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滿,皓魄當空,千里萬里,四海皆同。
中秋佳節是華人的盛大節日,百千年來,人們每逢此夕,都要闔家團圓,焚香拜月、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桂花。此外,又有放天燈、觀燈會、舞火龍……種種繁華不能道盡。雖然中秋始定為節,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唐代,不過中秋之習俗卻是由來久遠。
祭月拜月
根據《禮記》所載的天子祭月,應是中秋節拜月的起源。雖然那些盛況邈遠難追,但拜月之俗仍傳至後世。每逢中秋,家家或設月台,或登高樓,設案焚香,供月禱祝。至於禱祝的內容,大抵男子要早步蟾宮,高攀仙桂。意思是說學業有成,事業有成。因為古時科舉常在中秋舉行,故而以「蟾宮折桂」比喻中舉及第。至於女子所禱,大抵不離貌若嫦娥之類。
人們望月默禱時,仰見月色通明,依稀可辨月殿與桂樹之影,不知會不會想到李商隱那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雖然偷靈藥的經歷不是人人有的,也難於體會,而碧海青天夜夜心卻是每一個尋找歸宿的凡人都曾繾綣於心頭的。然而,無論所禱者何,要在虔敬至誠,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我心,而人生在世所希冀者,說到底,無非是一段善緣。
吃月餅
此外,做月餅、吃月餅、送月餅亦是中秋佳節一項極熱鬧的活動。至於月餅,有說源自唐人胡餅,有說源自宋世的一種糖餅,亦有說源自元末明初朱元璋起義所用。無論如何,到了明清之世,從宮庭到民間,月餅製作堪稱盛況。餅面圖案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廣寒月殿、松鶴延年、五穀豐登、十二生肖之類,甚為講究與精製。
深受漢文化之影響,不單華人吃月餅,越南人、琉球人、日本人都在吃月餅,而形狀也差不多,都是圓的,以象滿月,以寄團圓。唯有韓國人有些不同,吃的是一種半月形的松片,象徵月亮由虧轉盈。這大概與朝鮮深受道家文化薰染有關,深諳物極必反、月盈即虧的道理,故而無為持盈,但求戒滿。
闔家團圓
不過,說起中秋佳節,最為華人看重者,自然還是始於宋代的團圓之慶。宋代中秋之夕,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有水有樓之處最為搶手,取意「近水樓台先得月」,後世歷代皆然。待到彩雲初散,清光如練,豐盛的家宴鋪排開來,家人圍坐,傳杯換盞,鬥酒高歌,席間琴瑟鏗鏘,窗外夜市駢闐──一年到頭的忙碌,換來這份天倫之樂,怎肯虛度。然而,在繁華深處也總有那一等執拗的人,擔心著良辰易逝、珍席易散,憂愁著月滿即虧、東方將白,於是在中秋之月的朗照下,獨自沉浸在一個個圓圓滿滿的念想之中。
譬如宋代熙寧九年的那個中秋,蘇東坡在密州枯做冷官,不能與兄弟子由(蘇轍)聚首。然而,曠達之人到底是曠達之人,在一輪皓月之下,蘇東坡痛飲達旦,大醉而歌,歌詞錄之如下,於此中秋之夜,送給每一位紅塵中的過客。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