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鹿港,除了古迹,绝对不能错过小吃。
第一市场周边有许多老字号美食,一人准备一百元,从妈祖庙香客大楼散步到民族路,这天我和家人共享的早午餐包括面线糊、五味羮、蚵仔煎、鱿鱼肉羹、粉粿冰。
面线糊鹿港人的早午餐
鹿港的面线糊十分知名,被推荐的店不少,「王罔」跟「蚯蚓龙山」也是榜上有名的两家,每每来到小镇,总要吃上一碗才不觉得枉费这趟旅程。
「哪一家比较好吃?」面对各色美食、在地小吃,你也是这样问的吗?
担任鹿港老街发展促进会理事的施能杰,热心分享探听的技巧。问一下在地人:「老板,你们都吃哪一家?」换成这样说,可以轻易获得直接又真实的响应,也不会让同为邻里的在地人觉得不好做人,因为他们给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不是评比的意见。
9月份,走了两趟鹿港。只要来了,就自然会想到「蚯蚓」吃点心。开张十五年,刚用完自家小吃的老板娘说,因为老板绰号叫「蚯蚓」,加上「龙山」两字已被其他商家注册不可再用,所以就在原先的名号前多加两字。四、五坪的店面沿着ㄇ字墙面设置了三排座位,中间再放上两张长桌、板凳,小巧的店,能挤进二十多人同时呼噜、呼噜吃面线。我曾分别在早上与中午来,两次来,两次客满。站在门口,好奇地向内张望,这里的翻桌率很高,用不着一、两分钟就有空位。等待一下,似乎更能挑动食欲。
在第一市场卖了三十年菜的表哥告诉我,蚯蚓面线糊的汤头是用柴鱼熬出来的,特别甘甜。若是亲戚朋友、外来游客要他推荐,他二话不说,都把人往这里带。粗细不一的手工面线中有蛋花、葱头和腌到完全入味的赤肉羹等,吃了几口原味后,再放入店家准备的香辣酱、五贤醋和胡椒粉,尝一尝自己特调出的独家口味。
海味山珍鹿港人的便当店
问起鹿港有哪些小吃,很多人会异口同声提到饶富台湾味的蚵仔煎。生炒五味店家使用的鲜蚵来自王功,老板娘陈美娥从桶子舀起调和好的地瓜粉水,用一定的手势和速度将芡汁分次放在铁板上。问她为甚么?原来跟口感息息相关,「皮不能太厚,要薄薄的才好吃。」
白黄的鸡蛋、鲜嫩的小白菜,搭配双色淋酱,亮丽的颜色让人食欲大开。陈美娥说,红色酱是以西红柿酱为主的甜辣酱,黑色酱则以独家秘方调制而成,使用了五香粉、酱油、胡椒粉和四味中药材。将沾了酱料的蚵仔煎送入口中,食用时可从鼻腔感受到轻柔的混合香气。另外,一口咬下香酥亮透的薄边,享受兼具视觉、味觉和听觉的奇妙体验,也可说是这道小吃的特色之一。
「17、18……」旅客边上楼边报数,台湾摄影学会大队人马也来尝鲜,二楼空间即刻满座。这家店的另一道招牌是五味羹,身旁的外子说,「老板用的是浸发过的鱿鱼,但很有咬劲,更显美味。」我是有笋则欢,看到碗中满满的笋丝,一口、一口慢慢享用着,而其他三味还包括了虾仁、肉羹和香菇。
秋风起,待竹笋从当令时节淡出后,陈美娥将以清甜爽脆的高山高丽菜取代笋丝,端出冬天的滋味。
摊位左边摆着好几个大锅,装盛着不同的肉类料理和笋干,在地居民来包中午的便当,沿着摊位,绕出了半个圈,靠近入口处的,则自动排成一直线。点菜时,看到一客鸡腿饭竟然才卖45元时,让我好惊讶,忍不住脱口而出,这种价位只有这里才有吧!老板娘包着客人要的猪脚便当,豪爽的响应我,「对呀,我都这样卖,鸡腿、猪排,还有,你看,这个猪脚这么大,也是卖45块!」
把34年的青春奉献给自己一手创立的生炒五味,陈美娥从年轻的姑娘做到阿妈,看不出已坐五望六的她告诉我,「孙子都在念高中啰!」
在此用过餐点,若对下一站往哪走没有计划的旅人,可直接钻进与店家紧邻的小路,启程漫游九曲巷。
粉粿米苔目鹿港人的冰果室
吃完热的、咸的,最后来道甜点,一顿饭下来,就更完整了。夏天时节首度光顾市场边的古早味冰品摊,脑中还留着和姐姐合吃一碗剉冰的甜蜜回忆,「好好吃喔!」姐姐用汤匙切着碎冰、舀粉粿时对我说。
幸福,一直在我们身上,需要自己咀嚼出来。
我喜欢看别人吃着好吃东西时心满意足的表情。经过几分钟,澄黄晶亮的粉粿因为冰镇时间够久,每一块都已凉透,温度降低加上心悦的食用者,想拥有更好的口感,确实易如反掌。
粉粿的销路好、用量大,单点加上综合冰,内用加外带,一旁分切着粉粿的大叔的手一时半刻也闲不下来,等切好一座小丘,带着走的数量也备齐,方可暂时离开稍事休息或忙别的工作去。
选吃综合冰的客人一般会选二到三种配料,若是由老板搭配,通常可以吃到五种。拿起瓷碗,加了碎冰,依序放入粉粿、爱玉,舀绿豆,然后一手抓起左右相邻的粉条和米苔目,淋上糖水。摊位左后方有块大大方正的仙草冻,若有人点了仙草,老板就会转身拿起刨丝器刨它个三、四回。细长乌黑的仙草丝看起来十分解渴,而我居然也没想过变通,站在家里厨房时,从来只知道切丁、切块或随意划,下次我若上市场买仙草,也要试着在家刨一刨。
人称阿发的谢老板从父亲手中接下摊子,冰品老味道已承传52年。阵阵凉风吹乱了发丝,来吃冰的客人也加上了长衫或薄外套。阿发老板说,卖冰旺季快要结束了,过后会暂时将冰店收起来,改卖蚵嗲度过寒冬。
猪脚汤半世纪的古早味
晚上7点,来到第一市场,想要打牙祭,选择还是不少。
经营超过半世纪的猪脚面线摊,土生土长的黄阿姨从婆婆手上接下棒子后走过了17个寒暑。平日游客较少,但阿姨认真营生的心丝毫不打折,在地人点个汤或一、两样小菜,加上一瓶酒,一坐就是半天。
操着鹿港口音的台语,「我的东西假日卖得很好」、「很多人爱来这里呷猪脚」、「我做外来客,很强喔!」好欣赏从阿姨的眼神与嘴角漾出的自信。
几乎不吃猪脚的先生,被大厨的料理给征服,一半以上的猪脚都进了他的肚子。
摊位上放着炖煮好的猪脚、大肠、猪心、猪尾等,滚动的奶白色汤头是黄阿姨先在家里用前述材料以柴烧大灶慢慢熬煮五小时以上的成果。切块的猪脚装在铁桶,放到摊位边,陆续送进大锅中小火慢炖。当客人上门点菜时,大杓一捞,热气腾腾、肥瘦适中、看来就要骨肉分离的猪脚还在碗中轻晃,诱得坐在摊位前吃着前腿脚库肉的我心痒痒,竟想再添一碗。
人对食物的好恶是会变的,最怕的是我们硬是死命坚持。不敢吃猪脚的人也许说甚么也不愿意尝试;想要抛开过去的饮食经验、从头来过的朋友,可以从这家店入手,或许会扭转您的印象,一改猪脚就是腥、硬、肥的联想或记忆。
大肠四神汤亦十分实惠,满满的大肠,一度让人怀疑这是双人份的料。因肠子在锅中炖煮多时已失去大半韧性,想喝点古早味汤头但又担心咀嚼不烂的朋友可放心品尝。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旅行的方式。
港口小镇历经沧海又桑田,必须慢慢走、慢慢看才能逐渐有所领略,一点也急不得。好好的吃每一顿饭,尽兴的品味小吃,在旅途中让自己邂逅几个生命中的第一次,也用食物将小城回忆串联起来。「出去外面玩,如果要了解任何一个乡镇的民情风俗,我都从市场开始。」用美食召唤旅人,热情好客的施能杰欢迎大家到传统市场走一走,并尝尝周边的小吃、麻糬、龙山肉羹、芋丸、生炒五味等。
一家、一家到处吃,名店、老摊或新铺都无关紧要;唯有自己实地尝过,不迷信、不盲从,才可能用富有生趣的方式感念起旅行的点滴与食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