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執政黨在大選中失去國會三分之二的議席,
反對黨則首度取得5個州的執政權。
在權力被瓜分後,馬國多年來的種族政治模式,將面臨新的挑戰。
馬來西亞第12屆全國大選結果3月8日揭曉,由首相阿都拉領導的執政聯盟國民陣線(國陣)在大選中面臨最大挫敗,從1957年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獨立執政以來,第一次未能控制國會絕大多數席次,失去國會三分之二議席的優勢,而且在全國13州中也丟了5個州的執政權,痛失檳城、霹靂、吉打及雪蘭莪4個州屬的政權,也無法從回教黨手中取得吉蘭丹州政權。
除了上述5個州屬的政權落到反對黨陣營手中外,反對黨也取得了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11個國會議席中的10個議席,以及雪蘭莪、檳城和吉隆坡重要州屬。雪蘭莪和檳城是擁有最多外國投資的州屬,區內有國際機場和重要港口,吉隆坡更是馬來西亞政經文教中心,這對國陣而言都是極大打擊。
分析家指出,由於種族歧視政策、政府官員貪污、通貨膨脹等各種政治、經濟和民生問題的長期積壓下,馬國人民要求一個更開明、民主的政府,求變的趨勢銳不可當。去年開始,執政黨各種政治和司法醜聞不斷傳出,短短3個月爆發了3次大型民眾示威活動,已顯露執政黨失勢的態勢。這次選舉大量選票流入反對黨手中,也顯示馬國國民準備迎接一個不同的時代。
去年開始,馬國反對黨不斷揭露執政黨的各種醜聞,包括現任副首相納吉家人涉入軍火交易收賄疑案;去年9月又被揭發數年前有人涉嫌幕後操縱及安排高級法官人選的司法弊案;種族課題也是引起少數族群不滿的因素。
2008年伊始,醜聞纏身的國陣竟爆發性醜聞,前衛生部長蔡細歷承認他就是在坊間流傳性愛光碟的男主角,並且因此而下台。
3月內3次群眾抗爭
去年底,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在短短3個月內爆發3次規模數千人以上的示威遊行,震驚舉國上下。2007年9月26日,約2,000名律師、非政府組織和在野黨代表,在馬國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特拉遊行,要求首相成立皇家調查委員會調查大法官濫權事件,以維護司法公正。
隨後在11月10日,由多個主要反對黨組成的廉潔與公平選舉聯盟在象徵自由、獨立精神的吉隆坡獨立廣場舉辦「萬人大集會」,要求政府改革選舉制度。這是馬國近10年來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一星期後,數千名馬國印裔人士走上街頭,抗議他們缺乏商業和教育機會。策劃集會的「印裔權益行動委員會」派遣代表向印度求助,引起國際社會關注並向馬國政府施壓。但以上這些抗議活動都被警方以「無准證集會」為由,遭警方以水槍和催淚彈驅散參加抗議活動的人群。
隨著政治醜聞被揭發,以及民眾發起的大規模抗議事件,顯示民眾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升高,越來越多馬來西亞人對油價、高速公路收費、通貨膨脹、犯罪率升高和貪污腐敗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表示憤怒。這些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成為國陣在第12屆大選流失大量選票的原因。
分析家指出,長期以來,國陣灌輸人民改換政府會引發「國家安全」、「種族暴亂」等問題,國內各族群對政治、種族課題極為小心翼翼,也不敢改換執政黨。這次的選舉結果卻顯示民意的覺醒,真正體現出馬國人民對民主的訴求。
挑戰種族政治模式
在英國殖民時代,馬來人在社會、政府職務與就業上就擁有一定的優先權,當馬來西亞聯邦在1957年宣布獨立後,聯邦憲法中擬定了第153條文,闡明最高元首為馬來子民及土著,保障其身為馬來西亞公民的社會地位及特權。
第153條文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馬來西亞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經濟分配的不平衡,但在獨立後,土著占馬國經濟的比重並未大幅增加,至1970年估計只占2.4%,其他大部份都掌握在華人和外國人手中。馬國最大的少數裔族群印度裔族群,始終被認為當作三等公民對待,已經默默忍受幾十年。
為了解決種族資源分配問題,馬國在1971年又提出新經濟政策,希望平衡馬來人和其他種族間的社會和經濟鴻溝。這個以種族為劃分界線的社會改造計畫,被認為是個雄心勃勃但也極具爭議的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非馬來族裔的不滿情緒逐漸上升。
依據此次馬國全國大選結果分析,依賴國陣種族劃分體制生存的馬華公會、民政黨及國大黨,現在被人民以選票否決後,幾乎失去在國陣的立足之地。馬國種族政治的模式已經成為「過去」。
反觀反對派陣營的公正黨、回教黨及民行黨,在本屆大選中提出了多元族群合作的論述,吸引了許多不同面貌與背景的選民的支持。由反對黨執政的五個州已經表示,首先將撤銷實行將近40年的「新經濟政策」,而改以「更講求績效的制度」,來公平地照顧各族貧困人士,讓他們同獲廉價屋和教育機會等福利。
馬來西亞的種族政治模式已進入一個關鍵時刻,改變與否,就看未來5年馬國政治局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