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我想举出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六国论〉,来做为古文中的专业报告范例。这一篇文章,其实是我在「意识型态咖啡」部落格讨论这个主题时,一位署名「魔法设计师」的网友在留言版中所举出的好例子,在此先向他致谢。
苏洵的〈六国论〉
〈六国论〉全文如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茍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灭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结构严谨清晰的专业报告范例
〈六国论〉是一个结构严谨清晰,非常漂亮的专业报告范例。以「魔法设计师」网友的话来说,这就好像有人给苏洵出了一个国际关系的研究题目:「为什么六国最后会被秦朝灭亡?」而如同我们一再强调的「专业报告必须结论先行」的原则,在文章一开头,苏洵就先明确说出自己的结论:「这并不是因为六国的武力不足,或者是仗打不赢,而主要是因为他们一再割地求和,造成我消彼长,终于被秦国灭亡。」
不只于此,如同我们强调的「专业报告首重事实与逻辑」,苏洵接着指出自己结论可能有的事实与逻辑问题,那就是:「有些国家并没有割地,那为什么这些国家也被灭亡?」针对这一点,苏洵同样提出简洁的结论:「因为那些割地求和的国家一旦被秦国灭亡以后,剩下的国家就孤立无援,也难逃被秦灭亡的命运。所以归根结底,罪魁祸首还是在于有些国家采取割地求和的策略。」
我们接着往下读,可以看到苏洵针对这两个主要结论,分别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中运用了史实与逻辑来说明为什么他的论点可以成立。这符合我们强调的「根据所提出的结论重点,逐点说明这些结论的内容意涵,以及自己是如何推论出这些结论」与「主要以事实与逻辑来说服他人」两个原则。
举例而言,在第二段中,他指出事实是「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而他说明「割地求和」的逻辑结果是:「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苏洵运用了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但是可以看出,这个比喻只是扮演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没有喧宾夺主。整个第二与第三段论述的力量,还是建立在事实与逻辑之上。
〈六国论〉不只在一开头有清楚的结论简述,在第二段与第三段结束也都有清楚的小结。在第四段与第五段,苏洵所写的,其实就是现在研究报告结尾必有的「结论与讨论」。在这个部分,苏洵不只清楚说明自己的研究结论(例如:「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更明确向读者指出其「现实政策意涵」为何(「茍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灭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也完全符合我们强调的「报告要有明确结论」的原则。
中学的古文教育应受重视
「魔法设计师」网友在留言的结尾写了一段话,我相当赞同。我就借用他的这一段话来做为这一系列文章的结论:
「这样的文章,放到今日当国际关系的论文,我想也是很可观。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非常有这方面的价值。但是我们最近几年中学的古文教育越来越被忽视,这些经典的论说文一篇一篇从课本里面不见,换上白话文的一些文章,非常的可惜。不过就算以前我念高中时,国文作文的教学方向,也很少就陈述、逻辑、分析、推论这些做深化(多半在背名词吧?),个人觉得这也是个缺憾。我觉得学校教育是要好好做变革的时候了。义务教育不一定要培养每个学生都成为感性的大文学家,但至少要能好好陈述一个客观事件,说明各人的判断,以及为什么这样判断,合乎道理。如此一来,每个学生出了社会,才能有用文章沟通的基本能力,这也是基础教育应该有的任务。」(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