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醫學報導,亞洲人骨質疏鬆的情況比歐美人好些,原因在於吃的豆腐多,所以大豆異黃酮跟鈣質比較不容易流失。其報導的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對任何人來說,可甜、可鹹、可酸、可辣的豆腐,都是非常親切的食物。白白嫩嫩、柔柔軟軟的豆腐常被比喻成母親的心,足見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地位。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一方柔白,對於幾千年來的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深遠。大才子袁枚愛食豆腐,願為美如雪霞的豆腐三折腰而不惜。呵,管你愛葷茹素、名士走卒、促統推獨、藍綠角力,只要上了餐桌,豆腐肯定是各方毫無異議的中間路線,絕對是最能代表和解共生的食物。不信?麻婆豆腐、紅燒豆腐、鐵板豆腐、臭豆腐、鑲豆腐、鍋燒豆腐、豆腐羹、涼拌豆腐、杏仁豆腐、青菜豆腐湯……似乎好像沒有哪道菜不好跟豆腐搭配的。
日本人也愛食豆腐,不過相較於台灣或中國熱熱鬧鬧的吃法,日本受到懷石料理的影響,吃法頗具禪意,常見沾點醬油,灑點薑末、柴魚、蔥花,或者配湯食,細細品嚐豆香原滋味。京都豆腐不負千年美名,老街上經常可見賣豆腐或吃豆腐的店家,從料理豆腐宴席到只賣涼拌京豆腐的小攤,讓吃豆腐可以既風雅,也可平易近人。
千年古都的百年豆腐店至今仍然靜靜地傳承歷史,豆腐匠人嚴守古早製作豆腐的精神被居民代代認真地守護。掛著布幔的老式町屋裡,雖仍嗅得混著木頭香氣的豆腐味,但豆腐早被早起的京都人擺在秀緻的碗缽裡細細品味了。
聽聞嵐山的水好,豆腐亦美,為此曾幹過搭一個小時公車,又步行半小時到千年老寺前的豆腐店,排隊到腿軟只為買得兩塊店家「自慢」絹豆腐的瘋狂行徑。這般浪漫帶來「只不過是豆腐」的譏嘲,在那一小方清詠滑落喉間後倏地靜寂,簡樸甘美盡在不言中。後來有機會吃到另一種日本家常的豆腐作法也頗有趣味:將豆腐切成細小方塊,淋一點醬油,拌上現磨的白芝麻,灑些蔥花,輕輕拌勻倒在熱熱的白飯上,熱飯跟夾著微嗆芝麻香氣的冷豆腐吃起來挺有清爽韻味。
台灣北部的深坑、石碇向以豆腐聞名,出名的原因倒不是因為豆腐細膩,而是因為用木炭煙燻而有明顯的炭焦味。這般有個性的豆腐自不能用等閒方法烹調,因此深坑豆腐多會用煎烤炸,或豆腐羹或配麻辣鴨血腸旺的方式料理,老街上的店家各有擁護者,水準倒是還算整齊,適合來個豆腐多吃過過癮。
而更近山區的石碇所製造的豆腐的口感更紮實,近幾年還多了黑豆腐口味,味道更特殊。或許因為石碇內處山區,遊客較少,俯瞰溪谷,穿梭老屋巷弄間,有種時光倒流的趣味。更往山裡去,過皇帝殿後往華梵大學路上,還有幾家山野餐廳,都因為頗富鄉野情趣,加上不錯的料理水準跟平易的價格,默默地被饕客們用行動來支持。已經搬到山上的野宴食堂,菜色甚具創意且自成一格,常見驚豔的料理手法,桌桌必點的涼拌椎茸龍鬚菜跟麵線,鮮嫩爽翠配上溫潤的茶油滋味,再來盤自製泡菜炒黑豆腐,酸香甘甜滋味配上軟嫩有嚼勁的炒豆腐,呵,無肉有豆腐,也叫人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