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既定的国内资源总量及国际机会之下,如果我们能让资源有更恰当的组合运用,也可以提高所得和成长。这类工作主要是靠企业家的努力、政府的政策和制度以及政府或社会对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
我国真正很有经济学上所谓企业家精神,也就是能将生产要素做创新组合而创造新价值的人并不多,而近年又大量外流,或者被不良的政策与社会风气吸引去从事投机炒作及争取特权的活动,因此我国有大量资金和人才得不到适当被运用或就业的机会,而国家的新投资、新产业,和新成长的动力则严重不足。
台湾罕见创新企业家
多为国际大厂分包商
很多人因为我国有大量中小企业而以为我国有丰富的企业家。然而我国的企业人士中,有许多是跟在别人后面投资的跟随者,而非直接创新的企业家。我国也有很多企业人士甚至是以一窝蜂抢一票的心态在泡沫经济中投入的投机者。我国也有不少企业人士是藉同乡、裙带、政党或政商关系取得特权而发达者。把这些人士扣除,我国真正能创新的企业家并不多。
所幸在近二、三十年,国际分工的情势对我国的企业人士颇为有利。美国为主的国际大企业把生产链分割,分别交给不同国家和不同厂商来负责以降低成本。我国许多厂商在其中分得一段代工的生意,专心就那段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因此所需的企业家创新精神或能力虽然较少,倒也发展了很多企业,让经济快速成长,而且产生了不少众人所熟知的企业家。
然而这些企业家有很多因为这种国际分工而只专精在一段生产的经营,而且是以降低成本为主要本领或策略,因此多只能做外国大企业大策略之下的分包商,较少创新整个产品乃至产业的雄才大略。
因此当近年国际大企业的策略转向自己操控全部产品乃至生产,或者像中韩的大企业藉其大规模要垂直整合或通吃上中下游生产时,我国那些原来只擅长分包一段的企业即陷入利润被压缩甚至可能失去生产的困境,而却多没有足够的能力发展出成功的新产品和新产业。很多企业只能主动或依外国买主的指示到国外生产以降低成本。而国内因为创新投资能力不足,因此投资意愿更显得不足。
企业家要创新成功
政府需排除障碍 增加资源
我们当然仍有不少有能力和意愿创新的企业家或有潜力成为企业家的人士,但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并未鼓励他们,甚至反而压抑他们。企业家要创新成功,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排除生产要素运用或结合的障碍,同时增加不足之生产要素的供给。2000年我在经建会时提出的知识经济发展方案,就是由这个方向来改善知识经济和创新产业发展的环境。但目前政府的方向却不太一样。
以创新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配合因素即资金来说,马政府目前并不积极让资金和创新创业结合。政府最近提出的经济动能提升方案在金融的部分有六项政策,其中四项都是要结合中国,让人民更容易购买人民币。更容易向中国投资或资金外流,而没有一项是要让金融业更能支持国内的投资和创新创业。
而最近的证所税更是对创新创业股票的上市和交易课征远高于投机性交易的税负,相对鼓励资金流向投机而打压创新创业(请参见119期本专栏文章:〈证所税无公平正义 却伤害新产业发展〉)。
至于在方向的引导方面,马政府六大新兴产业、四大智能型产业、十大服务业、产业有家家有产业、三业四化,等等口号几乎无所不包。但几年下来实际上除了口号持续成长,具体的政策和产业却没甚么成就。民进党时期已努力发展投资的生技业是较明显的政策方向,但马政府和相关人士为了选举抹黑总统候选人蔡英文,还抹黑辱骂了整个投资案及相关专业人士,在这种心态和做法下,还有多少人才和资金愿来台发展?因此几乎毁灭了生技产业在台湾发展的前途。
政府高喊的国际医疗则是一厢情愿,并未研究我国是否有相关利基。例如政府说要发展器官移植,但我国本身可供移植之器官已严重不足,岂有能力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台接受器官?政府这样没有方向、破坏好方向以及领导向错误方向,很多企业家当然就不知要投资甚么才好。
波特、梭罗教授:
降成本只是一时 难以长久
现在执政者与其相关人士心中乃至口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都是结合中国。在这样的引导及中国方面的政策吸引之下,多年来我国企业多把中国当成投资重点,现在甚至也有不少人士和媒体鼓吹中国才是人才发展的地点。所以产业和人才大量流向中国。
十多年前哈佛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权威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来台湾时即曾指出,台湾的企业若只知去中国投资降低成本,就会忘掉该做的产业升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梭罗(Lester Thurow)教授也早就指出,到开发中国家投资降低成本虽可一时获利,却非长久之计,发展知识经济才是可长可久的策略。
十多年来这些话我不知道讲了多少次,但马政府及相关人士不只不听不懂而且愈来愈一意倾中。他们为了让人民接受其倾中政策,把三通直航、开放中资来台以及ECFA等倾中政策讲成是救台湾而解决各种问题的灵丹,并因此让政府和人民都忽略了更重要之投资、培训人才等更根本提升经济的努力。我国产业界和政府多年不够重视产业升级和知识经济,只顾把生产移去中国的结果,就是我国出口成长长期低于韩国和其他竞争国家,我国的出口品价格也逐渐下降,可能投资的产业和可用的人才都变少,经济当然更好不起来。
陈博志 作者为前经建会主委、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大学经济系主任暨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智库荣誉董事长,为台湾经济发展与国际金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