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由人組成,而目的是追求利益。企業依靠獲取利益維持生存,而企業當中包括階級、地位、職權、職位等也代表許多利益。一般人在利益面前,都是不顧一切去追求。為了追求利益,人會做出許多事情,所以勾心鬥角的事也就層出不窮了。
實力主義與關係主義迥異
雖然勾心鬥角是人性所致,但是由於東西方社會觀念不同,以致於在勾心鬥角這件事情上的表現略有差異。西方社會瀰漫著個人主義,人們對於自我價值的認知主要來自於自己;而在東方社會中,較重視群體主義,人們對於自我價值的認知主要來自於社會。因此在東方社會對於自己是否得到社會的肯定非常重視。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權力、成就,便成為一般人自我價值的來源。所以,人們會努力追求這些事物來肯定自己。
在日本經濟泡沫化後,許多上班族失業,但是他們仍會日復一日穿著整齊的西裝、拿著公事包,到公園閒晃一天之後再回家。而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失業一事。這種現象就是反映出社會及群體的壓力使人不敢面對失業。同時在東方社會中,失去社會地位以及社會關係的人,對於自我價值也會非常否定,而以逃避的心態面對。反觀西方人,在失業的時候大大方方地向政府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大有人在,也不會擔心別人知道自己失業的事。因為對西方人而言,社會的地位關係不是自我價值的來源,旁人的眼光不必在意,自己本身對自己的看法才最重要。
這就產生了一個現象。在西方企業中,講求實力主義,能力好的就承擔比較大的責任。在東方社會中,由於重視群體關係,企業中普遍帶有關係主義,因此派系、小團體也就非常普遍。再加上社會成就的驅力,使得人人都追求職位或職權等社會認可的自我價值,就好像一大群人搭公車,位置就那幾個,但每個人都想搶位子坐,於是就會產生爭鬥。群體關係加上社會成就的驅力,使得東方社會在勾心鬥角這件事情表現特別突出。
管理者宜運用巧思
勾心鬥角是人性以及社會價值觀所產生的問題,要改變並不容易。但是對管理者而言,面對部門成員間的明爭暗鬥,還是可以有一些方法來降低勾心鬥角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首先,部門內應有清楚的工作目標以及權責劃分。如果部門成員工作沒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員工不知努力的方向,就容易把心思放在內部的爭鬥。而權責的劃分不清楚則容易造成互相推諉卸責的情形,加深部門內的衝突。
其次,管理者應以開誠布公的方式領導。如果管理者對於部門內的事物不能開誠布公的討論,會容易形成猜忌的風氣。猜忌就容易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也就更容易導致勾心鬥角。
最後,就是要有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身為部門的領導者,最忌諱有私心,一旦有了私心,就難以服眾,流言四起,也會加深部門內的勾心鬥角。
部門內如果充斥勾心鬥角,將會使得組織的效率大打折扣。管理者應該讓部門成員能夠以團隊合作的心態取代勾心鬥角,才能讓部門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