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該考研究所嗎?(之二)

拚一個研究所學歷之前,不妨先問自己:自己對職涯前途的想像是什麼?
拚一個研究所學歷之前,不妨先問自己:自己對職涯前途的想像是什麼?
Getty Images
第2期
劉孟奇(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

雖然讀研究所看來有不少好處,但是在一個年輕人決定投入時間、金錢、與精力,拚一個研究所學歷之前,不妨先問自己:自己對職涯前途的想像是什麼?或者,讓我們再具體一點。請先暫時忽視自己現在的客觀條件,誠實的問自己:在三十歲的時候(或者在十年以後),希望看到自己做什麼樣的工作?

在考慮這個問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問自己:能從這樣的工作得到高度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嗎?這當然跟個人的價值觀有很深的關連,所以一個人也要很清楚的知道:在自己的價值觀中,把哪些價值放在前面?特別是,不要為了「別人都說好」,就因此扭曲自己的價值排序,免得到了三十幾歲時,還一天到晚為自己的職涯選擇怨天尤人,後悔不已。

只有先弄清楚「我希望自己三十歲的時候做什麼樣的工作,在怎樣的職涯發展軌道上」,才能回答「那麼我不唸研究所的成本是什麼?」

不唸研究所的成本高嗎?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訊號作用」以及「重新洗牌」。這兩個效益對一個年輕人重要嗎?一種可能是,對於他在三十歲時的理想工作來說,研究所學歷不會提供什麼有用的辨識訊息,也不需要藉此重新洗牌。舉例而言,如果一個年輕人想當一個優秀麵包師傅的話,情況就是如此。另一種可能是,對一個年輕人的理想職涯途徑而言,他在大學畢業時,已經擁有了在市場上具有高度鑑別力的「訊號憑證」,這可能是某些專業證照,也可能是實務工作成績。在這些情況中,他不唸研究所的成本也就不高。

在「能力訓練」上面也是一樣。對一個年輕人在三十歲時的理想工作而言,他目前有哪些相關能力?需不需要研究所這個階段的訓練?還是需要的其實是其他的訓練與能力提升途徑?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年輕人打算創業做頭家的話,比較重要的可能不是再上研究所修課、寫論文,而是如何好好利用現在的時間,開始經營人脈與累積相關經驗,同時想一想畢業時怎麼籌一筆資金來開始進行「創業學習」。

然後是「較高薪資」。對於自己未來十年的職涯發展途徑而言,研究所學歷會對起薪與調薪有明顯幫助嗎?還是對自己的理想工作而言,金錢報酬固然有一定重要性,但其在自己的價值觀上面,並不是在那麼優先的地位?

再來看「轉換跑道」。一個年輕人可能不需要轉換跑道,因此唸研究所在這一方面就沒有效益。也有可能他想要轉換跑道,但是讀研究所並不是必須的途徑、最好的途徑、或唯一的途徑。舉例而言,一個經濟系學生想要畢業後轉到資訊產業做系統工程師,有研究所之外的管道嗎?有,走職訓系統,而且我看過成功的例子。另一種可能是,一個年輕人可以在學校時先修一些跨領域的相關課程、考一些相關證照、或累積一些相關工作經驗,然後畢業後先到相關產業工作,這樣將來即使有需要回來唸研究所,轉換跑道也可能會比畢業後直接拼研究所有把握。

最後是「身份標誌」。想一想,如果一個年輕人的夢想是成為一家咖啡店老闆的話(不過我要先提醒,餐飲業的創業很辛苦,所以絕對要確定自己有高度的興趣及耐力),研究所學歷大概就沒什麼「身份標誌」的作用。不過如果自己的夢想是進政府機構擔任公務員的話,那麼不要天真,「學歷無用論」在這裡是行不通的。

讀研究所是有成本的

不唸研究所有成本,當然,唸研究所也有成本。考研究所及完成研究所學業所花的時間及金錢是最明顯的成本,而且其中還有風險的成分。這裡面同樣也有機會成本,特別是如果不唸研究所的話,可以利用這幾年時間所累積的人脈、經驗與發展。

換句話說,如果自己沒有把「考研究所」這件事情與自己的職涯想像及發展規劃做清楚的連結,而只是因為大家考就跟著考、大家唸就跟著唸,沈浸在因為「跟著大家做同樣的事」而產生的虛幻安全感裡面,等到研究所階段才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涯前途選項。運氣不好的話,不只延續與擴大了「大學時的錯誤投資」,而且也浪費了可以及早轉變與準備的時間。

因此,雖然我一般對於大學生考研究所抱持鼓勵的態度,我有時候也會擔心,對一些人而言,「唸研究所」等於是取代「花時間好好思考自己的職涯理想、規劃自己職涯發展」這件事情的「便利萬靈藥」。果真如此,這帖「萬靈藥」就可能產生很糟糕的副作用。(待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不敗日劇《HERO》 13年後再續神話?
日劇史上有一個不敗的神話。身為一個日劇迷來說,這個不敗神話隔了13年後醒來了。觀眾期盼的不只是神話復活,而且寄望神話更神,創造更新的史頁。…
陳孟瑩 雍容慈愛的「大家長」法官
執法者必須具備公正的心胸,判斷才能促成社會的公平正義。也就是說,司法評斷的基礎是「理性」,因此,社會大眾看到的法官,往往像是「冷冰冰」…
美售台武器 中共反制露玄機
針對美國日前決定對台軍售,中共當局除立即召見美國駐中國大使提出強烈抗議、暫停中美雙邊軍事互訪計畫,並聲稱要制裁參與出售武器的美國公司,…
螺鈿工藝飄洋過海生根台灣 陳甫強踽踽獨行承傳路
「這工很粗,不是台灣做的。」知名螺鈿司阜陳甫強,看著記者出示的螺鈿藝品照片,敏銳地指出做工、構圖都與台灣的不同。 「司阜」,…
絕祕!點穴功夫是否存在?
60歲的李有甫,12歲開始習武。1982年,33歲的李有甫在中國民族體育比賽上一舉成名。當年他憑著一支3尺多長、拇指粗的鞭桿,舞得滿堂喝采…
東勢林場──賞桐追螢一次滿足
位於台中的老牌休閒園區「東勢林場」,素有「中部陽明山」之稱,是一座綜合森林遊樂兼休閒農業的示範園區。全園面積約225公頃,…
中國富人 新加坡避險
香港一直是中國富人轉移資產的首選地,有很多中國富人在港置業和購買各類資產。在北京強推《香港國安法》後,資金開始離開香港。 據美國《…
李白千古名作〈將進酒〉 但願長醉不願醒
唐朝大詩人李白存世詩文共有千餘篇,其優美的代表作有〈早發白帝城〉、〈將進酒〉、〈靜夜思〉、〈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與〈月下獨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