时候,长辈总会煮麻油面线让全家人暖身子,那种麻油爆姜片的香气仍让人眷恋。对于肠胃功能弱,又容易手脚冰冷的人,苦茶油面线更是补身圣品,只是现在苦茶油树少了,茶油也贵了,平常要吃到也不容易。
如果喜欢清淡的面线,葫瓜面线可也是古早阿嬷们喜欢的下午点心。在家里男人还没回来前的下午时间,阿嬷会刨些葫瓜丝,蒜头虾米爆香后,把葫瓜煮得软烂,再加入烫过的面线跟高汤煮成糊糊的葫瓜面线。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的灶脚,常常跟阿嬷坐着小板凳,嬷孙俩就这样享受安详的下午时光。有时初一十五阿嬷要吃素,就改成姜跟香菇爆香煮面线,也是一样好吃。
来到大城市后,这种味道就少了。虽然食物越来越精致,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是享受跟惊艳多像烟花般易逝,心里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阿嬷面线的滋味,即使严格说起来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美食,但那却代表了幼年时期被疼爱的记忆。
几年前在宜兰罗东乡间一间农厝改建的餐厅,在旧式红砖屋里吃到好久不见的红葱头猪油拌饭跟面线,眼泪居然不小心从记忆的盒子里泄出,不是悲也不是苦,而是充满着思念跟幸福。
原来,记忆也是食物美味的调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