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虱目魚,很多人直覺的反應是虱目魚很多刺,不容易吃,懶人一族更是早把虱目魚列為拒絕往來戶。確實如此,全身布滿細長軟刺的虱目魚,好像就是要磨人耐性似地,非得讓你仔細地看它,一根根地挑刺,才讓你領略細膩甘美。這般讓人「非禮勿近」的魚,只能讓人秀氣地品嚐,若要粗魯吞嚼,對不起,一嘴吐不出嚥不下的魚刺可讓你打退堂鼓。
這麼「難剃頭」的魚,行情應該不好吧!那可不,虱目魚在市場上可受歡迎呢,價廉味美又滋補,晚一點還買不到。有句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區區幾十根刺怎麼可能輕易難倒懂美食的饕家跟婆婆媽媽?
閩南語叫「麻虱目仔」,虱目魚學名Chanos chanos,英文Milk fish,從名字就知道這魚有多營養。關於虱目魚名字由來的故事挺多,筆者覺得最逗的是跟國姓爺鄭成功有關的典故:鄭成功抵台登鹿耳門之時,漁民歡迎而獻之以魚,鄭成功好奇問此魚是「甚麼魚」,純樸的漁民大概聽不太懂中國話,還以為國姓爺賜此魚名「甚麼魚」,而訛音為虱目魚。
虱目魚之所以受到喜愛,不是因為它富含膠質與優質蛋白,而是清淡中帶著微微草香的甘味,柔和不腥、不油膩的口感,入喉即化,意猶未盡的滋味最是迷人。這麼平民的「家魚」,用最簡單的烹調就可以盡顯美味,不管煮湯也好,油煎也好,用醬滷也好,都是數百年來傳承的道地台式口味,可能也是因為這跨越歷史的滋味讓人不捨停箸吧。
「沒有經過嘉南平原的人,不知虱目魚的重要;沒有住過嘉南平原的人,不知虱目魚的美味。」這句話道盡了對虱目魚的感恩。在先民開墾的困苦年代,虱目魚曾經是家家戶戶桌上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餵養了幾代人的虱目魚,特殊清甜的味道早就滲進嘉南平原人們的情感與記憶的密碼裡。直到今日,還是有不少植著虱目魚基因的人,一早非得來碗虱目魚粥配油條才覺得餵飽了一夜的飢渴。
其實南部人並不是只有早上吃虱目魚,午餐、晚餐也都可吃虱目魚,清淡不膩的口味,甚麼時候吃都有淡淡的滿足。只是開到晚上的店還真的挺少,沒辦法,誰叫虱目魚非得吃新鮮才行,店家清晨四點就得殺魚煮粥,好應付六點上門吃粥的客人,中午後大概魚肚、魚腸、魚皮賣完了,店家也累了,當然早早打烊補眠去。
虱目魚不是難料理的魚,不過好吃的虱目魚粥可就不容易了。雖然虱目魚粥的材料做法不變,都是魚骨高湯、紅蔥頭、芹菜珠、生蚵熬粥,但真要熬到好吃,還真得花上功夫跟時間。高雄鹽埕區瀨南街的老蔡虱目魚粥是超過五十年以上,當地人推薦的老店,堅持新鮮的好味道數十年不變。活潑可愛的蔡老闆娘,快八十幾歲的阿嬤依然笑臉盈盈與客人話家常。一塊鳳梨豆醬滷得香透的魚肚,配上一碗粥,佐著老店濃濃人情。台南府城以美食小吃聞名,安平靠海,過去多養殖虱目魚,因此,味道鮮美虱目魚粥是府城小吃的特產之一。名聞遐邇的老店如公園南路的阿憨鹹粥至今依然是老饕的最愛,一早就門庭若市,應接不暇。近年在北區民德國中後門的「民德虱目魚粥」以踏實的腳步,漸漸傳出口碑,成為饕客的新寵。
愛吃虱目魚的人真是福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