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任香港特首的「十年魔咒」與「妨主詛咒」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4月4日宣布不連任,延續了前三任特首的共同宿命,難逃「十年魔咒」。Getty Images
第233期
曾慧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4月4日以「我家人係我最優先考慮」為由宣布不連任,引起全城熱話。港人紛紛盤點她任內政績和言行,發現讀書時「年年考第一」的林鄭,當特首時也創出多個第一:香港史上第一個女特首、第一個引發200萬人示威的特首、第一個被美國制裁的特首、任內拘捕最多示威者的特首、第一個沒有銀行戶口的特首,連宣布離任的記者會,林鄭也成為頭一個沒有感謝香港人的特首。

縱有如此多「開創性」成就,林鄭月娥卻延續了前三任特首的共同宿命。香港主權移交25年,至今還沒有任何一位特首可做足兩屆10年任期,且有越來越「短命」的傾向。以致於有人形容,香港特首都難逃「十年魔咒」。

四任特首都熬不過十年

香港首屆特首董建華1997年上台,2003年推動《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試圖引入多條國安罪名,將江澤民對中國國內法輪功的迫害延伸香港,引發七一50萬人上街示威。董建華最終撤回惡法,2005年「腳痛」下台,在任7年255天。

第二任特首曾蔭權,完成董建華餘下任期後續任,當了7年又10天特首。他有港英時代官員背景,卻事事逢迎和獻媚中共,任內政績平平卻下場悲慘,卸任後捲入涉貪案判刑20個月,成為香港首位最高職級官員入獄。

第三任特首梁振英,公認是江派人物,還被指在香港攪動權鬥的波瀾,包括以武力鎮壓引爆「雨傘運動」;又炒作「港獨」危機以自重,暗中攪局反習。終以家庭為由宣告不再連任,在任5年。

到第四屆特首林鄭月娥任內,香港危機大爆發,無論是政治爭議、抗議事件、鎮壓力度,都比前三任特首合起來還多。顛覆「一國兩制」的《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接踵而來,最後兩年還添上新冠瘟疫「清零」引發的人道及經濟災難。

如今,林鄭終也熬不過特首「十年魔咒」,還很可能為今後的特首開創先河——因當中共迫害的打手而被國際制裁。特首沒有銀行帳號,只能「現金出糧」的傳統,可能會一路延續下去。

香港特首為何總是做不長

香港特首為何總是做不長?也許是因為他們的仕途跟中共禍港的軌跡徹底重疊,註定扮演出賣香港人的角色。中共接管香港25年來,逐漸露出豺狼真面目。特首作為政權爪牙,領著香港人納的俸祿,替北京政權行惡,過程中不斷耗損自己的民望,磨滅自己的人性尊嚴。直到利用價值被提早耗盡的一天,中共便將其棄如敝屣。

「特首」有時是塊遮醜布,利用一國兩制的包裝和中英文演說技巧,內外推銷中共的惡法暴政;有時是根棍子,充當北京的打壓工具,主子一聲令下,就無情打在學生與市民頭上;有時是雙白手套,在經濟、金融、高科技等層面配合北京戰略需要,利用香港國際橋樑的角色,在全球圍堵中共的大勢中尋找突破口;有時還是中共高層權鬥的棋子,聽命不同派系攪動香港局勢,製造和激化國際級危機,燃點起政變的火焰,燒向中南海。

特首也是對中共的詛咒

不過,中共沒想到的是,「一國兩制」的香港其實是面「照妖鏡」,教其真面目在全世界無所遁形。香港開放自由經濟下的繁榮,照出計畫經濟、共同富裕之弊;連香港尊重合約精神的傳統,也照出中共撕毀國際條約和承諾的醜態。中共惱羞成怒欲消滅香港的特點,將其變成一個普通中國城市,反而撕掉了自己最後的畫皮,令世界看清其真面目。

這樣看來,香港特首作為中共意志的執行者,反而一再引爆撼動其政權合法性的巨大危機。「特首」表面上是聽話的「馬仔」,實為身負詛咒、妨主害主的「的盧馬」(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且看梁振英、林鄭月娥任內引爆雨傘、反送中兩大危機,將中共置於國際空前孤立的境地,連主子習近平也始料未及,害得他自此難出國門。中共為拆解這些危機的一切努力——立《香港國安法》、抓民主派、「完善」選舉,招致國際制裁紛至沓來。將來若回顧歷史的這一頁,或被載為引致中共滅亡的觸發點之一。

如今,林鄭月娥提早出局,「跑馬仔」再次上演。伯樂《相馬經》提到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凶馬也。」《三國演義》則記載了的盧馬一躍三丈飛越檀溪救劉備的傳奇。但是,中共非漢室正宗,而是西來幽靈。習近平若非劉備般的「真命天子」,騎此馬非但無法救命,可能反而中了的盧的妨主詛咒,落得悲慘下場。

俄烏戰爭對中共武統台灣之啟示

▲俄羅斯老大哥侵略烏克蘭陷入敗戰泥淖,給暗中協助俄羅斯、企圖武統台灣的中共一記當頭棒喝。Adobe Stock
第233期
金雨森

當年蘇聯瓦解時,中共曾籌組專業團隊做深入研究,汲取蘇聯瓦解的教訓。現在俄羅斯老大哥侵略烏克蘭陷入敗戰泥淖,給暗中協助俄羅斯、企圖武統台灣的中共一記當頭棒喝。

簡單說,令中共意外的是,身為大國的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竟然無法快速取得軍事勝利,並且面對西方國家嚴厲制裁及國際輿論撻伐毫無招架之力。這些意料之外的發展,使中共重新了解對台武統的兩個面向:一是可能如同俄國對烏克蘭軍事侵略般,武統台灣將比預期的更加費時費力,易陷入戰爭困局且難以取勝;二是中共面臨的國際經濟及外交制裁力量,可能比預期更複雜且艱鉅。

看到俄羅斯血淋淋的慘痛經驗,中共雖然不會因此放棄武統台灣,至少可斷定短期5年內可能不會對台動武,並且將可能採取下列策略,更加審慎評估及強化武統戰略:

1. 重新評估是否低估台灣反對統一的意願及能力

烏克蘭民眾同樣有分親俄、親歐派,但他們在戰爭中挺身抗戰,女性也扛起槍桿上戰場,反擊俄羅斯士兵。因此,中共可能需重新評估是否看輕了台灣民眾反抗的意願及能力,很可能會先從對台情報蒐集管道及分析下手重整,以確實掌握台灣情資。但即使如此,也很難避免中共官僚組織內的鷹派故意低估台灣抵抗能力,或是習近平底下的弄臣對數據擦脂抹粉,導致習近平決策的誤判。

2. 降低占領成本

如果在戰事準備期,根據俄烏戰爭經驗,中共可能會企圖阻止台灣誕生類似澤倫斯基的魅力型領導人,因為魅力型領導人對內可凝聚台灣抗中力量,對外能拉攏國際反中勢力,將提高中共對台出兵成本。中共下令動武時,則可能必須儘速執行斬首行動,抓捕或暗殺台灣總統,並對台進行資訊封鎖,如癱瘓台灣的網路系統及電網,同時對台及國際散布大量假文宣,混淆視聽,來削弱台灣人抵抗意願及國際挺台力量,進而降低占領台灣的阻力與成本。

3. 減少對西方依賴

中共領導人不像執政俄羅斯20年的普丁有那麼厚實的權力基礎及個人魅力,中共領導人及中共政權的執政「正當性」源自於權力派系共識、經濟成長及社會穩定,如果西方經濟制裁給中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為避免經濟及社會崩潰,中共會持續透過收購併吞西方企業等方式,加速脫鉤與西方體系在金融、貿易、科技、能源等領域的依賴鏈結,同時也會強化與威權國家往來及第三世界合作,好讓中共開戰後遭西方孤立時,仍有國家替它輸血。

4. 強化核武,嚇阻西方介入

部分西方國家對支援烏克蘭遲疑,甚至不敢過分提供武器,就是擔心普丁動用核武這一最終手段。因此,同是核子俱樂部成員的中共,更不會放過動用核武的機會,勢必強化核武發展,並向周邊及西方國家展示及炫耀核武能力。

5. 改革解放軍

解放軍存在許多弊病,能否應戰仍是一大問題。沒有現代化實戰經驗的解放軍,可能會透過參加威權國家的軍事演習或是派兵協助他國平息動亂等方式增加實戰經驗。軍令授權結構也必須從目前的「軍政雙首長制」調整為統一指揮,否則在戰場上士兵不知該服從軍官還是政委的命令,將重挫解放軍作戰速率及效率。

基於上述推演,可以推斷5年內中共攻台機率變小,攻陷金門、馬祖、澎湖的機率更小。之前,國際軍事專家在兵推兩岸戰爭時,常警告中共可能會學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先用兵拿下鄰近的島嶼――金門與馬祖,再進一步攻陷台灣本島。如今,國際情勢丕變,世界各國不再漠視中共對台武力威脅,中共選擇攻金馬或攻台本島,面對的國際制裁倘若如俄國,中共可能會趨向選擇直接攻陷本島。但目前看來,未來5年內恐不利中共出兵台灣。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台灣人常自許與對岸同文同種,很了解對方想法。但很多時候被西方學者、國際記者問到兩岸問題及時事觀察時,卻往往簡單帶過,很難講出對中共的行為邏輯與預測等深入見解,反而還得私下蒐集西方學者專家的文章,方能建立自己的看法。

本文梳理出中共可能會加強的戰略,無非是強調台灣必須站在中共的立場及脈絡,才能真正思考如何最大化台灣的國家利益,守護區域和平與希望。

拜登毀掉了「印太戰略」

▲沒有人喜歡戰爭,但俄烏戰爭何時結束,無法判斷。Adobe Stock
第233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俄烏戰爭何時結束,無法判斷。但已知的是,這場戰爭導致美俄關係全面破裂,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構成重大損害,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

第一、導致美國全球外交更加困難。俄國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有否決權。沒有俄國的合作,美國在聯合國推動任何重大決議都沒法通過。像北韓、伊朗、全球反恐等問題,都需要俄國合作(之前俄國都配合著美國)。而俄烏戰爭後,美俄成為敵人,美國的全球外交將會遭到俄國杯葛。

有人會說,美俄關係破裂,責任在普丁,是俄國入侵烏克蘭,才有美國對俄制裁。但這場戰爭只要美國做些努力就完全可避免。最近川普幾次演講都提到,如果他在白宮,烏戰不會發生,意思是他會事先調停。因俄國的目的不是占領整個烏克蘭、占領歐洲、滅掉北約等,而是兩項有限目標:要求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即不加入北約(俄國無法接受北約飛彈部署到烏克蘭,瞄準莫斯科),停止對烏東地區俄國人的納粹般迫害。這樣的條件完全可通過談判解決,從而避免戰爭。

但拜登事先不調停,反而公開宣稱,美國不會和俄國作戰,等於縱容俄國開戰,隨後美國大量軍援烏克蘭,支持戰爭持續進行。不管拜登出於什麼動機,但結果非常清楚,就是美俄關係全面破裂,回到冷戰時的狀態。這對美國今後全球外交將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全球戰略重心」被迫轉到歐洲

第二、導致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從亞洲轉回歐洲。美國獨立後,長期的全球戰略重心都是這樣排序:第一是歐洲,第二美洲,第三中東。但2000年以後,美國做了重大調整,改序為:第一是亞洲,第二中東,第三美洲。歐洲不僅不再是全球戰略重心的第一順位,反而從前三名中消失,因俄國已不是共產蘇聯,歐洲基本不會再有戰爭。而中共崛起,「一帶一路」等全球擴張,已成為全球主要威脅,所以中共所在的亞洲,成為美國全球戰略重心第一名;由於反恐需要,中東成為戰略重心第二;美國後院的北美降為第三。而烏戰爆發,美俄成為敵人,美國將派更多兵力駐守歐洲,俄國也會大力發展軍事,兩國對峙,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被迫改回到歐洲(防範俄國)。

這裡一個關鍵問題是,對於美國來說,到底是遠在歐洲的烏克蘭重要,還是全球外交戰略重要?這個全球戰略包括:遏阻北韓發展核武、遏阻中共擴張。多位美國戰略學者都提出,烏克蘭的地理位置等,對美國來說根本不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美國更應該關心的是全球戰略,重點是遏阻中共在亞洲擴張,而絕不應該刺激俄國。在烏克蘭發生戰爭,導致全球戰略重心從亞洲轉到歐洲,這是大錯特錯。

拜登的第三個戰略失誤是,對俄國全面制裁,等於把莫斯科推向北京那邊,更促中俄結盟。雖然原來中俄關係也不錯,但基本上是相互利用。中國需要拉攏俄國,在對抗美國時增加重要籌碼;而俄國需要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市場,來發展本國經濟,所以需要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但在根本價值理念上,普丁並不是習近平的思想戰友。然而在美國全面圍堵俄國的新全球戰略格局下,俄國空前需要中國,所以和中國進一步聯手已成必然。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川普、安倍、莫迪 思想的親兄弟

拜登的第四個戰略惡果是毀掉了川普總統苦心建立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川普擔任總統時,看清了中共是全球主要威脅,所以提出「印太戰略」,籌建了美國、日本、印度的三角聯盟,共同制約中共。這是冷戰結束後,印度首次願意加入美日聯盟。按人口,印度是全球最大民主國家,和全球第一個民主國家、全球唯一超強的美國聯手,還有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這三國聯手的力量巨大,對中共構成前所未有的重大威懾,形成日本在前,印度在後,前後夾擊制約中共的戰略局面,美國全局支援。

這個戰略聯手為什麼能夠形成?首先是川普有戰略眼光,看清了中共是主要敵人,必須保障印太區域安全;另一重要原因是,印度發生了重大政治變化。印度的開國總理尼赫魯基本是反美的,熱衷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卻與共產蘇聯聯手,還暗中與毛澤東的紅色中國呼應,主要是抗衡美國。

印度在1947年獨立後,長期被非常左傾、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尼赫魯家族統治:印度是內閣制,哪個黨獲得國會多數席位就組閣,黨主席出任總理,每屆五年,沒有任期限制。尼赫魯當總理17年,他的女兒英迪拉‧甘地當總理16年,英迪拉的兒子拉吉夫‧甘地當了5年的總理,尼赫魯家族三代人左傾統治印度38年,直到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相繼被暗殺,尼赫魯的家族政治才被中斷。

印度長期貧窮落後,原因不是民主制度,而是因為長期掌權的尼赫魯家族熱衷社會主義政策,完全走中國當年毛澤東那種計畫經濟,只是政治上不是中國那種專制。

印度的社會主義道路真正被中斷,重要貢獻來自現任總理莫迪。莫迪有清晰堅定的保守主義理念,在當州長時就全面推行市場經濟。2014年,莫迪高票當選總理後,就一改尼赫魯時代的那種所謂不結盟政策,跟美國全面發展戰略關係,尤其天賜良機,趕上美國是川普執政,兩個保守主義大將一拍即合,美印關係迅速發展。

川普總統到印度訪問時,受到最熱烈歡迎,10萬人夾道迎接,幾萬人的歡迎大會隆重熱烈。莫迪總理幾次訪美,川普都熱情接待,有一次莫迪到美國德州參加一個印度人集會,川普總統特地趕去參加。莫迪現場的英文演講熱情洋溢,充滿激情,完全不像照片看上去挺呆板的老頭。他的演講氣勢如虹,超過川普。而且莫迪非常真誠、沒有做作,尤其是對川普的介紹,讓人感覺他們真是互相欣賞、互相理解的理念戰友。

正因為川普總統的戰略構想和努力,又碰上印度是莫迪總理執政(莫迪在2019年高票連任,任期至2024年),當時日本又有非常親美、和川普總統私交很好的保守派首相安倍晉三執政。川普、莫迪、安倍,這三個人是思想的親兄弟、價值的好朋友。「印太戰略」,其實是他們三個人的價值聯盟,和他們的私人友誼有相當關係。這是冷戰之後亞太地區對中共最有制約力量的戰略聯盟。

 

美國、印度、澳洲、日本(右方)在印太地區形成和中共(左方)的對抗。Adobe Stock

▲美國、印度、澳洲、日本(右方)在印太地區形成和中共(左方)的對抗。Adobe Stock

 

2024川普歸來 美俄關係會修補嗎?

但是俄烏戰爭爆發,這個「印太戰略」的三角聯盟受到嚴重損害。日本沒有大變化,關鍵是印度變了,雖然莫迪仍是總理(據民調,2024年他會第三次參選,並連任),但印度和俄國的關係歷來都是很好的,莫迪本人還是普丁的好友(關係比川普更親近),他倆在基本道德理念上相當共鳴,都看不慣西方白左那些違背常識、踐踏常理的左瘋舉動。

俄烏戰爭後,聯合國幾次投票譴責俄國,莫迪代表的印度都投了棄權票,莫迪本人更沒有一次譴責過普丁。所以印度絕不會因烏戰而和俄國關係破裂。事實上,印度兩個大黨,不管任何人出任總理,都會跟長久以來的盟友俄國保持良好關係。北京冬奧時《中俄聯合聲明》結尾寫入「中、俄、印」字樣,就預示印度同意加入中俄聯盟。兩國聲明不會隨便寫入另一國家(印度),一定是事先通氣、獲得同意的。

拜登對印度的態度明顯不滿,但與莫迪的通話卻無功而返。同時,中印雖然因為邊境分歧而長期潛在對立(2020年還發生軍事衝突),但烏戰爆發後,俄國從中調解,說服中印各退一步,三國聯手。中國外長王毅今年3月訪問新德里,和印度外長會談後說,擱置邊境分歧,戰略合作是大局。印度因支持俄國,而與中國關係明顯緩和。

這個「中、俄、印」新三角戰略關係的形成,導致川普總統一手建立的「美、日、印」三角聯盟名存實亡,從而大大降低了美國戰略制約中共的力度。這是拜登造成的另一個重大戰略錯誤。

美俄關係全面破裂,兩國交惡,絕不是烏戰結束就可修復的。即使在2024年,川普總統回來,在他和普丁之間、美俄政府之間,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所修補,但在國家整體層面,在美俄兩國人民心中所造成的裂痕,將長久存在,眼見的將來沒有修復可能。而美俄這兩個最強的軍事大國相互敵視,非常不利於世界和平,等於又回到冷戰狀態。加上共產中國的軍事崛起,世界和平更增加不安因素。這一切都和白左們對世界大局的錯判有直接關係。拜登犯如此巨大的戰略錯誤,不可原諒。

「武官」治港 無產階級專政?

▲時任香港政務司司長的李家超是中共中央「唯一支持」的香港特首人選。圖為李家超2021年10月23日在香港饒宗頤文學院舉行的儀式上發表談話。Getty Images
第233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今(2022)年香港特首換屆。因為第五波武漢肺炎在香港肆虐,所以原定3月27日的特首選舉,延後至5月8日。前年的立法會選舉因武漢肺炎而延期一年,那時感染者非常少,但是因為中共對選舉結果沒有信心,而藉故延到去年,在那一年中修改選舉條例,排除民主派參選資格後,於去年舉行,親共人士獲得幾乎百分之百的席位。

特首是「小圈子選舉」

今年疫情大爆發,每天上萬人染疫,然而選舉並不延期,只是稍稍展延一個多月,因為這是小圈子選舉,只要1,454個選委會成員投票,不但人數少,中共也完全掌控他們,不要說不必再延期,就是提前,中共也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讓自己屬意的人選當選。雖然如此,當局還是裝腔作勢豁免疫情期間的若干限制,以便可以開展選舉活動。

特首的提名是4月3日開始,至4月16日結束。由於這是小圈子選舉,大家都明白,如果沒有得到中共批准,休想當選。因此不論是自己提名,或者他人提名,都要看中共臉色,如若擅自主張,必然失寵,下屆也別想在政府或選舉委員會裡混了。因此雖然這是名利雙收的職位,不少愛國人士心癢難耐,但也不能不仰望北京旨意,不便輕舉妄動。

在這以前,一般認為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會尋求連任,她也積極賣命求得北京的信任,而前任特首梁振英不斷下指導棋,批評林鄭的表現,也被認為他想捲土重來。雖然兩人的名望很低,但是只要北京支持,有何足懼也?

由於香港處理疫情不佳,惹怒北京,許多人認為絕了林鄭連任之路。於是有人揣測財政司長陳茂波可能出選,因為他的民望相對較高。就在此時,林鄭於4日4日上午主持抗疫記者會時表示放棄連任,聲稱去年3月前往北京出席兩會期間,就向中央表達基於家庭考量及家人看法,無意連任,中央表示理解和尊重云云。她說目前首要任務仍是抗疫,暫時沒想到自己今後去向,也不會評論自己任內表現。至於有媒體報導李家超傳將辭職參選,當時林鄭表示,並未收到任何官員的辭職信。

的確,4月3日,親共的《星島日報》與《香港01》都報導政務司長李家超可能參選特首。《香港01》更引述「可靠消息人士」透露,李家超在4月1日和林鄭月娥都曾赴深圳會見中央高層。接著李家超在4月6日宣布辭任現職後,於4月13日遞交參選表格。

「武官」李家超治港

也是在4月6日,就是開始提名後3天,因為大家都看著「中央」,而無人宣布參選,於是在6日上午,只見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玉山等多名選委進入香港中聯辦。出來後,他們表示時任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是中央「唯一支持」的人選,將參與行政長官選舉。而中聯辦亦對下任特首提出四大條件,包括:堅定愛國愛港立場、有應變能力應付外部勢力干預、廣泛爭取市民支持,以及人品正直不易被人攻擊。於是由北京提名結束了這場提名默劇。既然由中聯辦提出四個條件,哪一個人符合條件,當然是中聯辦說了算,再加一個「唯一支持」,其他人再囉嗦就等於違反《香港國安法》,顛覆香港特區政府了。誰不閉嘴就得惹禍上身!

北京為什麼會看中李家超?多家外媒都認為,因為李家超是「武官」,香港也開始了「武官治港」。

香港沒有自己的軍隊,所謂「武官」就是警察,李家超就是警察出身。他在1977年加入香港警務處,任職見習督察。1997年7月晉升總警司,主管刑事情報科情報搜集組、西九龍總區重案組及情報組、毒品調查科,以及有組織罪案和三合會調查科等多個部門。2010年3月,獲委任為警務處副處長。2012年獲聘任保安局副局長,結束逾30年警隊生涯。2017年7月晉升為保安局局長,是主權轉移後首位警察出身的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2021年6月接任政務司司長,成為香港歷史上首位警察出身的政務司司長;同年7月6日獲委任為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主席,操控選舉人的命脈,然後就自己參選特首。

香港的「無產階級專政」

2019年爆發的「反送中」運動,李家超就是保安局局長,鎮壓運動立功而獲得北京賞識。即使親共的《香港01》在2019年6月運動爆發初期,也曾經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有一種災難叫李家超」,批評他毫無政治智慧、屢屢失言,未能汲取教訓、學懂為官之道,要求他問責下台。同年9月,《香港01》再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林鄭政府需要重組班子,指出時任保安局局長李家超處事惡劣,應該問責下台。然而他的作為還是得到北京的充分肯定,才晉升政務司司長,開始了「武官政治」,現在進而「武官治港」。

為了顯示愛國人士的團結,並且支持「武官治港」,梁振英與林鄭月娥當年參與選舉特首時的選舉班子,已多人進入了李家超的選舉班子。雖然他已經被指定,也還要煞有介事的進行「選舉」的相關活動。4月13日上午,李家超到選舉主任辦事處遞交他的786個提名人簽署名單。4月18日,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裁定李家超提名有效。沒有參與提名的也紛紛表示,即使不提名也會支持。然而實際情況如何,還得看投票結果,到底有多少人對極端愛國的「武官治港」持保留態度。

 

共產黨以槍桿子、刀把子打下天下與維護政權,連香港這個「特區」也不可避免。港人治港如今已成「無產階級專政」。Adobe Stock

▲共產黨以槍桿子、刀把子打下天下與維護政權,連香港這個「特區」也不可避免。港人治港如今已成「無產階級專政」。Adobe Stock

 

共產黨以槍桿子、刀把子打下天下與維護政權,連香港這個「特區」也不可避免。不便明說的,香港就是「無產階級專政」了。但是公開的「武官治港」,大有恢復1949年在中國各個新「解放」地區成立的「軍政委員會」,由共軍將領擔任一把手。看在外資眼裡,刀把子下的金融中心流動的是金錢還是血液?這就是香港的未來嗎?

這也意味著,自從1997年香港主權轉移25年來,從董建華到曾蔭權、到梁振英、到林鄭月娥,雖然各個特首都由北京欽定,但是沒有一個特首可以做滿10年兩屆。尤其後兩屆的梁振英與林鄭月娥,面對民憤激發出來的群眾運動,充當殺手再被犧牲,只做了一屆而已。如果不是體制存在結構性問題,何以會如此?

美歐的尷尬:烏克蘭是昂貴的戰爭代理人

▲俄烏戰爭開打,許多專家認為烏克蘭在這場戰爭中扮演著美歐對俄戰爭代理人的角色。Adobe Stock
第233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4月20日說,烏克蘭財政部估計,在未來三個月內,每月需要50億美元才能維持經濟運轉。俄烏戰爭打到如今,再否認烏克蘭在這場戰爭中是美歐對俄戰爭代理人這一角色,未免是用一塊黑布將自己的眼睛遮起來,繼續自欺欺人。只是這位代理人的結局現在已經輪廓初現,付出國破民亡的慘痛代價,也難換來一張北約的入場券,歐盟那張帶血的入場券也在未定之天。

西方情報界公認:烏克蘭是美國代理人

俄烏戰爭開打前後,美國有不少俄羅斯研究專家及情報界人士就談過烏克蘭問題的由來,對烏克蘭的代理人角色認識得很清楚。從作者的權威性與歷史穿透力來看,我認為美國駐前蘇聯末任大使傑克‧馬特洛克(Jack Foust Matlock Jr.)從今年2月以來發表的長文及接受的各種採訪,對這場危機的來龍去脈談得很清楚。

早在2月14日,曾寫過《蘇聯解體親歷記》(Autopsy on an Empire——直譯是《一個帝國的屍檢》)這部冷戰名著的馬特洛克便公開撰文,就此次危機提出對美國外交的看法和建議,讀之亦令人更加明白此次危機的原委,以及俄羅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亦要動兵的緣由。他指出:這是一場可被預測、也確曾被預測,卻又被蓄意促成的危機。這本是一場可以通過運用常識而輕易解決的危機,但美國犯了「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戰略失誤」,即北約持續東擴,馬特洛克回憶當年反對小布希的北約東擴時,他曾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指出,「我認為政府在這個時候擴員北約的建議是錯誤的。如果參議院批准,它很可能會成為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戰略失誤。它不僅不能改善美國、盟國和希望加入北約的國家之安全,還可能導致美國面對一系列蘇聯解體以來最嚴重的安全威脅。」

馬特洛克還回顧了隨著普丁帶領俄羅斯從1990年代的破產境況中走出,穩定經濟,償還外債,減少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甚至開始建立金融儲備以抵禦潛在風險,但卻一次又一次遭受美國對其尊嚴和安全的侮辱,比如歷任總統經常發表對俄不友好言論、動輒就驅逐外交使團,無視烏克蘭族對俄羅斯族的屠殺。他還指出,美國對烏克蘭國內政治的干涉很深,甚至支持了2014年的政變,而「那場政變的過程,很難說是符合法治或民主」。總而言之,「是美國的任性造成了烏克蘭危機」。

對於美國為何蓄意推動了這場戰爭,馬特洛克毫不猶豫地指出:「我們正目睹一場精心策劃的鬧劇,被美國輿論的知名人士嚴重放大,以服務於國內政治目的。面對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Omicron的蹂躪、對從阿富汗撤軍的(很大程度上不應得的)指責,以及未能獲得本黨對『重建更好』(Build Back Better)法案的全力支持,當拜登政府為今年的國會選舉做準備,他們的民意支持度卻持續低迷——既然在國內問題上取得明顯『勝利』的可能越來越低,那麼為何不佯裝一場『勝利』,譬如通過『對抗普丁』阻止了其對烏克蘭的入侵?」

有這種看法的不止這位冷戰大師,許多西方的俄羅斯及東方專家都有相同的看法。雅克‧巴德(Jacques Baud)是瑞士情報部門的一名退休上校,他是北約在烏克蘭訓練行動的主要參與者。蘇聯解體後,他參與了與俄羅斯最高軍事和情報官員的討論。在北約內部,他關注了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後來參與了援助烏克蘭的計畫。俄烏戰爭發生後,他於3月份在法國情報學研究中心發表了一篇長文章,〈能否真正了解烏克蘭的過去和正在發生的事情?〉(Is it Possible to Actually Know What Has Been And is Going on in Ukraine?),對了解烏克蘭戰爭有非常深刻的見解。類似的文章還有以下幾篇:〈美國在烏克蘭的代理人戰爭〉(The U.S. proxy war in Ukraine)、〈烏克蘭衝突是一場美國/北約代理人戰爭,但俄羅斯有望決定性地贏得這場戰爭〉(The Ukrainian conflict is a U.S./NATO Proxy War, but one which Russia is poised to win decisively – Scott Ritter)。

澤倫斯基很清楚自己的代理人地位

由出演烏克蘭政治諷刺喜劇《人民公僕》中的總統而成為真總統的澤倫斯基有時確實戲裡戲外難以分清,但他對烏克蘭及自身角色的認識並不糊塗。這從他今年3月下旬接受《經濟學人》的採訪中可以看出。在這篇採訪中,澤倫斯基除了繼續抱怨西方的援助不及時,因為「烏克蘭人民的精神再強大,也擋不住更強的俄羅斯火力」,他清晰地將北約分為五個陣營(注:原文說是Mr Zelensky divides NATO into five camps.,但實際上只列舉了四類):

首先是那些「不介意長期戰爭,因為這意味著讓俄羅斯筋疲力盡,即使這意味著烏克蘭的滅亡並以烏克蘭人的生命為代價」——我將這段貼出在推特上,幾乎所有人一致認定這是指美、英兩國,因為拜登與強生都明確表示過要利用烏克蘭戰場削弱俄羅斯。

這個將烏克蘭戰場作為埋葬普丁的墳場,在美國並非秘密。早在2021年12月19日,《華盛頓郵報》就刊發了一篇文章——〈意見:如果俄羅斯入侵,拜登政府會考慮支持烏克蘭叛亂分子〉(Opinion: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weighs backing Ukraine insurgents if Russia invades),提到拜登政府的對俄計畫,其中包括向烏克蘭軍隊提供武器和其他支持以抵抗入侵的俄羅斯軍隊的方法——以及如果俄羅斯推翻烏克蘭政府並開始遊擊戰,則為叛亂組織提供類似的後勤支援。

第二類國家「希望盡快結束戰鬥」,因為「俄羅斯的市場很大,而且他們的經濟正在遭受損失」。他們希望看到俄羅斯保留某些市場。——這是指反對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尤其是天然氣的德國、匈牙利等國。

第三個更多樣化的國家集團「承認俄羅斯的納粹主義」並希望烏克蘭占上風。較小的自由國家加入了他們的行列,這些國家「希望不惜一切代價迅速結束戰爭,因為他們認為以人為本」——這是指波蘭、捷克等國家。

第四類是那些現在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想要和平的尷尬國家,因為它們是「俄羅斯聯邦在歐洲的辦事處」——這段疑指奧地利,因為該國宣稱保持中立,拒絕澤倫斯基去該國議會演講,也未參與能源制裁。

美國保守派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道格‧班道(Doug Bandow)發表〈華盛頓將與俄羅斯戰鬥到底,直至犧牲最後一個烏克蘭人〉(Washington Will Fight Russia to the Last Ukrainian),此文被社交媒體廣為轉載。

五角大樓:民主的軍火庫正在耗盡

4月14日,美國《彭博社》發表評論〈烏克蘭戰爭正在耗盡美國的「民主軍火庫」〉(Ukraine War Is Depleting America’s Arsenal of Democracy),文章作者布蘭茨(Hal Brands),是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學者、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亨利‧季辛吉全球事務中心(Henry A. Kissinger Center for Global Affairs)教授。從分析近期俄烏衝突,進而延展至未來中、美、俄三國之間可能存在的軍事發展態勢。

在日前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美軍最高將領、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馬克‧米利(Mark Milley)透露,西方國家已經向烏克蘭運送了6萬件反坦克武器和2.5萬件防空武器。五角大樓現在正計畫向烏克蘭緊急運送更多的火炮、海岸防衛無人機和其他裝備。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將再向烏克蘭提供價值8億美元的額外軍事援助,其中包括直升機、裝甲運兵車及美國首次提供的155毫米榴彈炮。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承諾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總額已超過25億美元。

文中有不少詳細資料,包括美國製造業目前無法在短時期內生產出大批軍火的分析,例如因專業勞動力短缺。其他國家如加拿大、德國也面臨同樣情況。該文最重要的資訊是引述五角大樓官員的說法,基輔每天都消耗相當於「一週時間才能輸送的反坦克彈藥」,美已向烏提供了其「標槍」反坦克導彈總庫存的三分之一。因此,這也讓西方國家面臨著一個嚴峻的選擇,是向烏克蘭提供更多的物資?還是節約有限的國防實力做自我防禦?

美媒CNN發布調查:美國不知道援烏武器流向何處

這次俄烏戰爭中,一個最讓人困惑的問題是:美歐的軍事援助非常積極,有數字有門類非常清楚;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卻不斷向國際社會呼籲,要求給更多的重型武器,增強抵抗能力。但是當資訊戰的迷霧漸漸散去之後,人們發現,用那麼多現代化先進武器裝備起來、士氣高昂的烏克蘭軍隊,竟然還是敵不過被資訊戰描繪成裝備落後、士兵只能吃過期乾糧的俄軍,因此十分困惑。直到4月19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發表〈運往烏克蘭的武器去向成謎?美國難以追蹤〉(What happens to weapons sent to Ukraine? The US doesn't really know),許多社交媒體上的零星資訊與猜疑終被證實。CNN幾乎就是美國民主黨的黨報,由這家媒體道出此事,只能說這問題十分嚴重。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談三點:

第一,美國通過邊境在短期內送進烏克蘭的大量反坦克、防空和其他各種武器。在短期內,美國認為轉移價值數億美元的設備對於烏克蘭阻止莫斯科入侵的能力至關重要。但現任美國官員和國防分析人士都表示,從長遠來看,真正的風險在於其中一些武器可能最終落入美國無意武裝的其他軍隊和民兵手中。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專注於武器銷售的國防和外交政策分析師喬丹‧科恩(Jordan Cohen)表示,圍繞著大量武器流入烏克蘭的最大危險是當戰爭結束或轉變為某種長期僵局時,這些武器會作何用途,這種風險是向海外發送武器時必須考慮的一部分。

 

幾十年來,美國向阿富汗運送的武器(包括刺針飛彈)最終進入了黑市。圖為一名美國士兵在沙漠盾牌行動中瞄準刺針飛彈發射器。美國國防部(DOD)/Getty Images

▲幾十年來,美國向阿富汗運送的武器(包括刺針飛彈)最終進入了黑市。圖為一名美國士兵在沙漠盾牌行動中瞄準刺針飛彈發射器。美國國防部(DOD)/Getty Images

 

幾十年來,美國向阿富汗運送武器,首先是武裝聖戰者對抗蘇聯軍隊,然後是武裝阿富汗軍隊對抗塔利班。一些武器(包括FIM-92 Stinger,刺針飛彈,又稱毒刺防空飛彈)最終進入了黑市,美國現在向烏克蘭提供的正是這種飛彈。當美國在2001年入侵阿富汗時,沒有找到刺針飛彈,一些官員擔心它們會被塔利班用來對付美國。在阿富汗政府和軍隊垮台後,美國為幫助阿富汗軍隊而留下的大部分東西(包括刺針在內)都成為塔利班武器庫的一部分。

第二,在武器不知去向與未能充分武裝烏克蘭這兩者當中,拜登政府認為後者更嚴重。CNN表示,美國一名國防部官員表示,在做出向烏克蘭輸送數十億美元武器裝備的決定時,拜登政府考慮到了這樣一種風險,即部分武器裝備最終可能會運到意想不到的地方。但是,拜登政府認為,未能充分武裝烏克蘭,是一個更大的風險,因此,情願冒武器不知去向這一相對他們認為較小的風險。

第三,美國和北約嚴重依賴烏政府提供的資訊,儘管官員們認識到,烏克蘭有動機只提供那些有助於他們獲得更多武器援助的資訊(意思是有選擇地隱瞞了不利於烏方的資訊)。一位熟悉西方情報的消息人士說:「這是一場戰爭。他們公開所做和所說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助他們贏得戰爭。每一次公開聲明都是一次資訊行動,每一次採訪,每一次澤倫斯基的露面廣播都是一次資訊行動。」

從1968年美國對越戰爭失敗之後,美國的做法就是在相應國家打代理人戰爭。但目前烏克蘭戰爭的第一階段,即俄烏兩軍大規模衝突行將結束,按美國的計畫即將進入第二階段,即遊擊戰階段,每月50億美元的開銷肯定會引起美國與盟國的矛盾(因為能源制裁,歐盟德匈等數國已不參與),烏克蘭是否能承受這種巨大的犧牲,也是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闇黑三日」即將來臨?

▲諾查丹瑪斯在《諸世紀》曾預言人類將遭遇瘟疫的襲擊。Getty Images
第233期
青蓮

遭瘟疫肆虐了兩年半的世界,又因一場幾乎攪動了全球的戰爭而陷入焦慮。天災人禍頻發,歲月不再靜好。饑荒、地震、海嘯、洪水、核戰,人類未來還將面臨怎樣的浩劫?

400多年前諾查丹瑪斯的預言

400多年前的法籍猶太裔預言家諾查丹瑪斯(Nostradamus),在西元1566年離世前,留下以四行體詩寫成的預言集《百詩集》,又稱《諸世紀》。他準確預言了法國大革命、911事件、巴黎聖母院火災、美國前總統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遇刺身亡等大事件,被譽為「神鬼先知」。

近來,人們赫然發現,這位先知早在400多年前已經看到了今天的世界。他關於當下的預言,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諾查丹瑪斯預言了瘟疫的降臨,甚至連變異株的名字都指給了人類。

生長於曾經歷經黑死病大流行的歐洲,諾查丹瑪斯在《諸世紀》提及未來人類還將遭遇瘟疫的襲擊。澳洲占星學家亞當斯(Jessica Adams)意外發現,他還預言了如今武漢肺炎「Delta」與「Omicron」的出現。亞當斯指出,《諸世紀》曾寫道「兩隻閃亮的魚在雙魚座相遇」,配圖則援引一幅雙魚座圖騰,該幅圖騰中出現兩顆恆星,希臘字母正好是Delta和Omicron。因此,她深信,諾查丹瑪斯早知道Delta與Omicron武漢肺炎疫情將陸續爆發。

在諾查丹瑪斯的預言中,2022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這一年,人類將面臨八大災難,全世界會遭遇「闇黑三日」,最黑暗的時光恐降臨人間,導致三分之二的人類被毀滅。義大利神父帕德雷也曾說,要準備好能讓自己在黑暗存活三天,因為那天快到了,那天恐怕有許多人死去,就算未來光明再次出現,許多人都將無法親眼看見。

那麼,等待人類的這八大災難到底是什麼?「闇黑三日」何時來臨?各路現代預言家們都紛紛進行破解。

 

有預言家認為,美元崩盤是四種危機之一。Adobe Stock

▲有預言家認為,美元崩盤是四種危機之一。Adobe Stock

 

與預言有關的四種危機

據日媒《FRIDAY》報導,日本預言家白神樹子分析說,至少有四種與預言有關的危機可能出現。

首先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因為俄羅斯及烏克蘭危機和中美之間的衝突,可能會爆發核戰爭;第二是「小行星雨入侵」,因為2022年雙子座流星雨達到頂峰,恐有隕石襲擊地球;第三是「大洪水再發生」,世界各地因為異常天氣引發大洪水,以及地震、火山爆發等地殼運動;最後則是「美元崩盤」,因為多家公司受疫情影響,經營惡化而倒閉,美股隨之暴跌,美元將陷入通貨膨脹。

有媒體報導,諾查丹瑪斯預言的2022年全球八大災難,包括:通貨膨脹嚴重、美金幣值大跌、全球經濟蕭條;法國遭逢洪水、火災和乾旱等,最後導致經濟損失和民生蕭條。他預言,各國關係日漸緊張,衝突一觸即發,人口死傷慘重。全球將發生大饑荒,不少人因此餓死;還有一名國際領袖會逝世,引發國際軒然大波;最後是全球氣候異常,導致農作物、漁獲銳減,各國資源短缺,開始掠奪物資而引發戰爭等。

諾查丹瑪斯在《諸世紀》還預言,2022年前後可能有流星撞擊地球。屆時會頻繁出現大量流星和小行星雨,天空中將出現由火構成的長長火花軌跡,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破壞。一旦發生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使陸地、海洋發生震動,進而引起地震、海嘯等一連串巨大災難。

400年前,諾查丹瑪斯用艱深晦澀的隱喻記錄了未來景象,現代人很難一一正確破解。不管「闇黑三日」是否會到來,不可否認的是,世界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人開始生活在危機與恐懼中。預言不一定都會應驗,但至少可以給人們警示,讓人們在危難來臨之前去尋找生路。

中國富人 新加坡避險

▲在北京強推《香港國安法》後,資金開始離開香港。新加坡成為許多中國富人新的避險天堂。Adobe Stock
第233期
文龍

香港一直是中國富人轉移資產的首選地,有很多中國富人在港置業和購買各類資產。在北京強推《香港國安法》後,資金開始離開香港。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日前報導,對新加坡多家公司進行採訪後發現,這些公司正在幫助中國富人通過「家族辦公室」的方式將資產轉移到新加坡。該項業務是為富裕家庭進行投資和財富管理,在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通常需要至少500萬美元的資產。

CNBC報導,會計和企業服務公司人士表示,在過去12個月裡,有關在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的諮詢翻了一倍。而且大多數諮詢來自中國境內人士或來自中國的移民,「中國富人相信,在中國有很多發財機會,但他們不確定把錢放在那裡是否安全。」

一般說來,中國資金大規模外逃有四個途徑:第一是利用進出口貿易通道,第二是利用地下錢莊,第三是利用境內外銀行,第四是通過海外投資併購。而在此之前,香港是中國大陸資金出逃的首選地,大量資金的湧入也推升了香港不動產的價格。鼎盛時期香港曾有近兩千家持牌換匯公司(貨幣兌換機構),資金逃出中國大陸,很多都是通過香港換匯公司的管道流出。

「天鈞政經」團隊分析指出,中共權貴們利用各種方式把資金轉移到海外,通過境外公司轉了幾次手洗白,然後搖身一變成為外資,再從香港進入中國大陸攪動經濟獲利。尤其通過香港與大陸股市互聯互通計畫的外資,就有權貴們的資金在裡面。

據CNBC報導,這兩年香港的有錢人開始向國外轉移資金,尋找避險天堂。而新加坡由於大部分人都能通中文以及沒有財產稅這兩個優勢,成為富人的首選。新加坡對中國的富人來說提供了語言上的便利,又能為富人省下不少費用。為了吸引富人投資新加坡還推出了多種優惠,比如投資250萬美元以上的成年人可以申請永久居留證。

經濟「全球化」終結的影響

▲俄烏戰爭後,俄羅斯在戰場上沒有得到多少便宜,但是在經濟上已經付出慘痛代價。Adobe Stock
第233期
東方

烏克蘭戰爭持續兩個多月了,俄羅斯在戰場上沒有得到多少便宜,但是在經濟上已經付出慘痛代價,普丁親信們的海外資產幾乎全部被凍結,各國領空對俄羅斯飛機禁止開放、技術禁運,美國更是仗著金融業的控制,凍結了俄羅斯中央銀行的儲備資產,把俄國從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簡稱SWIFT)剔除出去。俄國盧布貶值、商品短缺、外債逾期付不出來、外國公司開始撤退、老百姓也開始逃離。再過不久,因為沒有進口零組件,俄國軍需產品就製造不出來,民用產品也製造不出來。很多人會問,「全球化」是不是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

其實,「全球化」已經受到挑戰,逐漸被蠶食了,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各國日漸興起的民粹主義向自由貿易說不,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來限制投資、移民,美國川普政府就是例證;另一個是來自中國對全球秩序的挑戰,因為中共要顛覆二戰之後美國主導的以自由、民主、法制為基礎的世界秩序,企圖以中共獨裁特色的新秩序來取代。這不是經濟和貿易層面的威脅,已經危害到國家安全,從亞洲到歐洲,各國都相繼設置壁壘來阻擋中共的經濟入侵。

政治因素牽動經濟布局

俄國侵略烏克蘭加速了終結全球化的速度,這有幾個原因。首先,北京進退兩難,既不想與莫斯科翻臉,又不敢幫助俄羅斯躲避制裁,更不敢經濟援助俄羅斯。但只要北京不加入西方的制裁行列,西方國家的反共情緒只會越來越高漲,跟中共的經濟切割只會越來越徹底;其次,歐美國家展現經濟制裁的威力,全球的共識是歐美國家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是正義、正當、合理,而且恰到好處,如果下次再出現類似的國際危機,制裁可能更凌厲,甚至更自私,不是美國盟國的國家都會考慮在某種程度上獨立自主,不要太倚賴外國;第三,俄羅斯用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作為要挾,一定會加速歐洲國家另外尋找能源供應來源,在經濟上更加自給自足,更加閉關鎖國。

在現代經濟框架下,要閉關鎖國幾乎不可能,但全球化的終結應該沒有疑問,只不過全球劃分為幾大塊,一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塊,一個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一塊,再有就是以歐盟為中心的一塊,美國和歐盟的兩塊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若全球經濟一體化終結,將促使跨國公司重組供應鏈。Adobe Stock

▲若全球經濟一體化終結,將促使跨國公司重組供應鏈。Adobe Stock

 

重組供應鏈分散風險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西方以金融武器對抗,把金融軍事化、武器化了。任何經濟制裁要起作用,前提條件是國際社會團結一致、制裁範圍廣、各國政府決心大,現在幾乎西方國家、國際金融機構都採取一致行動,中共是唯一例外,但中共也不敢犯眾怒,頂多是騎牆,不願跟俄羅斯綁在一起。但是,各國都有盤算,在這麼強大的經濟制裁面前,各國央行也會減持美元儲備,增加其他主要貨幣的儲備,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中國央行就是這麼幹的,但人民幣會不會代替美元全球貨幣霸主的地位?北京正與沙烏地阿拉伯討論用人民幣計價,若不能在全球代替美元,至少在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區塊裡,人民幣是不是能代替美元?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各國央行若是因為擔心中共的制裁而減持美元儲備,難道就不擔心美國的制裁嗎?而且人民幣也不能自由兌換。北京要扶植人民幣,就必須允許人民幣自由兌換,但允許自由兌換就會大幅貶值,至少貶值一段時間,2015年、2016年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而且各國金融系統跟誰靠攏,主要不是經濟原因,而是安全和國防原因,這在冷戰時期的非洲、拉丁美洲、南亞地區非常明顯,紛紛跟蘇聯切割,跟美國掛靠在一起。

全球化終結對消費者意味著什麼呢?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物價上漲、產品品質下降,價不廉、物不美。從理論上說,全球化是經濟資源的最佳配置狀態,一個地區就專注生產當地最有優勢的產品,這樣才能有規模、降低成本,例如:蘋果手機,最後的組裝廠是在中國的富士康,但快存零件來自韓國,陀螺儀來自法國和義大利,音訊用電感線圈來自日本,處理器及編解碼器來自美國,加速度計來自德國,螢幕來自日本,各地都有自己的優勢、特長,藉由全球供應鏈連接在一起,以貿易互通有無,這是全球化的好處及理想狀態。

可是,現實世界並不理想,可能有天災、人禍、烏克蘭戰爭、武漢病毒等讓全球供應鏈斷裂,全球化承擔的風險超過了好處,特別是要避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地緣政治緊張又不安定之處,跨國公司必然重組供應鏈,將生產基地搬到更安全、離市場更近的地方,甚至設置重複的供應管道以備不測。

對消費者及技術創新不利

國際化終結,意味著競爭的減少,美國企業不需要再跟中國企業競爭,都在各自的經濟區塊發展。沒有了競爭的刺激因素,生產效率往往會降低、成本上升、商品選擇減少、品質降低,就會傷害到消費者的利益。若各國政府又是最大的顧客和消費者,加上保護本土產業的宣傳,購買國貨至上的氛圍,企業會把自己打造成國貨大王,在愛國和民族主義層面花更多力氣,在經濟資源的調配上,市場作用越來越衰減,政治作用越來越主導。當資源分配向政治權力轉移時,腐敗就如影隨形。國際化的終結也會遏制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一直是歐美的強項。

當然,國際化的終結也讓歐洲更加團結。歐洲各國有類似的文化底蘊、歷史淵源、意識形態,烏克蘭戰爭爆發,對歐洲是一記警鐘,不能再像一盤散沙。在接待烏克蘭難民問題上,歐洲國家相當團結,有難同當,歐盟還發行了難民債券來安置難民。戰爭也讓投資者尋求更安全的投資,歐元區就屬於這樣的安全投資區。歐盟國家這次下定決心要增加軍費,為了減少對俄國能源的倚賴,也會大舉投資能源產業,這將刺激歐盟經濟發展。歐盟的安全不能再完全依靠美國,歐盟經濟也不能靠中國來維持。

國際化終結,對發展中國家、貧窮國家的危害最大。能源及食品漲價,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承受的打擊最大,世界格局重新劃分,窮國必須選邊站,這就意味著窮國的民營企業的機會縮減,官僚資本會坐大,政府更加獨裁,腐敗更加氾濫,跨國公司更不願意到窮國投資。

政治「粉」為何如此忠誠?

▲每個粉絲不論支持的對象為何,他們對自己支持的人物忠貞不渝,同時也對敵營人物嗤之以鼻。Adobe Stock
第233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效果評估。

台灣各種政治對抗由來已久,藍、綠、白各類政治人物都有很多粉絲,他們對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忠貞不渝,同時也對敵營的政治人物嗤之以鼻。

每個粉絲不論支持的對象為何,他們共有的一個心情是:為什麼敵營的粉絲這麼「盲目」、這麼「不理性」?為何對方完全看不到支持對象的問題,而且怎麼勸也勸不聽?

有趣的是,當你作為一個粉絲這樣評價敵營的時候,敵營的粉絲也在用同樣的方式批判你:盲目、不理性、沒救了、裝睡的人叫不醒!

為什麼人們對政治人物的認知會有這麼極端的差距,而且這個差距往往持久不變?這到底是理性運作的自然結果,還是有某些心理因素而導致理性無法作用?

認知失調

哈佛大學的Sendhil Mullainathan與耶魯大學的Ebonya Washington兩位教授認為,政治「粉」之所以這麼堅定,跟心理學上提出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現象有關。

什麼是「認知失調」呢?當一個人接收到互相矛盾的訊息,這些訊息包括:人的行為、價值觀、信仰、情感等等,就會產生心理壓力或焦慮感。而為了減輕壓力或焦慮,人會改變自己的認知或行為,去降低或者完全消除矛盾。

心理學界關於認知失調現象的研究非常多,通常都是透過實驗來進行。例如美國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與Merrill Carlsmith,透過一群四歲左右的小孩做了一個實驗,他們隨機將小孩分成A、B兩組,分別留在一個有很多玩具的房間裡,兩組都被輔導員告知他們可以玩玩具,除了一個看起來很酷的挖土機;如果有人不聽話去玩挖土機就會受到懲罰。兩組的唯一差別是,A組被告知會有很嚴重的懲罰,而B組被告知會有小小的懲罰。

然後輔導員就故意離開了一段時間,讓小孩自由玩耍,之後輔導員又回來了。在小孩無人看管的這段時間內,兩組都沒有任何小孩偷偷去玩挖土機(真是聽話),所以沒有任何小孩得到懲罰。然後小孩被告知,從現在開始他們可以開始自由去玩挖土機了,當然就有很多小孩跑去玩。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小孩被問到挖土機好不好玩?結果被告知懲罰較重的那組小孩表示出對挖土機更高的喜愛程度,懲罰輕的那組則表示沒那麼喜歡。為什麼兩組評價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兩位學者的解釋是,懲罰較重的那組,有一個很充分的外部理由(重懲)來解釋自己沒有去玩挖土機的行為:我雖然喜歡這個玩具,但由於會被重懲,所以我決定不去玩它。但懲罰較輕的那組就無法這樣正當化自己不去玩的行為,所以只能改變自己對挖土機的「認知」,認為挖土機不好玩,才能減輕認知失調所帶來的不舒服。

簡而言之,「玩具很好玩」跟「我沒有去玩它」是兩個矛盾的認知,既然B組小孩無法改變「我沒有去玩它」的事實,只好改變「玩具很好玩」的認知。

 

心理學上提出的「認知失調」現象可以解釋為何美國兩黨支持者對立嚴重,以及台灣「藍綠對抗」難以消弭的現象。Adobe Stock

▲心理學上提出的「認知失調」現象可以解釋為何美國兩黨支持者對立嚴重,以及台灣「藍綠對抗」難以消弭的現象。Adobe Stock

 

認知失調與選舉

那麼認知失調跟政治粉絲有什麼關係呢?Mullainathan和Washington兩位教授透過研究美國的選舉,發現不但一個選民對候選人的喜愛程度會決定他投票給誰,而且他投票給誰這個行動,也會影響選舉後對候選人的看法。換句話說,偏好會影響行動,而行動也會影響後來的偏好,這個因果關係是雙向的。

舉例而言,如果你在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中投給柯P,選完之後,當柯P實施了某個政策,你在認知上會偏向用正面角度來解讀這個政策,來維持你對柯P的支持立場,以免「當初的支持」與「現在的認知」發生矛盾。

另外,如果你當初選舉沒支持柯P,那麼今天針對同樣一個政策,你會偏向用負面角度來解讀。結果就是明明在客觀上是同一個政策,但兩組不同的人為了避免認知失調,會出現對同一個政策正負評價極端化的現象。

兩位教授為了呈現這種兩極化現象,利用美國投票權在18歲這個年齡限制:每次選舉剛滿18歲的公民(實驗組)可以投票,但17歲的公民(控制組)還不能投票。於是他們比較了每次大選之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對於當選人評價的兩極化程度。

如果認知失調的理論是對的,那麼18歲那組人在選後對於當選人的評價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兩極化,而17歲那組的兩極化現象會比較輕微。教授們研究了1976到1996年的各次大選,發現了實驗組的兩極化比控制組高出2至3倍之多。

裝睡的人叫不醒?

這就不難解釋為何美國兩黨支持者對立嚴重,以及台灣「藍綠對抗」難以消弭的現象。同時也就能夠理解為何「柯粉」、「韓粉」、「英粉」能夠如此堅定不移,保持歷久彌新的支持度——不是裝睡的人叫不醒,而是人的認知能力有先天的限制所致。

筆者在《看》雜誌184期曾經介紹過經濟學家對假新聞的研究,發現一個人閱讀新聞的範圍愈廣,閱讀的量愈多,都會增加個人對假消息的判斷能力。或許一個選民要跳脫認知失調的制約,也必須要靠更廣泛的閱讀、吸收更多元的知識,以及保持更開放的心胸。

台灣人為何做事草率敢冒險?

▲去年4月2日,花蓮縣秀林鄉因停車不慎滑到鐵軌上的工程車撞上太魯閣號列車,是台灣近年來的重大交通意外事故。Getty Images
第233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今(2022)年4月1日,高雄東南水泥廠在拆除18層樓高的水泥塔時,造成高塔倒塌,然後壓倒鄰近之高壓電塔,使得高鐵供電中斷約7小時、12萬名旅客受到影響,社會損失極大。這場意外倒塌甚至差一點也波及台鐵和高鐵的軌道而造成更大的災難。而就在去年4月2日,花蓮縣秀林鄉因停車不慎滑到鐵軌上的工程車撞上太魯閣號列車,造成49人死亡,2百多人輕重傷。

這兩起事件和近年多次大規模停電,以及無數的災難意外,都有個共同因素,就是某些人草率的做事方式。每次災難之後都有很多檢討,也有各式各樣的指責,但台灣人草率如故,甚至變本加厲,所以我們對做事草率的習慣、制度、心態、民族性,要有更深刻的分析,以尋求更根本和有效的改善。

應改善所有做事草率的因素

使我們做事草率的因素很多,各項因素都應設法改善,我們若只注意或把責任推給單一或一部分因素,不只未能完全解決問題,將來若再出事,該負責的人也可以把原因再推給其他因素。由於有些因素會相互影響而進一步惡化,或者是同時發生會造成重大災難,所以從長期或學理來看,或許會讓人以為只要去除其中一個因素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各種方法通常不太可能完全解決,且無法立刻去除某項因素,因此從解決或改善問題的角度,我們最好也要努力將各項因素同時改善,而不能只求改善某項被主張為「根本」的因素。

台灣很多問題一直未能改善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自以為很有學問,而主張只要改善某個被認定的根本因素就好,但實際上我們卻又沒有能力改善那個根本因素。所以我們最好將所有能且該改善的因素都改善,不必追究哪個才是根本的因素。

台灣人做事草率的七大原因

我們做事草率的第一個原因是,為了降低成本而提高利益,包括可以輕鬆一點工作的心理。這在生產和施工單位也可能是唯利是圖的態度。這次水泥塔倒塌的原因之一,就是施工者不願花更多成本由上往下慢慢拆,只想從下面先拆,而讓上面自動倒下來,結果卻倒到預想之外的方向而造成災害。太魯閣號事件可能只是因當事者想要少走幾步路,而把工程車停在不恰當的地方而已。

那些為了賺更多錢而偷工減料的工程極多,而偷工的方式之一就是草率地施工。有很多大老闆和核電專家也為了可以省一些電費,就完全不管核電廠對人民和國家安全的可能傷害,而大力鼓吹核電。我們無法要求這些人不要唯利是圖,只能提醒他們和利害關係人可能的風險,並且用更詳細的管理來避免這種唯利是圖的心態做出嚴重草率或傷害別人的事。

做事草率的第二個原因是,有些人在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訓練和經驗不夠的人員可能一不小心或是太過緊張,就按錯一個開關而造成大規模停電,甚至發射出一顆飛彈。沒生意的廠商也可能低價搶標一個他在成本限制下無法規規矩矩做好的工作,因此只能隨便應付。負責任用以及發包工程的機構和人員,要如何訂定更合理的標準,並好好把關,比要求這些沒能力的人要有良心更為有用。

做事草率的第三個原因,也是人們會犯前兩項的原因之一,是出事的人常不必負擔更大的責任。個人和企業只負有限責任的法制,常使造成傷害的人只負很小的一部分責任。因此即使從社會整體來看,不值得為了節省某項成本而冒某個大風險,但從當事人的私人利益來看卻變成值得冒險,所以草率而造成不必要災難的事情也就層出不窮。有限責任的制度或許有其利益和必要,但如何讓當事人負擔更大且能負擔的責任,仍是值得研究的對策。

在台灣很常見的就是工程層層轉包之後,很多層承包商就可以不負任何責任的怪現象。過去也曾發生用了不當原料的廠商竟可主張自己也是受害者,而不願賠償消費者的現象。要求這層層的承包商和加工廠商都要負責,並不會破壞有限責任制度的精神和利益,卻可能讓各層都較不草率,應是法制上該努力的方向之一。

低估風險、不會評估風險,甚至沒去想風險,是做事草率的第四個原因。這在台灣也很常見。我們不要以為做事草率都是因為唯利是圖或可以逃避責任,有很多人確實是沒想到,或不相信有那麼大的風險。我們常發生工作人員進入地下管溝或油槽等較密閉空間而中毒,而且常有老闆及家人就是受害者的事件,也常有熱水器通風不良而造成自己和家人瓦斯中毒的事件。這些人要是注意到這種危險,只要很小的成本就可以不發生災害,不會犧牲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對風險的低估和忽視,已經是我們的壞習慣和心態,要更長久和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改善。

可能受害者的忽視,是做事者草率的第五個原因。潛在的受害個人可能因為低估風險、不知道風險、評估風險的成本太高,以及風險成本會由政府或其他人承擔而忽視風險。可能受害的機構是由其員工或代理人在做決策,而風險造成的損失卻是由機構承受,而非由這些人員承擔。所以可能受害者有時會忽略風險的存在,或不重視對可能草率工作之人員和機構的監督。

基於前述各種原因,我們不能期望做事草率這種現象會由當事者和可能受害者自己負責改善。對可能風險更公開詳細的資訊、安全做事的法令要求和標準作業程序(SOP),以及監督和責任裁決機制,都是必要由政府和社會提供的公共財。而這些因素的不足,也是我們做事草率的第六個原因。

我們做事草率的第七個原因是,我們的責任檢討也很草率,常常只要找一個人負責或做代罪羔羊,事情就算過去,沒有真正的檢討改善。當事情涉及政府時,我們常見的做法就是要相關首長負起政治責任下台,但他其實可能根本管不到那件事,那件事也和他的政策,乃至人員任用無關。有人主張說,這樣要負政治責任下台可使首長們緊張而更認真工作,以後就會少發生這種問題。但這種說法一方面假設繼續當官是首長們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也假設首長們有能力卻未賣力解決問題。這些假設卻常非事實,以致一再有政務官負政治責任下台,問題卻仍一再發生。而有人負政治責任下台,竟成逃避真正檢討改善的工具。

除了上述原因,我們做事草率、敢冒險也還有其他原因。我們與其爭論哪個原因最重要或最根本,不如各種可能原因都來找尋改善的對策。當世界和各種事物更複雜,競爭也更激烈時,草率的習慣或民族性將會帶來更大的傷害。而在這些習慣未能大幅改善之前,我們要多避開一些因草率可能造成大禍的事情,例如不宜再興建使用核能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