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中國製造終結 投資福地風光不再

奧運給中國帶來的經濟利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此同時,各種經濟敗相提前出現,日、韓、台企業在華投資今年上半年銳減31%。
奧運給中國帶來的經濟利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此同時,各種經濟敗相提前出現,日、韓、台企業在華投資今年上半年銳減31%。
Getty Images
第18期
何清漣

舉辦「奧運」曾為一些國家帶來榮耀與發展契機,如日本成功地借舉辦「奧運」契機,不僅「讓孤立的日本回到世界」,還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經濟強勁成長,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韓國借漢城「奧運」,除了拉動國民經濟持續成長之外,更重要的是迎來了政治自由和開放。

「平安奧運」後不平安的中國經濟

但這次北京奧運除了為中國留下負面的政治遺產──比如由志願者擔任的眼線,以及大約30萬監控相機之外,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微乎其微。以奧運舉辦地北京為例,中國當局對奧運基礎設施的巨大投入僅僅使北京的經濟成長了1%──因此,奧運給中國帶來的經濟利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此同時,各種經濟敗相提前出現,除了股市、房市雙雙大幅下挫之外,更令中國政府頭痛的是外資撤退與製造業的萎縮,日、韓、台企業在華投資今年上半年銳減31%。上海美國商會與思艾倫諮詢公司於今年3月發布的《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研究2007-2008》稱,在接受調查的美、日、歐製造商中,超過一半認為相對其他低成本國家,中國正失去其作為製造基地的競爭優勢。

廉價「中國製造」時代的終結

中國一直驕傲地自詡,「全球的製造業在中國,中國的製造業在東莞」。東莞約有30,000家企業,其中台資企業約有8,000餘家。2007年,大約兩成東莞台資企業轉移,製鞋企業倒閉了30%左右。從深圳撤離的台商,約占該地台商總數的20%。而在過去一年當中,廣東省約有3,000家企業倒閉。據說,今年內還將有1.4萬家港資企業因不堪重負而倒閉,部分尚存活的企業將外遷。

珠江三角洲與環渤海區域的企業倒閉大潮,蔓延至長江三角洲。僅溫州一地,目前已有近6萬家企業陷入停產或倒閉困境,陷入發展低潮的包括打火機、服裝、製鞋、紡織等多個行業,均為國際市場「中國製造」的主力軍。倒閉的原因已被媒體反復強調:原材料、能源等價格上漲,稅負增加,勞動力成本增加等等。一句話,廉價的「中國製造」時代正在痛苦地終結。

政府放言,真假摻半

面對港、台、韓企業的破產撤資潮與長江三角洲企業的大批破產,中國政府強自鎮定地宣稱這是「調整產業結構、重新布局」的結果。政府如此宣布時,彷彿胸中已有應對之策。但這話可算真假摻半。

何謂「半真」?因為近年來中國製造引起國際間貿易磨擦加劇,加之「中國製造」的主力軍多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北京確實想通過提高稅收、調整產業布局將這類企業慢慢「擠」出去,同時再引進一些具有品牌、技術、資源優勢的高端外資。這類策略以前曾獲成功,如2000年與2005年中國發生的兩次外商撤資浪潮,都與中國政府調整產業政策有關。當時,中國政府對本國能源企業實行政策傾斜,最後迫使美國電力、賽德能源和西門子等國際電力巨頭黯然撤離中國市場。

但要說中國政府對目前的經濟困局有應對之策,卻是假話。因為當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破產撤離之際,中國政府預期的技術密集型企業卻並未形成氣候。何以會出現這種「麻桿打狼兩頭空」的局面?這與近幾年中國調整外資政策以及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評估有關。

中國希望引進高素質外企,所圖的是這類外企的資源、技術和品牌,因為這是中國企業缺少的幾大要素;而跨國企業在中國所圖的則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和銷售渠道。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與跨國企業缺少利益契合點。

中國與外資握手言歡卻難同夢

中國方並無「雙贏」概念。從2005年開始,中國一些經濟精英成功地利用了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影響了政府的外資政策。2006年8月,中國商務部、國資委等6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限制外資收購「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企業,在核電設備製造、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造船、齒輪、石化通用設備製造和鋼鐵領域等7大重點製造行業中,限制外資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此規定一出,幾起籌劃多年的外資併購,如美國凱雷收購徐工,德國舍弗勒收購洛陽軸承集團,都因被指有害「國家經濟安全」而告擱淺。

與這條政策同時制定的,還有今年開始實施的「兩稅合一」政策。提高稅率加大外資成本之舉已顯「成效」,大量港、台資本撤資就是明證。但限制外資併購的規定,卻有礙中國的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雖然希望產業結構升級,但缺乏相應的技術實力,依靠本國企業的技術開發和生疏的國際市場營銷手段,根本不可能實現產業結構轉型。

外資想要中國的市場,但還得考慮在華投資必須付出的企業監管成本(指政策、法律不透明等引起的費用與損失)和外部成本(比如知識產權的保護,商業信用等)。這兩類問題與政府行為密切相關。監管成本過高往往是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造成,外企為獲准一些業務需要不斷遊說政府,這種遊說耗費大量金錢與人力,加大了商務成本;更兼稅收與其他許多雜費的徵收永遠處於不透明狀態,讓企業無所適從。而所謂「外部成本」可以用知識產權一項來說明,美國近年來在知識產權方面與中國發生許多糾紛,花費極大力氣打官司,但即使如此,也無法解決中國企業持續不斷的侵權問題。德、法在華企業都遇到過被中方合作者偷竊技術另起爐灶之事。這也是外企為甚麼一定要通過併購形式進入中國的原因,因為併購是消除競爭對手並接管市場的便捷形式,還可以降低監管成本與外部成本。

基於以上原因,中國不再被跨國公司視為「投資福地」。目前,中國面臨的困境是:過去,大量出讓市場,卻並未換來核心技術;現在,不肯讓出市場,但具有品牌、技術與資源優勢的外資也裹足不前。

中國當局傾盡全力打造「平安奧運」之後,還得再應付不平安的中國經濟。但它不會再有上世紀80年代以來那樣持續近20多年的好運氣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鹿港小鎮巷子裡的美食
來到鹿港,除了古蹟,絕對不能錯過小吃。 第一市場周邊有許多老字號美食,一人準備一百元,從媽祖廟香客大樓散步到民族路,…
瑞士名錶 三大品牌
你知道全世界最高檔的錶,都是機械錶而不是石英錶嗎? 你知道全世界二、三百個鐘錶品牌裡,最受業界敬重,最受拍賣公司、…
狗話連篇
一進小吃店,迎面而來一隻身著紅色亮面棉襖背心的拉布拉多:米黃的毛髮一根根工整地貼著發福的身材,咖啡鼻水亮水亮,臉上帶著淺淺的笑意招呼來客。…
經典語錄之五
劉大偉(美國Kendu肯渡製片總裁,曾為迪士尼動畫團隊少數華人動畫家)── 抽象畫是一個世界大騙局,因為它讓藝術家沒有責任感,…
盤點2011年的「還真沒想到」
年底了,回首2011年首先讓人忘不了的就是全球天災不斷,屈指一算就有紐西蘭基督城地震、日本地震與海嘯和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泰國洪災………
中國稱霸世界的利基和策略
儘管中國的總所得未來頂多只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應該不足以稱霸世界,但中國仍有一些利基可以使它的影響力超過總所得的比例,…
《看》雜誌FB 讚文分享
前google副總裁:大病後,我修的7個死亡學分每件事情的發生,也許都在教導我們一個道理。前谷歌副總裁李開復在經歷一場大病後,…
深夜加油站 遇見蘇格拉底
  這個題目是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名稱。先來說說故事大綱:男主角丹.米爾曼是柏克萊大學裡的風雲人物,不僅家境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