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抒懷 生命是一首懷念的歌

▲台北植物園是台灣第一座植物園,可說是台北人療癒身心的絕佳後花園。
第246期
文、攝影⊙靜容

芒種時分,空氣中不時飄散出蠢蠢欲動的暑熱。步出台北捷運小南門站向左望,綠蔭夾道,一片舒爽景致。天很藍,風兒很淡,午後的街道靜靜地包圍我輕快的身影,不多時已來到繁華台北城的世外桃源——植物園博愛路入口。

 

盛夏未至,還見不到滿園搖曳生姿的優雅荷花。

▲盛夏未至,還見不到滿園搖曳生姿的優雅荷花。

 

台北植物園:療癒身心的後花園

台北植物園是台灣第一座植物園,早在日治時期建立的「台北苗圃」和樹園即為其前身。園區占地廣闊、濃蔭密布,植物種類多達千餘種,區分為裸子植物區、多肉植物區、蕨類植物區、文學植物區、十二生肖區等,皆豎立解說牌,寓教於樂。一年四季都吸引許多賞花、賞荷、賞鳥、賞景的攝影人士和愛好休閒、運動的人群聚集,可說是台北人療癒身心的絕佳後花園。

 

碧波漣漪映襯著古典中國式深紅色建築——歷史博物館為背景的經典畫面映入眼簾。

▲碧波漣漪映襯著古典中國式深紅色建築——歷史博物館為背景的經典畫面映入眼簾。

 

盛夏未至,還見不到滿園搖曳生姿的優雅荷花。順著小徑、木棧道這麼走著、走著,眼前一幅碧波漣漪映襯著古典中國式深紅色建築——歷史博物館為背景的經典畫面映入眼簾。我停下腳步,感動滿懷。久違了!充滿學生時代青春記憶的園區,不知不覺,就想到了在天上的你。

 

南投縣埔里國小鄭中生老師畫作。

▲南投縣埔里國小鄭中生老師畫作。

 

憶年少青春:善心善行令人懷念

從春暖大地到初夏季節,短短三個月竟然獲知六位師長、朋友離世,不勝感慨!其實,你是最早走的一位,但卻是隔了兩個月後,噩耗才由遺孀在同學群組中發布,震撼了大家。

南興橋畔,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三年,我們在燦爛的青春歲月共譜藝術篇章,課堂上、山巔海邊、博物館、展覽場……認真學習、恣意彩繪生命的畫布。當時,植物園和歷史博物館是大夥兒經常駐足的地方。年輕就是本錢啊!校園生活培養出的同學情誼,單純樸實,在在都令人回味無窮。

綽號「小孩」的你總是笑臉迎人,像孩子般蹦蹦跳跳。自小與大自然為伍的成長經歷,造就了你純真善良、熱心開朗的性格。在班上,你特別照顧相對弱勢的女同學,不時幫助我們解決疑難雜症;學習簡單手語和聽障同學比手畫腳,傳達老師的授課內容,讓她可以快樂的和大家一起學習;對遠道而來的僑生同學也多所關心、扶持。歡喜付出不求回報,就是這份真心誠意的善心、善行最令人懷念與感謝。

國立藝專畢業後插班新竹師院美教系,其後遠離都會喧囂,你如願任教於風景如畫的山城埔里。在視覺藝術教學生涯中,用心研發融合大自然的教材,啟發創意,教孩子們種植花草藤蔓、爬樹,甚至在課堂上一起清洗學校的流浪狗,帶著他們打開五官,感受生活,在快樂中學習、成長,給予源源不絕的藝術養分。

你指導的孩子們在許多比賽中獲獎,其中,一張參加南投地區初賽慘遭退件的作品,以個人名義再度送件,結果在四萬多件參賽作品中,勇奪世界兒童繪畫比賽銅牌獎,被稱作電影《魯冰花》的翻版,不僅成就了孩子的舞台,也讓你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備受肯定。

感念學習生涯中師長們無私的傾囊相授,許多同學也在不同的教育崗位上傳承所學,作育英才。良好的教育對孩子的人格、學習與發展影響深遠,而我相信你就是眾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即使已經遠行,仍然以另一種形式活在孩子們內心永遠的感念中。

 

四季運行,萬物遞嬗,眼前鬱鬱蒼蒼、生機勃發的各式植物,也隨著季節更迭展現多姿多采的樣貌。

▲四季運行,萬物遞嬗,眼前鬱鬱蒼蒼、生機勃發的各式植物,也隨著季節更迭展現多姿多采的樣貌。

 

珍惜當下:無怨無悔了無遺憾

人生列車不斷向前行,沿途風光拋諸身後,上車、下車,揮手,或來不及揮手道別,是否,這是坐五望六的我此後必然要學習與經歷的過程?目送、放手,直到自己也抵達終站,迎向另一個未知……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王侯將相、平民百姓,榮華一生或窮困潦倒,最終不都是灰飛煙滅嗎?人世間道不完的愛恨糾葛,數不清的輪迴轉世,每個人來世上走一遭又學習到了什麼?如何讓自己無怨、無悔,了無遺憾,值得深思。

人的一生真的沒有多少日子可以揮霍,半生蹉跎,不能重來,而離去之日或許已近在眼前。其實人生只有「三天」,昨日不可追,明日不可期,唯有把握、珍惜手中握著的「今日」,才是真實的擁有。

四季運行,萬物遞嬗,眼前鬱鬱蒼蒼、生機勃發的各式植物,也隨著季節更迭展現多姿多采的樣貌。我相信纏綿病榻或猝然而逝都是一種必然,生命的消失是因為「到壽」了,走完人生之旅,但真正的靈魂並沒有滅掉,只是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存在於未知的空間。想到這兒,對於接連離去的師長、朋友,心裡也就釋然了一些。

年輕時感覺偌大的植物園,繞了一圈回到原點,似乎沒有印象中的廣闊。幼時總以為很漫長的人生,年過五十,也飛快走到了兩鬢飛霜。期許自己秉持一顆真誠、善良的心,惜時、惜福、感恩、知足,走好未來人生的每一步。

玉見豐田 台灣玉的前世今生

▲花蓮縣文化局4月22日起至6月30日在石雕博物館舉辦「玉見豐田——台灣玉研究特展」。
第246期
文、攝影☉趙若蘭

「一石一世界,一玉一乾坤。」玉石天地奧妙無窮。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喜愛玉石的族群,晶瑩剔透的珍貴美玉貫穿數千年華夏文明,形成獨特的「玉文化」。

在早期,玉被視為吸收山川大地精華,具有「天人溝通」的祭祀功能;商周玉器成為貴族階級的身分象徵,與禮制相關;儒家學說興起後,高潔的玉被比喻為君子的品德;戰國以降,玉開始走入世俗化,貴族用以誇耀財富,當時人們認為玉能夠庇護亡者,故漢代形成興盛的葬玉文化。

隨著朝代更替,以及諸多異域文化的融合,玉器在歷史上的使用目的、形制也逐漸演變,更貼近民間,深入中華文化的精髓。

 

館內景致和戶外藍天、綠地、太平洋景觀相互輝映。

▲館內景致和戶外藍天、綠地、太平洋景觀相互輝映。

 

玉見豐田:與美玉的浪漫邂逅

東臨浩瀚太平洋,西倚蒼翠中央山脈,位於東台灣的花蓮,在大山、大海間孕育出豐富多彩、瑰麗雄奇的自然礦產,有「石頭的故鄉」美稱。除了聞名的大理石、玫瑰石、蛇紋石,還有「花蓮特有種」的台灣玉和東海岸玉石等,勾勒出億萬年地貌演進、推移的歷程。

花蓮縣文化局於今(2023)年4月22日起至6月30日,在石雕博物館舉辦「玉見豐田——台灣玉研究特展」,在炎夏中來場與美玉的浪漫邂逅,吸引許多民眾前往一窺花蓮玉石的文化與風貌。

石雕博物館面積不大,但戶外藍天、綠地、太平洋環繞的景觀甚美,搭配相關影片和導覽,令人心曠神怡。

 

現場展出重達2.8噸的豐田玉原石。

▲現場展出重達2.8噸的豐田玉原石。

 

誕生:台灣玉的來時路

展場入口矗立著一顆巨大的台灣玉原石,氣勢十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台灣玉從生成、發現、興盛到沒落的編年史,並展出考古博物館藏出土玉器,以及現代玉石工藝師的平面加工和巧雕飾品。

原來早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台灣玉就已經出現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包括生前佩戴或入土陪葬的玉玲珠串、管珠、耳玦、手環等,大多為台灣閃玉,亦即花蓮的豐田玉,甚至連菲律賓、越南的考古遺址都有發現,勾勒出「南島文化交流圈」的樣貌。

日治時期,豐田礦區山谷中美麗的翠綠台灣玉全部被當作廢石。直到1958年,一位台灣工學院礦冶系學生廖學誠在豐田礦產調查中,將撿到的廢石磨成薄片研究,鑑定出是「台灣玉」,再經由許多礦業公司研究、打磨成功,1966起掀起一股持續10年的採玉熱潮,台灣玉加工業蓬勃發展,年產量約占當時全球閃玉產量的90%,平均銷售金額高達台幣50億元,也讓台灣成為世界珠寶的加工和出口王國。

 

普通閃玉

蠟光閃玉

貓眼閃玉

▲台灣玉可分為「普通閃玉」、「蠟光閃玉」、「貓眼閃玉」等三大類。

 

麗質:台灣玉的DNA

展場第二區陳列有台灣玉的礦岩和原石,以及一些玉石收藏家的收藏品。「玉」通常指的是閃玉和輝玉這兩種礦物為主的寶石,閃玉俗稱「軟玉」,硬度較高的輝玉則稱為「硬玉」。

 

台灣玉雕技藝先驅黃義雄的各類作品。

▲台灣玉雕技藝先驅黃義雄的各類作品。

 

在賞石、玩石的人群眼中,看質地、賞色澤、觀造型、品寓意……玉石魅力無窮。台灣玉因為內含鉻鐵礦而具有黑色小斑點或條帶,在玉石業者眼中或為瑕疵,卻成為台灣玉與眾不同的辨識密碼。

台灣玉可分為三大類,「普通閃玉」最常見,半透明、具玻璃光澤;「蠟光閃玉」因光澤似蠟而得名,包括古書說的羊脂白玉,但台灣多為淺到中度的灰藍色;「貓眼閃玉」在特定方向觀賞,會呈現出像貓眼的現象,十分神奇。

 

「國家重要傳統工藝玉雕技藝保存者」黃福壽藝師作品「風輕輕地吹」。

▲「國家重要傳統工藝玉雕技藝保存者」黃福壽藝師作品「風輕輕地吹」。

 

為讓民眾領略玉雕之美,會場特別展出兩位大師作品,分別為高齡86歲、被業界尊稱「老獅」的黃義雄,以及被文化部列為「人間國寶」的黃福壽藝師。黃義雄提供包括玉印、玉手環、貔貅、玉珠串、玉蟬、鼻煙壺等作品;黃福壽的玉雕作品則巧奪天工,作品「風輕輕地吹」中一對透亮綠翅的蜻蜓,栩栩如生,連蜻蜓腳上的刺毛都精細入微,彷彿堅硬的翠玉也靈動了起來。以「師徒制」傳習計畫推動玉雕技藝的藝生作品,也在現場一併展出,讓人看見台灣傳統工藝再現光芒的希望。

 

金工藝術家、東華大學林淑雅教授的金玉首飾作品「日照後山」。

▲金工藝術家、東華大學林淑雅教授的金玉首飾作品「日照後山」。

 

閃耀:台灣玉的試金石

第三區域展示的是金工藝術家、東華大學林淑雅教授參酌古玉器物形制,融合玉、銀、金等媒材創作的金玉首飾,深具時尚感,也揮灑出玩玉、賞玉的廣闊空間。

順著展場規劃的路線,探討玉石的前世今生,從考古研究、玉石相關知識,到當代玉石的創作、傳承、創新與應用,參訪者可一窺數千年來陪伴中國人走過歷史風華的玉器演進,以及玉石在當今所呈現出的藝術文創面貌。

從頑石到美玉,玉石經受刻骨銘心的琢磨方能蛻變、昇華,成就更高的自我價值。古人以光澤內斂、溫潤敦厚的玉來比喻韜光養晦的君子德行,以玉為師,意味深長。

翻開台灣美術史 「播種者」台灣美術院院士大展

▲江明賢,〈高雄港〉,水墨設色,45x218公分,2021年。
第246期
文☉謝平平 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新近推出「播種者-2023台灣美術院院士大展」,49位院士中包括了海外院士卓有瑞、翁倩玉,精彩作品橫跨膠彩、油畫、水墨、版畫、設計與複合媒材,可說不只是藝術家舞台,更是台灣美術史的精彩回顧。過往較少展出的平面設計,此次可一次可看足,建議讀者預留二小時以上的觀賞時間。

 

高美館「播種者—2023台灣美術院院士大展」展場一隅。

▲高美館「播種者—2023台灣美術院院士大展」展場一隅。

 

重量級美術名家成立「台灣美術院」

「台灣美術院」成立於2010年,是台灣重量級美術界人士仿照日、韓、法所成立的民間藝術團體,院士多在國內外多次獲得大獎,共同成立該院,意在推動紮根於民間的台灣藝術走上國際,成為台灣的美術品牌。

為長久營運打算,王秀雄、廖修平、江明賢、林磐聳、鍾有輝等教授,與企業家廖修謙先出資成立「台灣美術院文化藝術基金會」,再由基金會創辦美術院,下設研究發展、學術交流、教學推廣、文創產業等中心與出版部、展覽部等。現任董事長為廖修平,江明賢任美術院院長、林磐聳任副院長。

作品多次在國際拍賣公司上拍出的江明賢指出,台灣美術院展覽足跡遍及中、日、韓、大馬與澳洲,院士作品風格各異,今年首度移師至高雄舉辦,藝術與理論創作均為一時之選,更形容該展猶如台灣美術史縮影。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則表示,兩年前雙方面會時,即對台灣美術院龐大的能量感到欽佩,籌備過程更感受到院士推動藝術的熱情與活力,特將展覽空間定於四樓,在不同的空間與光線下,大師級作品與現代空間的映照,對美術館場域與創作者而言,都是一種全新的對話關係。

 

台灣宗師級平面設計師林磐聳親自設計主視覺海報〈播種者〉。謝平平攝影

▲台灣宗師級平面設計師林磐聳親自設計主視覺海報〈播種者〉。謝平平攝影

 

林磐聳親自設計平面海報

此次展覽命名為「播種者」,除象徵院士長期創作、教學,努力灌溉台灣美術界,也象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因該校美術系為台灣戰後第一所藝術專業科系,院士多為該校畢業生,從第一屆畢業生的開枝散葉,到出國留學,回國後在不同領域貢獻所學,宛如散播台灣美術的種子。

此次展覽主視覺海報由台灣宗師級平面設計師林磐聳親自設計,他也畢業於師大美術系。設計以欣欣向榮的草綠為主色,在台灣與高山的意象下,延伸出的嫩芽新綻出幼小花蕊,也象徵院士們長期的耕耘與教學、創作,帶給台灣這片土地無窮的養分。

林磐聳除在大學授課,也致力於開拓台灣與國際設計交流的平台。與他的作品〈播種者〉在同一空間中展出的,還有施令紅、游明龍等平面設計先行者,目前均在大學授課。過往平面設計作品較少在美術館展出,此次可謂集名師之作於一堂。

作品賞析

 

陳香伶,〈獨舞〉,130x89公分,油彩、畫布,2022年。

▲陳香伶,〈獨舞〉,130x89公分,油彩、畫布,2022年。

 

陳香伶出生於台南,藝術啟蒙老師為父親陳輝東,在國外留學後,她仍選擇以古典寫實油畫為創作之路,主題多以女性視角出發。近年因結識數位收藏家,驚豔於傳統女性於閨閣中的刺繡工藝與其上的心思,遂將創作重心轉為相關主題。

 

李億勳,〈高雄記旅-大港橋〉,80x80公分,馬賽克鑲嵌,2021年。

▲李億勳,〈高雄記旅-大港橋〉,80x80公分,馬賽克鑲嵌,2021年。

 

李億勳出生於高雄紅毛港,曾任顏水龍馬賽克壁畫助理,創作漸從平面轉為立體創作,師承其技,善於以不同明度、彩度馬賽克編排出豐富色彩與層次的作品,台北捷運中山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林口校區、衛武營藝文中心皆有其作品。

 

翁倩玉,〈仙橋抱翠〉,129x174.7公分,水印木刻,2007年。

▲翁倩玉,〈仙橋抱翠〉,129x174.7公分,水印木刻,2007年。

 

翁倩玉出生於台南柳營,11歲出道,是台、日知名歌星與演員,演戲、歌唱、舞台劇都有她的身影,並屢獲大獎。她在25歲即投入版畫創作至今,並拜井上勝江為師,多次參加日本美術展覽會,〈紅樓依綠〉在2005年拿下該展首獎;此外,她還擁有自己的時尚事業。

 

蕭世瓊,〈淡入雲〉,53x113公分,篆書,2022年。

▲蕭世瓊,〈淡入雲〉,53x113公分,篆書,2022年。

 

從學生時代就日夜琢磨書法之美的蕭世瓊,從台中一中退休後,又被延聘至亞洲大學任教,目前為逢甲大學副教授兼漢字文化中心主任,並持續創作至今。此次〈淡入雲〉作品旁上有一幅「風風‧鶯鶯」對聯,筆墨酣暢淋漓。

 

 

播種者-2023台灣美術院院士大展

時間:2023年5月20日至8月13日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403-405展覽室

參展院士:王秀雄、陳銀輝、廖修平、傅申、謝里法、江明賢、林磐聳、蘇憲法、鐘有輝、李振明、吳炫三、黃光男、曾長生、林昌德、詹前裕、林章湖、薛保瑕、游明龍、郭博洲、林俊良、程代勒、曲德義、盧明德、杜忠誥、莊連東、黃進龍、白適銘、劉建成、洪根深、林雪卿、潘襎、李億勳、梁永斐、廖仁義、陳貺怡、黃淑卿、孫翼華、林欽賢、朱友意、施令紅、蔡頌德、謝省民、蕭瓊瑞、呂坤和、姚村雄、蕭世瓊、陳香伶、卓有瑞、翁倩玉。

《跳越時空的情書》 有時候等待才能獲得

▲2006年上映的浪漫愛情電影《跳越時空的情書》,由基努.李維(Keanu Reeves)與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主演。Getty Images
第246期
雲玥

《跳越時空的情書》(The Lake House)是一部2006年上映的浪漫愛情電影,由基努.李維(Keanu Reeves)與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主演。兩人算得上是老搭檔,1994年憑藉《捍衛戰警》(Speed)中的男女主角走紅,滿滿的CP感,成為好萊塢的經典銀幕情侶,而在《跳越時空的情書》一劇中,兩人再度上演一場生死愛戀。

湖畔、小屋、信箱、狗

《跳越時空的情書》英文原名是「湖畔小屋」,劇中的女醫師凱特.福斯特(Kate Forster,珊卓.布拉克飾演)2006年即將到芝加哥的一家大醫院任職,雖然自己一直很喜歡居住了一段時間的湖畔小屋,依舊不得不帶著她收養的狗離去。離開前,她在屋外的信箱裡留下新的住址,以便如果有郵件時,新租客可以轉寄給她。她還附註:「門前的爪子印,以及閣樓的箱子,在我來到之前便已經存在。」

凱特的車駛離後,時序變換,另一部車從岔路駛來,建築師亞歷斯.韋勒(Alex Wyler,基努.李維飾演)來到湖畔小屋,對於凱特的留言,亞歷斯感到困惑,因為門前並沒有看到什麼爪子印,閣樓上也沒有箱子。於是他回了一封信給凱特。

搬到芝加哥不久,凱特與母親相約在戴利中心廣場(Richard J. Daley Center)共進午餐,卻目睹一起車禍,一名男子被公車撞上,趴在地上。作為醫生的凱特衝上前搶救,但男人卻不幸身亡。異常沮喪的她決定前往湖畔小屋,也許幽靜的湖畔,可以讓自己暫短地忘卻城市的喧囂,以及生命中的無奈與無常。

蕭瑟的湖畔,信箱上的旗幟被扳起,看來是有信件,凱特拿出亞歷斯的回信,信中告訴她:房子已經空置數年,也許凱特住的並不是這個小屋,此外,他對於凱特信中所提到的爪子印與閣樓上的箱子感到好奇。

凱特回了一封信,強調自己住過湖畔小屋,現在住在芝加哥北雷新區1620號。信末她寫道,現在是2006年。原來凱特身處的是2006年的芝加哥,而亞歷斯卻是在2004年住進湖畔小屋的,他收養的狗,後來意外地成為凱特的狗。

凱特車子離去,亞歷斯到來,時間的先後順序如今卻是倒過來,信箱彷彿時空門,信件錯位地穿越到彼此的手上,串起兩人異地、異時的交流。當信件被放入信箱,旗子被扳起,另一人拿出信件,扳下旗子,一來一往,兩人透過信箱聊起天來,信箱上起起落落的旗子,猶如即時通(Instant Messaging)發出的通知聲,一次次傳遞兩人的心聲。

同一個湖畔,不同的時間點,兩人「邂逅」彼此,而這一場接觸不到的邂逅,如何發展成一段戀情?

生活只是瑣事,工作、算不上朋友的朋友、疏離的家人,孤單的兩人交流逐步深入,情感也逐漸升溫,時間的跨度讓他們無法相約,但亞歷斯依舊想出方法,她給了凱特一張地圖,並相約週末走出住處,在不同的時空下,領略這座城市的樣貌。凱特按照亞歷斯給的建議與路徑,發現了這個城市的美麗,經過一天的遊歷,凱特感嘆:「希望亞歷斯就在身邊。」

忙碌的工作有時候讓凱特心力交瘁,於是寫信告訴亞歷斯,她想念湖畔的樹,亞歷斯便大老遠載著一棵大樹到凱特住處,當時還只是工地,他將大樹栽下。2006年的凱特,在大雨傾盆中淋成了落湯雞,當她駐足大樓前時,人行道上卻突然出現一棵能夠遮風避雨的大樹。時間被編程,凱特的信改變了自己的處境。

關係的修補

本劇是美版的韓國電影《觸不到的戀人》,但故事除了愛情線,也安排了親情線,增加了故事的飽滿度。片中亞歷斯有一個拋家棄子的父親(Christopher Plummer,克里斯多夫.柏麥飾演),父親是知名的建築師,湖畔小屋是父親在成名前親手所建,送給亞歷斯的母親。

亞歷斯有一個小8歲的弟弟,母親專心照顧兄弟倆,以及幫助丈夫建立他的建築事業,但隨著事業的成功,丈夫卻變得難相處,最終因無法忍受與這樣的丈夫一起生活而離開。離開後不到一年就生病離世。亞歷斯對於父親甚至沒有出席母親的葬禮耿耿於懷。

在亞歷斯眼中,父親是那麼不近人情。當他離開數年再度見到父親時,父親問他消失的這幾年去哪裡了?他回答:「試著忘記你或者原諒你。」然而,他並未成功走出父親的陰影。內心深處,亞歷斯希望修補與父親的關係。

凱特需要修補自己的失誤,她希望亞歷斯可以幫她取一本她遺落在火車站的書,那是父親送給她的禮物,意義重大。

亞歷斯來到了凱特說的時間與地點,看到凱特與熱戀中的男友正難分難捨。列車抵站,凱特卻把書遺落在一旁的長椅上,列車啟動後,亞歷斯拿起書追了上去,列車緩緩前行,獨留亞歷斯在月台。

亞歷斯寫信告訴凱特,他拿到了書,會親手交給她。並告訴她,也許她忘了兩人曾經見過。

等待,才能修成正果?

凱特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英國小說家珍.奧斯丁(Jane Austen)所著的《勸導》(Persuasion),那是一本關於等待的書,書中談到兩個人相遇,幾乎相愛,但時間不對,只好分開了,多年後兩人重逢,但由於時間經過太久了,兩人都沒有感覺了。亞歷斯問凱特,為什麼喜歡這樣一本書?她也說不上來。

虛幻的愛人需要被實體化,亞歷斯約凱特見面,儘管對亞歷斯來講,他所訂下的日子是兩年後凱特的明天,但他表示,自己一定會到。未料,他失約了。凱特等了一整個晚上,亞歷斯始終沒有出現。

對於亞歷斯的失約,凱特有所了悟,也許這就是一場不該持續的愛戀。她要亞歷斯別寫信給她了,也不要找她。

失落的亞歷斯搬離湖畔小屋,凱特住進去。

時間繼續流淌,凱特與前男友復合,兩人為新居裝修,請來的設計師正好是亞歷斯的弟弟。離開工作室前,她終於了解到為什麼亞歷斯失約了。因為他就是那個兩年前死於車禍而自己卻救不了的人。

她奔向湖畔小屋,她必須告訴亞歷斯別急著到廣場見她,她讓他等待……

這類型電影通常會有一個命題,如果時間重來,到底能不能改寫命運?串起這場緣分的是座落在湖畔的小屋,信箱是起點也是終點。業感緣起,是否這一場無法相見的邂逅,終能在兩人的等待中修成正果?

正如亞歷斯的父親因心臟病發作住院,在醫院時他告訴亞歷斯,作為一個建築師,要跟環境打交道,需要融入一個環境,需要等待。

一部愛情片,兩大好萊塢知名男女主角難得同框,然而錯亂的時間線,觀影時觀眾難免因為無法理解而失去興趣。但電影因為基努.李維與珊卓.布拉克主演而增添不少可看性。而電影結局中,兩個有情人在煎熬等待後的最終相聚,算是滿足了喜歡圓滿結局的觀眾的心。

盛夏芒果季 你聽過雞蛋、羽毛芒果?

▲台灣芒果甜度高、品質好,是炎炎夏日台灣水果的代名詞。
第246期
文☉曾允盈 圖☉Adobe Stock
芒果成熟的季節,香濃的果香,成為盛夏的氣息!咬在嘴裡,酸甜多汁滿溢開來,幸福感難以言喻。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個季節一定要吃幾顆。

台灣芒果甜度高、品質好,是炎炎夏日台灣水果的代名詞,芒果冰更是台灣特產、外國遊客來到永康街的必吃美食。

其實台灣一年四季都有芒果,品種琳瑯滿目且各具特色,消費者可以在市場上買到的大約就有20種。

 

台灣一年四季都有芒果,品種琳瑯滿目且各具特色。

▲台灣一年四季都有芒果,品種琳瑯滿目且各具特色。

 

每個月買到的芒果都不一樣?

紅豔飽和的愛文芒果、金黃明亮的金煌芒果、表皮呈黃綠的凱特芒果,還有甜中帶酸的土芒果,再到近年的芒果明星——被譽為「芒果界LV」、香味極濃的夏雪芒果,以及有獨特奶香的稀有品種農民黨芒果、帶有淡雅水蜜桃香氣的水蜜桃芒果等,展現台灣多元特色的南國風情。

台灣每年水果攤都會上演芒果接力賽,6月至7月是芒果的大宗盛產期,但是不同品種有不同的產期高峰。從4至5月的土芒果、6至7月的愛文芒果、7至8月的金煌芒果,到12月至1月左右的「冬季芒果」卓安南上市,風味各不相同,滿足芒果愛好者的味蕾。

 

農民黨芒果數量稀少。陳英豪攝影

▲農民黨芒果數量稀少。陳英豪攝影

 

傳說中的「羽毛芒果」,是芒果品種嗎?

除了耳熟能詳的品種,熟悉的滋味之外,據說市面上還有「雞蛋芒果」和「羽毛芒果」。

盛傳雞蛋芒果和羽毛芒果口感極佳,愛好者躍躍欲試。其實雞蛋和羽毛芒果不是指品種,而是指不同的芒果果型。芒果果樹通常會結出大果和小果,可以讓養分集中,專注培養大果。以農民黨芒果為例,因品種獨特,一棵果樹可以結出多種果型。

 

左為正常尺寸的農民黨芒果,中間是「羽毛芒果」,右為果型小但甜度高的「雞蛋芒果」。陳英豪攝影

▲左為正常尺寸的農民黨芒果,中間是「羽毛芒果」,右為果型小但甜度高的「雞蛋芒果」。陳英豪攝影

 

農民黨芒果是一支由愛文及懷特芒果改育出來的品種,台灣種植面積不大,數量稀少,主要產在嘉義。農民黨芒果最大的特色是子薄肉厚,口感濃郁,果汁超多,且肉質細緻。果樹的枝條有可能出現三種果型,包括正常尺寸的芒果、果型小但甜度高的雞蛋芒果,還有非常非常稀有的羽毛芒果。

 

農民黨芒果的果核扁薄。陳英豪攝影

▲農民黨芒果的果核扁薄。陳英豪攝影

 

懂得的人就會知道,小顆的雞蛋芒果體型袖珍,果核很小,甜度非常高,幾乎感受不到纖維,是芒果愛好者的上乘之選,採收前期早早就會指定選購小而甜的雞蛋芒果。羽毛芒果長相就像羽毛,果型細長,口味格外濃郁,數量也很稀少,是最可遇不可求的果實,甜度、香氣讓人無法抗拒。

有人說吃芒果容易過敏?芒果禁忌有哪些?

坊間流傳芒果容易導致過敏,一般人吃了沒問題,但有幾種人確實必須注意,包括糖尿病患者,因芒果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食用量。

但是會對芒果過敏,和食用量無關,對芒果過敏的人即使只吃一點也有可能誘發。此外如果曾經因吃芒果導致蕁麻疹發作,就應該忌口。有腸胃道疾病、或是大腸激躁症的人,同樣應該少吃。

處理芒果時也要注意,芒果外皮的漆酚(Urushiol),是一種過敏原,有些人接觸到芒果會造成皮膚發癢,就是因為果皮的緣故。處理芒果時可以戴上手套,用水仔細洗清外皮,再去皮食用,以降低誘發發炎和過敏的可能。

AI的最大隱患是「深度造假」

▲這是用AI生成的圖片,令人真假難辨。Adobe Stock
第246期
程帆

隨著各式各樣人工智慧(AI)工具的出現,許多看起來似乎十分真實但實際卻是假的圖片和影片越來越普遍了。

微軟公司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5月時表示了對AI的最大憂慮,就是「深度造假」(Deep Fakes)的問題。史密斯呼籲,人類需要採取行動以阻止合法的內容被篡改,並確保人們能夠判斷照片或線上音像片段的真實性。他還督促美國聯邦政府設立新的監管機構,專門應對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生成式AI應用程式,承擔起「保護網路安全和國家安全的義務」。

微軟計畫在未來幾個月內增加一項功能,讓所有人都能識別由繪圖工具「影像建立者」(Bing Image Creator)和「微軟智慧設計」( Microsoft Designer)生成的產品圖像是否由AI生成。

但為了防範和杜絕這些「假藝術品」會被惡意利用,導致虛假資訊傳播,微軟採取了主動措施,「新功能將使用密碼學方法對AI合成的產品作出標記和簽名,並附上有關其來源的中繼資料資訊」。

史密斯還提出,相關政府機構需要對那些用於控制電網、供水或其他關鍵基礎設施的AI進行安全制動設置,以便人類能夠隨時駕馭這些工具。

由微軟資助的ChatGPT開發商OpenAI公司首席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也示警:「需要對AI進行監管!」他指出,一旦AI技術出了問題,後果將相當嚴重,並可能影響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

奧特曼稱,從長遠來看,制定法規、標準及監管都是非常明智的,它將確保我們從AI技術中盡可能選取好的用處,同時盡量減少不利因素。他也奔走於歐洲國家,呼籲各國政府在AI安全合規方面進行全球合作。

谷歌5月也表示,將確保其出產的每一張AI圖片都內嵌浮水印,雖無法以肉眼識別,但若用谷歌搜尋引擎等軟體就可以讀取並顯示出標籤。

中共審查美光 專家稱終將「碰壁」

▲美光科技公司在中國上海的辦公室。Adobe Stock
第246期
簡易

中共官方5月21日以「美光公司產品存在較嚴重網路安全問題隱患」為由,要求國內「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對美國展開報復。分析人士指出,中共此舉對中國公司的影響更大。

此前,日本政府3月31日宣布,將限制23種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出口。這是日本履行其與美國和荷蘭達成的限制中國進口用於生產尖端半導體設備的三方協議,目的是阻止先進技術被用於軍事目的。

荷蘭光刻機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3月初也宣布了類似決定,準備停止向中國出售光刻機。

一段時間以來,白宮加強了針對中國的晶片封鎖,除了嚴令美國企業不得向中國出口晶片產品和技術外,還與歐洲和亞洲擁有關鍵晶片技術的大型企業聯手,築起了一道晶片封鎖網。

面對晶片封鎖網 北京對美企下手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5月21日宣布,將對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的產品進行安全審查。據稱這是中共政府首次針對一家美國半導體公司採取行動。

美光是世界最大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商之一,主要產品包括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與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這些產品廣泛用於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及行動硬碟產品,在中國各大電商都有銷售。美光的營業額大約10%來自中國市場。

2022年美光營業額在全球半導體公司中排名第六。該公司在上海和深圳都有分支機構,在西安有一個晶片封裝工廠。分析認為,相比美國及其盟友的封鎖,中共此舉還不能被稱為反擊,因為這可能對其本身的傷害更大。

審查美光是雙面刃 自傷更大

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商學院副教授史鶴凌4月表示,過去三年,美光已經逐漸將生產製造基地從中國轉向印度,中共的國安審查對美光的影響並不會太大。

印度媒體《第一郵報》(Firstpost)2月曾報導,美光計畫投資超過4,100萬美元在泰倫加納邦(Telangana)首府海得拉巴(Hyderabad)設立新的工廠。

美光去(2022)年關閉了在上海的DRAM設計業務,將其150名中國工程師中的一部分調往美國和印度。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邱萬鈞表示,中國許多公司都跟美光有相當大的業務往來,對中國的影響可能更大,比如美光在中國的主要客戶除了OPPO、vivo和小米等手機廠商外,也向OEM廠商銷售記憶體晶圓或晶片,包含中國江波龍和佰維存儲。若中共禁止它們向美光採購,勢必影響到這些中國廠商,甚至連帶傷到習近平用國家大基金重點扶植的半導體企業。

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俗稱大基金二期)分別在2019年和2021年投資江波龍和佰維存儲,持股分別是6.93%與9.5%,都是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據江波龍的招股書,2019年至2021年,美光一直是江波龍的第一大記憶體晶圓供應商。這三年之間,江波龍向美光採購的記憶體晶圓超過77億元人民幣。

佰維存儲的招股書也顯示,美光在同期間也一直是其第一大記憶體晶圓及晶片供應商,連續三年累計採購約16.3億人民幣。

 

發展半導體行業光靠喊政治口號顯然不行,因為所需資金規模極其巨大。圖為全球半導體行業領導者台積電(TSMC)美國加州分公司。Adobe Stock

▲發展半導體行業光靠喊政治口號顯然不行,因為所需資金規模極其巨大。圖為全球半導體行業領導者台積電(TSMC)美國加州分公司。Adobe Stock

 

晶片製造 政治口號無法解決

在美國與其盟友聯手築起的這道晶片封鎖網下,中共為了培養供應商,正在加大支持力度。專家表示,每年的研究撥款和其他補貼已經高達300億美元。

金融資訊查詢公司天眼查(Tianyancha)稱,中國最大的記憶體晶圓製造商長江存儲(YMTC)今年從兩個官方基金獲得了490億元人民幣(70億美元)的注資。其中一個基金是政府的主要投資工具,即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也稱為大基金,成立於2014年,首期募資約1,390億元人民幣(210億美元),目前已經投資了數百家公司。大基金於2019年推出了第二個實體,稱為大基金二期,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300億美元)。

晶片製造商華虹半導體今年1月表示,大基金二期將出資12億元人民幣(1.75億美元),用於建設位於無錫的的晶圓製造廠,耗資67億元人民幣(9.75億美元)。

中共政府3月承諾為半導體行業提供稅收減免和其他支持,但還沒有提供具體金額。中共政府還在23所大學和6所學校設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

然而,發展半導體行業光靠喊政治口號顯然不行,因為所需資金規模極其巨大。全球半導體行業領導者台積電(TSMC)正處於一項為期三年、耗資1,000億美元的擴大研究和生產計畫的最後一年。

美國官員表示,華為可能會為中共的間諜活動提供便利。2020年白宮加強管控,阻止台積電等公司使用美國技術為華為生產晶片。

去年8月美國政府與歐洲、亞洲和其他一些國家政府對被稱為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的軟體施加限制,限制其可能用於製造武器的軍民「兩用」技術的傳播,從而為中國晶片設計商設置了新的障礙。

去年12月拜登將記憶體晶片製造商長江存儲和其他一些中國公司列入黑名單,限制它們獲得、使用美國設備或工藝製造的晶片。

對比一下,中國的晶圓廠可以刻蝕小至28奈米的電路,而台積電和其他全球競爭對手的刻蝕電路間距僅為3奈米,是中國工業精度的10倍,而且正在向2奈米邁進。中國想追趕,顯然不是喊幾句政治口號可以解決。

科技顧問:中國無法自製晶片設備

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的彼得.漢伯里(Peter Hanbury)說,「要製造最新的晶片,你需要極紫外光刻(EUV)設備,這是非常複雜的工藝配方,不是只需要幾億美元,而是需要數百億美元。……他們將無法生產具有競爭力的伺服器、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晶片。你必須去台積電才能做到這一點。」

中共正在努力發展自己的設備供應商,但研究人員表示,中國遠遠落後於遍布數十個國家的全球網絡。

華為去年12月表示,正在研究極紫外光刻技術。但行業專家稱,製造一台可與艾司摩爾設備相媲美的機器可能需要50億美元,並且需要10年的研究。

漢伯里說,中國距離極紫外光刻機自給自足的那一天「還很遙遠」。

科技行業顧問漢德爾.瓊斯(Handel Jones)表示,如果中國產業無法獲得下一代晶片或製造自己的設備,它們將在2025年或2026年「碰壁」。

權利大於善

▲瑞士達沃斯會議中心(Congress Center of Davos)自1971年以來一直主辦「世界經濟論壇」(WEF)會議。Adobe Stock
第246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胡適曾提出「全盤西化」,呼籲中國走英美式道路。100多年過去了,現在再提「全盤西化」更有問題,因為明顯有兩個西方:一個左派的西方,一個右派的西方;一個激進主義的西方,一個傳統價值的西方。兩個西方,往哪邊「化」?

左右派兩個西方,至少有四方面不同:

第一,左派強調全盤改造,推倒重來,進行全面社會變革。而保守主義(Conservatism,應譯為傳統主義)強調一點一滴的漸進變革。

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的明顯分野,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發生。當時激進的羅伯斯比(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們把國王、王后都送上了斷頭台,用翻天覆地的革命全盤社會改造;英國思想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寫了長文痛批法國大革命的激進主義方向,強調應該在現有體制上保持傳統、漸進改革。他被視為保守主義(傳統主義)的理論鼻祖。

近代激進主義的濫觴、主要源自以「斷頭台」為標誌的血腥法國大革命,然後是列寧的十月革命。列寧曾自豪地說,蘇維埃革命是法國大革命的升級版,手段是暴力和恐怖。然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

全球政府是左派遺毒

左派思路有其歷史連續性,今天世界知名左派、歐洲「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創辦人史瓦布(Klaus Schwab)要建立全球政府,要「大重置或大重構」(Great Reset),就和當年法國大革命們一個思路。所以區分左、右派的第一個標誌是,左派要全盤社會改造,由他們的想法一統世界;而保守派、傳統主義要漸進、秩序性的改革。

第二個不同是:左派否定傳統,保守派強調尊重傳統,發展傳統。

今天西方左派和法國大革命、列寧、毛澤東們一脈相承。例如美國左派就要否定美國的傳統、美國的歷史。「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囂張之際,推倒了建國先賢華盛頓總統的雕像,推倒了起草《美國獨立宣言》的傑弗遜總統的雕像,推倒了打贏南北戰爭、解放了黑奴的林肯總統的雕像,然後高調樹起了用槍頂著孕婦的肚子搶劫的黑人毒品慣犯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雕像,這是顛覆美國傳統、摧毀美國文明的標誌性事件。

再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1620是美國具有轉折性意義的年份,因這一年「五月花號」從歐洲駛到北美大陸,一批被迫害的新教徒在船上簽了公約,要在北美建立一個信仰的國度、道德的家園。這是美國歷史的重要轉捩點,標誌要以信仰、道德、法治、秩序為根基建國。

但左派要把這個標誌性年份改成1619,說這一年黑人奴隸被販賣到北美,美國是奴隸立國。這更是要顛覆歷史,摧毀美國的立國之本。

偽善是惡,而且是大惡

第三個不同是,西方左派熱衷「政治正確」,保守派強調「真實和常理」。

什麼叫政治正確,就是熱衷說教性、占據道德高地、違背常識常理的高調。例如「變性」。人類生來就根據生理分男、女,哪來什麼第三性、第四性、無性?左派高調支持同性戀和變性,甚至不允許父母干預未成年的孩子變性。他們理直氣壯,說變性人是少數、是弱者,他們要照顧弱者、保護弱勢群體,結果就變成保護變性、變態的權利。誰要敢提出異議,就被輿論圍攻,因左派在媒體占主導。輕者,異議者的名望受損害,重者被解職開除。例如加拿大一個中學生在課堂說,這個世界只有男人、女人,意思沒有第三性、變性。結果他竟然被學校開除了。

美國同樣,如果一個大學教授敢在課堂上說,這個世界只有按人的生理劃分的男人和女人,這個教授就可能被解職開除。已經荒唐野蠻到如此地步。

現在左派風行「種族批判理論」和「覺醒理論」,就是批判白人、把美國歷史扭曲成整個一個白人欺壓黑人的歷史,然後呼籲「覺醒」,黑人要反抗。就是要煽動黑白對立、族群鬥爭,顛覆美國傳統和歷史真實。

所謂「覺醒理論」還等於「因言定罪」,誰敢挑戰左派的政治正確,就會被輿論圍剿、政治清算。「覺醒理論」(政治正確)的本質,就是不允許說真話,拒絕常識常理。

左派鼓吹變性,熱衷取消性別,結果導致一些大鬍子男人以所謂「心理女性」進入女廁、女性浴室,甚至參加女子體育比賽。左派就如此荒唐、不講理。

拜登提名的黑人女性大法官傑克森(Ketanji Brown Jackson),在國會聽證會被問到怎麼定義女性時,她竟說不知道。美國3億人口,最高法院僅9名大法官,竟有人不知道怎麼定義女性。她真的不知道嗎?不是。她不想回答,不敢回答,不敢定義女人。如果定義了,就等於承認世界分成男、女。

第四個不同,左派強調「善」,結果是以「善的名義」剝奪別人權利。右派強調個人權利至上。「善」當然是人的美德之一,但離開了保護個人權利,那個「善」就是偽善。偽善是惡,而且是大惡。

歐洲有一群極左的年輕人搶銀行,說搶錢是為了分給窮人,是善。還有一群左派搶商店,把罐頭、麵包等食品拿走送給窮人。這種連偽善都不是的犯罪行為,就是左派以善的名義剝奪他人權利宣傳的惡果。

「聖母婊」:善和偽善的區別

有個中文詞「聖母婊」相當形像地概括了善和偽善的區別。「聖母」:那個人真可憐,我要去幫助。聖母婊:那個人真可憐,你們要去幫助他。自己不做,卻居高臨下、占據道德高地、要求別人行善,就是偽善。

善和偽善的不同,再看這個例子:在紐約地鐵,常有流浪漢要錢,有人善心,給幾塊錢,流浪漢說一句「上帝祝福你」,很高興,捐助者也挺愉悅,幫了一下窮人,一個良性的互動。但如果紐約左派市長上來,要求每一個坐地鐵的人必須交五塊錢,建立「幫助流浪漢基金」,你不交,就不能坐地鐵。市長的理由很冠冕堂皇,說我是為了善,流浪漢多可憐,沒地方住,你們捐出幾塊錢,對你們的收入來說是小小的意思。你不捐,我就用這種方式逼捐,我是為窮人,我是善。但問題是,捐和不捐,都是個人權利。你來強迫,就是搶劫我的財富,剝奪我的人權,這種做法就是偽善,就是搶劫,跟強盜沒有本質不同。

對左派的偽善,著名保守派學者、哈佛大學教授諾齊克(Robert Nozick)在《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中有精彩論述。該書強調:第一,不能無政府。沒有政府,對外無法抵抗侵略,對內無法維持治安。第二,不能無限大政府,烏托邦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災難;第三,要把政府限制在最小規模。

 

諾齊克提出一個保守主義根基性理論:「權利大於善」,即Rights(權利)大於Good(善)。Adobe Stock

▲諾齊克提出一個保守主義根基性理論:「權利大於善」,即Rights(權利)大於Good(善)。Adobe Stock

 

諾齊克提出一個保守主義根基性理論:「權利大於善」,即Rights(權利)大於Good(善)。意思是,當一種善剝奪了別人權利的時候就是偽善,所以必須把權利放在第一位。

諾齊克舉例闡述說,一個人發明了特效藥,一個患者需要這個藥,但政府和大眾都無權強迫「發明人」必須把藥提供(賣給)那個患者。給和不給,是這個「發明人」的權利。但如果一個人在沙漠中發現了水源,就不可壟斷,因這是公共財,發現水的人,不能拒絕把水提供給飢渴的人。

上面概述的左右派這四個不同,是根本價值選擇的不同。如果談西化,一個國家往左派的西方「化」,還是往右派的西方「化」,那是像黑白一樣不同的兩重天。

六四紛擾香港 人心不會忘卻

▲2023年6月4日,一輛警用裝甲車「劍齒虎」停在銅鑼灣購物區,香港當局已禁止和誓言要消滅六四週年紀念日的任何抗議活動。Getty Images
第246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過往每年六四,幾萬人到十幾萬人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點燃的燭光,讓這個悲慘的日子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它的意義,已經跨越香港、中國,而是到了世界。所以從2020年6月30日開始實施《香港國安法》以來,六四很自然成為《香港國安法》所針對的對象,今年是第3年沒有人敢公開申請集會。要把這個紀念日在人們的頭腦記憶中抹掉,然而可能嗎?

今年的六四,一方面是人們用盡各種手段來紀念,另一方面則是建制派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嘉年華。警方當然也不會坐視,以抓捕逾20人作為對紀念活動的回應。

「個人紀念」六四是否犯法?

在六四前夕,香港記者頻頻詢問相關人員有關六四能否「個人紀念」。早就投身建制派的民主思路召集人、大律師湯家驊表示相信個人公開悼念六四不會犯法。但他也表示,我們要活在當下,不可以永遠活在過去。至於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形容過往中央不想影響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容許集會繼續舉行,但實際上六四集會帶有挑戰國家政權意味,他認為自從《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這些大型集會很難再現。不過他認為個人悼念是另一回事。

因此香港特首李家超被問到是否容許市民到維園燃點蠟燭,他未有直接回應,僅稱特區政府多次強調,任何公眾活動或個人行為都要符合香港法律。他說,政府特別是警方會針對每一個活動和行為依法處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強調《香港國安法》清楚列明4類罪行及其要素,法庭是依法審訊個案。保安局長鄧炳強態度強硬得多,主動提到,「未來幾日將會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很多人會利用該日子做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包括宣揚港獨、想顛覆國家政權,如有人做相關行為,「我們一定會採取果斷行動,會將你拘捕,有證據便會控告你」。身在北京的律政司長林定國則表示:在街上或維園拿着蠟燭是否違法,他重申法律界線很清晰,《香港國安法》列明煽動分裂國家及顛覆國家政權等4類違法行為。顯然,他們連個人紀念因為都涉及「煽動」,都反對。

 

2023年6月4日,美國駐香港領事館的窗戶點燃蠟燭,哀悼1989年中國天安門廣場鎮壓的受害者。Getty Images

▲2023年6月4日,美國駐香港領事館的窗戶點燃蠟燭,哀悼1989年中國天安門廣場鎮壓的受害者。Getty Images

 

「派發蠟燭」也犯法?

然而,位於堅尼地城的高先電影院在六四34週年當日原有3場包場放映紀錄片《尚未完場》,因電影院接獲業界反映指六四日子較敏感,關注「群眾聚集」,院方其後取消當日所有私人放映。高先網站當日至少有10套戲上映,包括以台灣「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悲情城市》。高先臉書有關《尚未完場》的貼文,連日有多個可疑帳號留言,聲稱「終於有個地方可以悼念六四」、「帶花、帶蠟燭」及「維園去唔到、轉到戲院悼念亦可」等等,終於引發當局的警覺而予以取消。

前香港區議員朱江瑋、陳劍琴在去(2022)年六四都有向市民派發蠟燭,二人表示今年會繼續派發「天安門母親」電子蠟燭,並說警方至今沒有和他們接觸。朱江瑋將於其經營的商店派蠟燭,他認為現在難以舉行六四公眾活動,不過會在私人領域堅守悼念底線。他承認擔心面對壓力,但看不到在私人地方派發蠟燭有違法基礎。他感慨,若派蠟燭也犯法,就只能遵從良心做事。陳劍琴日前開始在其經營的商場小檔派蠟燭,她說「天安門母親」一直沒有放棄並堅持,不希望令她們孤單。她相信港人會將發生過、不公義的事記在心中,以自己的方法紀念。但最終還是有警方接觸她,她在不情願的壓力下決定不再派電子蠟燭。

也有不願具名的民主派前區議員表示,4月已收到警方國安處聯絡,了解他今年六四會否公開或個人行動,其後亦不時接觸他。前西貢區議員陳嘉琳亦在社交媒體表示,早前收到警方查詢她會否在六四舉辦活動。若干前支聯會常委與社運人士則接獲警察通知,無事不要上街。可見警方都有在做準備。

紀念六四遍地開花

六四那天,警員在下午就開始布防,皇室堡近維園馬路停泊7輛警車,包括一輛內地製造的「劍齒虎」裝甲車停在轉角處;噴水池周遭也有較多警員。夜裡,數百警力在銅鑼灣一帶加強布防,但仍有零星市民、社運人士到場以多種不同形式悼念,引發警方拉起封鎖線及截查,部分人被帶走。23人因「破壞社會安寧」遭拘捕,其中有一位是前香港支聯會常委兼台大研究生劉家儀。另有一名53歲婦女涉嫌妨礙警務人員執行職務而被逮捕。然而仍有漏網者,以個人方式紀念,例如點蠟燭、亮手機燈光、拿著花束、紙牌,乃至看書等等,當局是防不勝防,難以全禁。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公署在推特發文呼籲釋放任何因「行使言論自由與和平集會自由」而被拘捕的人士。稍後這些人均獲保釋,但是相信並非由於聯合國的這項呼籲。

劉家儀接受《中央社》電話訪問時表示,保釋條件是7月5日再到警署報到,並繳交保釋金,警方暫未正式成案移送她,也沒有要求她交出護照,原則上她可以出境離開香港。劉家儀說,堅持悼念六四是因為「真相未知,傷口未平」,「我與大部分香港人一樣,只是做該做的事,守該守的義」。悼念是撫平哀傷,也是對一直堅持追尋真相的「天安門母親」的支持。劉家儀還表示,當天到維園悼念的心情很平靜,沒有特別害怕或擔心,因為一直深信悼念無罪,「就如大家清明節拜祭一樣」。

香港一輛車牌為「US8964」的保時捷跑車,6月4日在銅鑼灣遭港警扣押。保時捷車主Anthony Chiu受訪時表示,香港警方以「浮雕車牌」和「剎車改裝」為由扣押他的車輛。

他說:「今年是第一次被扣押。去年6月4日,我雖然被警察攔了兩次,但車輛未被扣押。」

周守仁在社交平台以「在這特別的一天的祈禱」為題撰文,稱6月4日對不少香港人是一個特別發人深省的日子,他懇求「讓亡者享受上主永恆的擁抱」,並「要為那些硬了的心祝禱,讓他們能逐漸地從深層的恐懼及焦慮中得到軟化和釋放。」最後,「願聖三永恆的慈愛帶給我們社會及國家療癒之恩,好讓我們可以共同邁向一個更光亮的明天」。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自從陳日君退休後,歷經親中主教,2021年由他繼任。2023年4月,周守仁應天主教北京總教區主教兼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李山的邀請,率團訪京5天,是香港回歸以來首位在任期內到訪中國大陸的主教。從他對六四的立場來看,應該是比較中立的。

六四那天夜裡,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每個窗口都點燃一排蠟燭。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譴責外國領事館點燭光,聲稱:少數外部干預勢力甘當「跳樑小丑」,「執意翻炒已有定論的事件,給中國潑髒水、給香港使絆子,圖謀製造對立、煽動對抗」,又形容這些國家是自不量力,「註定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最近新任命的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反送中運動時是中國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因為「敢於鬥爭」而榮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再派駐美國,後來者當然要繼承「敢於鬥爭」的傳統。

隨著大批港人因為不堪《香港國安法》而移民英國、加拿大、台灣等地,紀念六四的活動也在各地繼續開花。

台灣大選:Me Too終將讓位於國族認同

▲台灣如今也正被各種「Me Too」性騷擾醜聞困住。Adobe Stock
第246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台灣2024年大選的前哨戰早已打響,三方候選人陣營都沒想到,本將成為台灣選戰主調的國族認同,一時之間被「Me Too」的熊熊火光遮蔽,尤其是美國與熱愛台灣的人寄望的民進黨,如今也正被各種性騷擾醜聞困住。本文分析Me Too會對台灣大選造成何種影響。

立委選舉引爆Me Too風潮

台灣本輪立委選舉,民進黨主席、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萬萬沒想到自己提名的三位候選人會引發一場台版Me Too,逾30位女性控訴遭跨政壇、學界、媒體和藝文圈等人士的性騷擾經歷,涉及人士除了數位民進黨骨幹之外,當然也有國民黨政客。除此之外,還應了那句中國老話「拔起蘿蔔帶起泥」,第一塊大泥是引發了被稱為「從天安門到肛門的新六四事件」,主角是中國六四運動的學生領袖王丹。另一塊大泥則是中國流亡詩人貝嶺遭遇多名女性投訴性騷擾。

遭控的加害人遍及台灣政壇、學界、媒體和藝文圈等公眾人物。例如,民進黨籍時任高雄市長陳菊辦公室主任洪智坤遭控對女導演摸胸騷擾;名嘴朱學恒遭控強吻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另一位名嘴朱凱翔也涉及對雲林縣議員陳芳盈言語性騷擾或強吻前電視台主播陳乃瑜等。台灣前駐菲律賓大使徐佩勇則被控對菲籍女祕書掐胸、不當觸摸後,已遭台灣外交部解職調查中。6月16日,民進黨公布本黨三案性騷擾案的調查報告結果,被指控的加害人及對此事處置不當的黨內幹部都受到相應處理。

此波女權#MeToo運動已造成兩名民進黨立委參選人退選及多人退出公眾領域。女權人士表示,台灣有關性別平等的三大法規已施行多年,但在文化和落實面仍有極大落差,尤其部分加害人的狡辯行徑恐對受害人帶來二度傷害。為強化對受害人的保護,台灣立法院計畫於7月底召開臨時會,以完成相關修法。

台灣Me Too的影響進入政治層面

「Me Too」運動本身始於2006年,當時其創始人和活動人士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使用了「我也是」(Me Too)一詞,來提高人們對女性所受暴力和虐待的認識。11年後的2017年,美國演員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用#MeToo做標籤在Twitter發文,呼籲女性說出她們的被性騷擾和性侵經歷後,催化了全球的Me Too運動。米蘭諾是站出來指控好萊塢大製片人哈威.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和性騷擾的第一批女性之一。

由於Me Too在美國的發展後來被納入政治正確範疇,被左派利用來打擊政敵與本派「叛徒」,導致這場Me Too運動勢頭漸衰,僅延續了半年左右就陷入低谷。但這個運動最有意義的部分其實不在美國,而是在男權盛行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伊朗、印度、尼泊爾。即使在缺乏言論自由的中國,Me Too也被推向公眾討論平台,並有了一個諧音的中國冠名:米兔。

這些國家的女性受性侵害,由於社會環境,很難公開訴說,風靡一時的Me Too運動為受害女性控訴創造了空間和運勢,雖然離結束性侵和性騷擾的終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對工作場所、學校等性騷擾高發場所,多少有點阻嚇作用。

台灣的性騷擾非常多,據有些女性社會工作者揭露,說70%的女性都遇到過,不少都選擇隱忍了。如果不是大選年發生Me Too,估計處置不會如此及時果決。畢竟攸關選情,救場如救火。

選誰做總統:Me Too之後國族認同將成主導

這次Me Too開始後,最初被投訴的多是民進黨幹部,該黨自然受傷很大。儘管賴清德態度鮮明,堅持從嚴治黨,對被Me Too的黨內人士按章懲處,但還是影響了選情。

6月18日,台灣TVBS發布的民調顯示,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支持度為33%,超過藍綠,由第三升至龍頭;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支持度為30%,位居第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支持度則僅為23%,落居末位。另有14%受訪者沒有表示意見。

這一調查的交叉分析發現,柯文哲獲的年輕選民支持遠高於賴清德與侯友宜。柯文哲支持度在20至29歲中增加15個百分點至58%,明顯高於賴清德的17%及侯友宜的12%;而在30至39歲選民中,柯文哲支持度也上升近兩成至55%,賴清德維持28%,侯友宜則減少7個百分點,為12%;40至49歲對柯文哲支持度增到36%,賴清德也增加到29%,侯友宜支持度則減少6個百分點至23%。

但是,根據歷史經驗,台灣這地方的選情最終將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國族認同,這一點在選民的最終投票上將起到很大作用;二是熱點話題切換極快。目前最熱的Me Too,說很難維持半年。根據世界經驗,Me Too熱度最長的是美國,最短的不到三個月。Me Too這把火需要不斷添柴續薪,僅僅只有普通社會成員的Me Too,缺少八卦吸引社會關注,即使在美國,當不再有演員這類名人參與後,也就維持半年左右;伊朗最短,大概兩個月左右;中國僅在社媒上出現過,Me Too了一位央視主持人。

台灣目前是Me Too高峰,賴清德的從嚴處置是正確的措施,不吃案,發現一起處理一起。新續的Me Too柴火主要是大學及藝文界。按這節奏,估計再有三個月,想通過Me Too一吐積怨並讓施害者受到輿論懲罰的人,基本也都Me Too過了,Me Too極有可能讓位於國族認同——這是新聞熱點週期律決定的,估計三個多月後,三方拼的可能就是國族認同。

民進黨還有一個優勢,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50至59歲人口為359萬,60歲以上人口為550萬左右。從不同年齡段的政黨偏好與政治傾向來看,民進黨的國族認同主張與福利政策在50歲以上人口當中有明顯優勢,只要能夠想法子在50歲以下選民中再做點選前動員,勉強過半是可能達到的。

正如我在〈2024台美大選關係到世界格局〉一文中指出的那樣,美國大選結果決定世界文明的方向。如果民主黨勝出,向世界全力推廣LGBTQI+(指Lesbian女同性戀、Gay男同性戀、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Queer酷兒、Intersex雙性人,和其他非二元性別)尤其是變性與批判性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簡稱CRT),將成為美國左派重塑人類文明的方向。

而台灣大選則與美國國際地位直接相關,歷史將台灣推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位置:從地理上看,它是美國亞太戰略的立足基點;從政治上看,台灣政府對中美兩國的態度決定了美國扼制中國的亞太戰略是否成功。如果民進黨獲勝,美國的亞太戰略還能推進,台灣也不會被「和平統一」;如果是柯文哲或國民黨(或兩者聯盟)勝出,「和平統一」之門開啟,美國在全球就只剩下歐盟這一個盟友,繼拉美、非洲之後,亞太國家在美國鷹與中國龍之間的徘徊也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