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技正杨明玉,在执行项目检验食品是否含安非他命与西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受检的益生菌有异常讯号。虽然不属于检验的项目之内,杨明玉仍然主动花时间抽丝剥茧化验出塑化剂后,台湾塑化剂食品风暴因而爆发。若没有杨明玉追根究柢的精神,民众对食品中添加塑化剂的危害仍一无所知!
杨明玉的锲而不舍,其实正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实事求是」基本心态。只可惜现今台湾众多商业媒体中,难有这种独立发掘公共事务问题的记者。
午仔鱼含禁药追查「藏在水里的秘密」
今年7月,卫生署公布的食品安全抽验报告中显示,台湾市面上贩卖的午仔鱼,有高达五成被验出有抗生素及杀菌剂。不只如此,卫生署每年都进行例行检验,水产经常被验出含有禁药。
这讯息并未受到主流媒体记者的青睐,但却引起了公视节目《独立特派员》的关注,并一路挖掘下去,追查为何这些禁药会进入水产产业链中,而一般消费者却浑然不知自己吃进了甚么。《独立特派员》由第一集《藏在水里的秘密》开始,制作一系列的专题,陆续还会播出追踪调查的结果。
这类深度挖掘的议题吃力不讨好,一方面必须花许多时间、人力资源发掘真相,一方面揭露产业链的黑幕又容易得罪业者。因此,一般商业电视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对旷日废时才能有所回收的新闻专题通常避而远之,加上还有营运的压力,如要冒着损失广告收入的风险得罪商家,商业电视台通常会考虑再三。
然而,较敏感的议题通常攸关社会大众切身利益,若无法真实报导出来,损失的将是大众本身。另外一方面,台湾社会若欠缺具深度、公正性、调查性的公民议题节目,民主社会将无法健康发展。
公共电视节目《独立特派员》,在某种程度上,正填补了台湾媒体环境的重要空缺。
不畏权势 敢说真话 善尽媒体责任
《独立特派员》节目于2007年开播,每周一集呈现深度新闻专题。打开《独立特派员》的网站,网页上方跳出最显眼的字眼就是「独立的、深度的、调查的」以及「抗权势、说真话」。简单的几个字,就足以看出该节目的自我期许。
《独立特派员》的第一任制作人吴东牧,是一位以往在平面媒体中跑党政、司法线的资深媒体人。他提到台湾新闻有许多令人诟病的现象,其中包括了置入性营销,以及有价值的新闻和议题,一般媒体都不能碰触或不敢报导等弊病。吴东牧曾表示:「现在媒体存在着一种被政府、财团控制的现象,所以我们想要制作一个没有这种疑虑的节目。」而他认为公视是以百姓纳税的钱、由独立的基金会经营,具有先天上不会受到财团广告压力的环境。
吴东牧举2007年7月制作的《血染的圣火》为例,当时中国正在准备2008年北京奥运的到来,台湾大部分媒体都聚焦在中国官方宣传的大建设和光鲜亮丽的一面,《血染的圣火》却反其道而行地揭露中共当局处决了全世界超过六成的死刑犯。吴东牧正色道:「一般媒体会觉得,播了这样的节目我明年就不能去采访奥运了,电视台要去中国发展就有困难,所以不管电子、平面媒体对这方面都很节制。中国拥有的庞大权势、商业利益,会让媒体没办法发声。」
另一个例子同样是2007年制作的《血染的法轮》,当时正值香港主权移交十周年,四百多名台湾法轮功修炼人士却遭港府暴力遣返与拒绝入境。而香港的入境事务处,早就发函给台湾的航空公司,要他们提供旅客名单,禁止法轮功学员在香港主权移交纪念日这段期间进入香港。吴东牧提到:「当时我们在讨论这则新闻的时候,觉得应该要去做。因为别人不敢做的,就是我们要做的;因为那个(中国)权势很庞大,所以我们要去抵抗它,别让它掩盖真相。法轮功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过程中,制作团队也遭受一些心理压力,还问吴东牧要不要挂名。记者对于将来是否会受到中国报复心存疑虑,因为很可能会导致未来无法进入中国旅游、采访等。
《独立特派员》不只没有一般媒体的「恐共症」,对于台湾国内的议题也没有顾忌。2010苗栗大埔发生了县府动用大批警力强制征收农地,并把挖土机驶入农民即将收割的稻田里开挖的事件,公视是最早关注该新闻的媒体之一。
《独立特派员》摄影记者罗盛达表示,早在怪手开挖前六、七个月,他们就在追踪报导这起事件。当时与大埔村民自救会接触时,村民们问道:「你们真的敢播吗?」原来,驻地媒体都被县府封口。罗盛达解释:「所谓封口就是,(媒体报导这事)点到就好,不要讲太多。」
所以在大埔事件广为人知前,较有着墨的电视节目就是公视的《独立特派员》和《我们的岛》。但此举也触怒苗栗政府,把公视列入黑名单,断绝与公视新闻部的接触,公视新闻需要官方说法时,约访苗栗县政府都会被拒绝,直到目前都是如此。
大埔征地在最激烈时,曾发生过一位73岁的老阿嬷朱冯敏喝农药自尽的事件。当时的行院院长吴敦义表示这位阿嬷是久病厌世才自杀。拍摄过朱冯敏的罗盛达觉得不对劲,调出先前朱冯敏在自家住宅前受访的画面。片段中朱冯敏痛心地描述,自己因为政府征收土地而烦恼到晚上睡不着觉。这段访谈画面间接证明老阿嬷的自杀不是因为久病厌世,而是不堪征地不公而心有不甘。罗盛达随即以独立特派员插播的名义PO上「大埔朱冯敏阿嬷的心事」这段访谈,影片在网络播出后,政府不再声称阿嬷因病苦而自杀。
以上种种,足见《独立特派员》对于事件采访的深入,同时也义无反顾地善尽媒体为弱势发声的责任。
加进软性素材 带来社会光明面
《独立特派员》以「抗权势、说真话」的诉求冲了两、三年,难免遇到题材耗尽的瓶颈;一个星期播出一次的节目,团队久而久之也会因压力大而疲乏。因此,制作团队开始思索延伸更多素材与面向,加入软性题材。
现任制作人胡毋意表示,「抗权势、说真话」是一定要的,但他现在很鼓励团队做一些正面的东西,「如果我们自诩为旗舰型的、台湾电视媒体应该有的深度报导、调查报导的风格时,我们会希望做出来的东西能带领人往光明面走。」也就是《独立特派员》基本上大方向不变,但在揭露丑恶黑暗面时,增加了光明面的报导,希望同时为台湾社会指出未来的希望。
在现今眼花撩乱的商业电视环境里,五花八门、节奏快速的快餐化新闻,很容易让人忘了新闻的本质。公视能制播《独立特派员》这样「独立的、深度的、调查的」专题报导节目,不只对公民个体是必要的,无疑也是台湾民主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