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的總所得未來頂多只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應該不足以稱霸世界,但中國仍有一些利基可以使它的影響力超過總所得的比例,並可能試圖藉以爭霸世界。這些利基主要是來自中國龐大的規模和中央集權的體制。
龐大規模可發展多樣化產業與群聚
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和美國不同之處,是中國內部經濟發展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就政治和社會而言,這種差異可能是一種不安定的因素,但就經濟競爭力而言,這種差異使中國能提供薪資差異很大的不同勞工,也能容許生產方式很不一樣的產業。
因此中國可在大量(甚至絕大部分)產業保有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不必像較小規模或內部發展程度較一致的國家那樣,只集中在少數有國際比較利益的產業。這將使中國更容易在許多產業發展出完整的生產鏈和產業群聚,並因而使中國產業更有競爭力,也更不必常面對產業流失及結構調整的壓力。
這種產業多樣化和群聚的吸引力,在正常狀況下,能使中國吸引更多外國的產業和技術,從而使中國具有比其他開發中國家更快速發展的機會。而中國更已巧妙地運用這種吸引力,來加速其經濟發展及加大其對全球之影響力。中國的策略包括運用各國給予開發中國家的特權、規模和中央集權所形成的獨占力量,以及獨裁政府強大的干預能力。
中國擁有開發中國家的特權
在開發中國家特權方面,中國在加入WTO時,成功地以其「每人平均所得仍低」的事實,免除了許多自由化和公平競爭的義務。目前中國仍有廣泛而強力的政府補貼等產業政策,中國的政府和公有事業採購仍是支援或打壓特定企業的利器,勞工的權益仍較少得到保障,對環境的破壞和對智慧財產權的侵犯仍極嚴重,而政治和行政干預也公然横行。中國去年才假藉開發中國家之權益,拒絕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共識。
這些開發中國家的特權或不公平的競爭手段若用於一般低所得國家,對其他國家的傷害也許不大。但中國是個超級大國,它應用這些手段對其他國家的傷害自然大很多。而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很不相同的是,它已擁有大量先進的產業和已高度發展的地區,中國也常自誇這些產業和地區已追上四小龍甚至先進國家。因此讓這些產業和地區享有開發中國家之特權的結果,就使中國在這些產業擁有額外的競爭力。
各國若不採取有效的對策來防止中國濫用那些開發中國家才有的特權和做法,中國將在高科技等產業也一樣取得高於高所得國家的競爭力或吸引力,而使中國獲得在絕大部分產業都較有競爭力的獨特地位,並使高所得國家產業持續失去競爭力,並外流到中國。這當然就可能使中國逐漸成為發展中心。
中央集權體制發揮強大獨占能力
在獨占能力方面,美、日和歐盟雖然規模也很大,但企業經營的權力卻分屬於許多人民,並不能由政府來指揮,甚至同一個產業中也常常是很多企業在相互競爭。但中國不只企業規模特別大,眾多企業更是受到政府控制,甚至被獨裁政府直接指揮,使中國政府和企業常能發揮很大的獨占能力。
中國已憑藉這種能力取得較好的交易條件、強迫外國企業到中國投資和提供中國技術。中國曾以限制某些物資出口來傷害外國產業。幾十年前中國就曾以「周恩來四原則」禁止日本企業和台灣之合作。中國近年不只要求外國電腦和網路業者提供原始碼和客戶資訊,並且要外國企業配合中共控制資訊和人民的思想。
中國也利用這種市場龐大所形成的獨占力量要建立自己的產品規格,一方面做為讓外國產品更不易進入中國的障礙,另一方面期望未來能以規格來控制其他國家廠商。中國已運用其世界最高的外匯準備來掌握許多國家的礦產和重要事業。而除了在購買時的殺價能力外,中國也藉稅制來影響國際價格。據報導,最近中國調降鋼材出口退稅率的政策,就是因為鋼材出口價格太低。
中國也將獨占力量做為政治工具。法國總統接見達賴喇嘛的結果,中國以取消對空中巴士的訂單來威脅,巴黎民眾對奧運聖火的抗議導致中國觀光客不去巴黎。中國並以提供觀光客和投資來收買各國的政府和政客。台灣的企業家更有很多被迫支持中國喜歡的政黨和候選人,甚至像奇美的許文龍先生一樣被迫發表支持中國政治立場的言論。
中國稱霸世界的能力對西方形成重大威脅
上述規模經濟、產業群聚、產業貿易政策以及獨占能力的運用,並非中國自己發明的。西方世界早有這些方法,也早就有人運用,但這些方法多被認為違反公平競爭的原則,甚至妨礙效率,而被先進國家管制不得濫用。而中國在獨裁政治和中國稱霸世界的思想下,卻以能運用這種獨占力量為一種成就和驕傲。
名歷史學家湯恩比(Toynbee)曾說,俄羅斯基於長期遭受壓迫而對西方有甚大的仇恨,彼得大帝學習了西方的科技卻仍鬥不過西方,列寧學習了西方不要的共產主義來對付西方,而形成了對西方重大的威脅。
中國也因長期受外國壓迫而想反過來稱霸,中國除了學習科技,也學習了西方的資本主義。但西方已把資本主義中被認為不合理的問題加以修正,所以目前先進國家的資本主義已相當重視人權、勞工安全、環境保護,以及所得分配等問題,同時相當嚴格限制企業運用獨占力量。但中國卻採用較原始的資本主義,同時以政府的力量來加強運用其在全球的獨占能力。這種做法使中國能藉非軍事或暴動的方法,就給其他國家極大的威脅,甚至使中國能稱霸世界。
中國的銀行已是全球最大,美國還認為自己的銀行太大而想強制分割變小。中國已展現其國家做為整體的競爭力和獨占力,其他國家卻仍迷信自由化和全球化。中國稱霸世界最主要的機會,可能就是大家對中國這種策略的漠視。由於個別企業甚至小國都無法單獨和中國對抗,有些企業和國家甚至認為與其和中國對抗不如加入中國稱霸世界的策略,所以中國不無可能藉著這些策略,逐步控制更多外國企業和政府,而達到其快速經濟發展甚至稱霸世界的目標。
獨裁可能從內部引爆社會經濟動亂
不過中國這種獨裁、獨占的策略並不見得能夠成功。中國內部發展程度的差異化,以及規模經濟和獨占力量的運用,必會帶來所得和財富分配嚴重的不平均。
政府政策所形成的產業群聚或垂直整合、獨占力量以及政府對產業的保護和補貼,可能掩蓋了其中部分環節的低效率或貪污浪費。政府集權和獨裁的力量必會被濫用,藉上述策略來為有權勢、有關係的人創造利益,或掩飾其過錯。「稱霸世界」這堂皇的目標,也可能使很多人民一時容忍這嚴重的不公平現象。所以這種稱霸世界的策略很可能同時在其內部製造了一個使自己崩潰的力量,並讓這力量大到無法補救時才忽然爆發,導致經濟嚴重的挫敗,或社會大規模的動亂。
各國當然也不太可能長期縱容中國濫用其規模和獨占力量。中國整體的技術畢竟仍不如先進國家,許多國際大企業若有決心仍可不聽命於中國。所以當中國的威脅更明顯時,有些國家或企業將可能選擇和中國對抗,甚至聯手反擊中國的威脅。這種對抗和反擊若能更早出現,不只可以讓世界更合理發展而避開不必要的傷害,也可避免中國濫用上述力量而自我崩潰時對中國人可能造成的嚴重傷害。
中國雖可能藉前述策略而稱霸,但更可能只得到一時的發展或造成自己更大的傷害。所以中國政府最好也自己反省而放棄這些稱霸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