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在看到這麼多細膩、充滿感情的地方史,
也會從心底產生「愛鄉愛土」的共鳴……
已經推行近5年的彰化縣「大家來寫村史」目前總共完成26本。鼓勵「平民化」非史學家的作者來寫在地故事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但這也是它最大的挑戰,彰化縣文化局局長林田富希望「大家來寫村史」能達到「人人為史家」為目標。對照這個「初衷」,已經完成交卷的作者們有甚麼心得跟大家分享?
寫村史無意中挖掘至寶
張碧霞,1950年出生在南投竹山鎮,個性開朗的她從教職退休下來後,生活過得更加充實。她說過去每天上班下班,對居住的社區並沒有太多的認識,自從2004年動筆寫村史,她才發現自己對長久生活的環境一無所知,「對自己的社區不瞭解,你要如何去愛她?」她自問。
《番仔崙的鹹酸甜》是張碧霞第一本村史,四年間陸續完成《走入員林街仔》、《再現百果山風華》二本著作。
為了寫崙雅里村史,她投入當地的社區營造,貼近當地居民的生活,使得田野調查更加順利,而在這過程中,她發現原來「代天宮」是當地村民的精神堡壘。信仰一直以來占居民生活很重要的一環,因此「代天宮」一整年的廟會活動她都從頭一路跟拍直到結束。她說完全融入才能真實細膩地描述祭典的意義。
但是令張碧霞感慨的是當《番仔崙的鹹酸甜》尚未出版時,有些受訪村民已經過世,這讓她體悟到寫村史是在「跟時間賽跑」。當這些耆老漸漸老去,新生代對早期先祖的生活文化已慢慢忘卻,對建構村庄歷史將會越來越難。張碧霞因而更懂得珍惜台灣文化的可貴。
另外,撰寫《再現百果山風華》的田野調查過程中,她意外地發現這裡曾經住著一位不為人知的數學詩人曹開,在日治時代,當曹開還是個師範學院學生時即遭受冤獄,在獄中他寫了不少以數學符號為創作元素的數學詩。還有,台灣最具代表性木偶雕刻師三位中,有二位是出自彰化,布袋戲史豔文的造型即是出自巧成真雕刻店。「無意中挖掘到至寶,可說是寫村史另一種驚喜。」張碧霞希望大家能重視這些被遺忘的一代。
張碧霞表示,寫村史很辛苦,田調回來的資料很龐雜,需要很多時間剪輯整理,但成書後的感動以及和當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才是她最大的收穫。
道地彰化人編撰地方文史
把自己定位為社區型老師的楊焜顯,1996年成立了梧棲港文史工作室,為了培養小學生對地方文史的關懷與興趣,他開發地方文史教材,為學生設計活動教材,同時也陸續做一些梧棲民間文學的訪問,於1998年編撰了梧棲的地方鄉土教材。
楊焜顯是道地的彰化人,彰化師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成立首屆他即順利考進,受林明德教授的鼓勵,他與三位來自台灣小鄉鎮的同學一起參加「大家來寫村史」。楊焜顯說:「我們親身經歷過農業發展時代,一談起寫村史大家都很有感覺,也有心要做。」
2007年出版的《牛稠仔的歷史》就是楊焜顯、李坤隆、黃永華、劉德權四人合力下完成的彰化市牛稠里村史。楊焜顯說我們合力完成村史寫作,希望聚散(畢業)之後,各自回到居住地或故鄉,依然能繼續關懷與投入各地村庄史的調查與寫作。
學校高材生推動「同心圓」
來自台南的李坤隆一直是學校裡的高材生,為了考試,外國地理他可以倒背如流,但被問及故鄉的曾文溪流經幾個鄉鎮?他居然答不出來。他開始反省,是不是應該有一個「同心圓」的概念?從自己住的家鄉開始做起,這樣一圈一圈向外擴張出去。他深信感情跟鄉土結合,才能真正推動鄉土教育。
李坤隆說,大家來寫村史是一個火種,把熱情點燃之後,一個人可以感染十個人,十個可以感染一百個,這樣子推動下去。當他們變成種子之後,以後又變成一個播種者,一直推動本土教育,鄉土教育會做得越來越成功,這是一個期許。
這些參與村史寫作的作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在採訪過程中會發現許多自己以往都不知道的歷史,然後知道越多故事就越愛這個地方,而受訪的鄉親也非常期待這些書籍的出版,因為保存這些記憶,就是保存他們對家鄉的情感、對土地的愛。他們深信,讀者在看到這麼多細膩、充滿感情的地方史,也會從心底產生「愛鄉愛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