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鹿港,除了古蹟,絕對不能錯過小吃。
第一市場周邊有許多老字號美食,一人準備一百元,從媽祖廟香客大樓散步到民族路,這天我和家人共享的早午餐包括麵線糊、五味羮、蚵仔煎、魷魚肉羹、粉粿冰。
麵線糊鹿港人的早午餐
鹿港的麵線糊十分知名,被推薦的店不少,「王罔」跟「蚯蚓龍山」也是榜上有名的兩家,每每來到小鎮,總要吃上一碗才不覺得枉費這趟旅程。
「哪一家比較好吃?」面對各色美食、在地小吃,你也是這樣問的嗎?
擔任鹿港老街發展促進會理事的施能傑,熱心分享探聽的技巧。問一下在地人:「老闆,你們都吃哪一家?」換成這樣說,可以輕易獲得直接又真實的回應,也不會讓同為鄰里的在地人覺得不好做人,因為他們給的是自己的生活經驗,而不是評比的意見。
9月份,走了兩趟鹿港。只要來了,就自然會想到「蚯蚓」吃點心。開張十五年,剛用完自家小吃的老闆娘說,因為老闆綽號叫「蚯蚓」,加上「龍山」兩字已被其他商家註冊不可再用,所以就在原先的名號前多加兩字。四、五坪的店面沿著ㄇ字牆面設置了三排座位,中間再放上兩張長桌、板凳,小巧的店,能擠進二十多人同時呼嚕、呼嚕吃麵線。我曾分別在早上與中午來,兩次來,兩次客滿。站在門口,好奇地向內張望,這裡的翻桌率很高,用不著一、兩分鐘就有空位。等待一下,似乎更能挑動食慾。
在第一市場賣了三十年菜的表哥告訴我,蚯蚓麵線糊的湯頭是用柴魚熬出來的,特別甘甜。若是親戚朋友、外來遊客要他推薦,他二話不說,都把人往這裡帶。粗細不一的手工麵線中有蛋花、蔥頭和醃到完全入味的赤肉羹等,吃了幾口原味後,再放入店家準備的香辣醬、五賢醋和胡椒粉,嘗一嘗自己特調出的獨家口味。
海味山珍鹿港人的便當店
問起鹿港有哪些小吃,很多人會異口同聲提到饒富台灣味的蚵仔煎。生炒五味店家使用的鮮蚵來自王功,老闆娘陳美娥從桶子舀起調和好的地瓜粉水,用一定的手勢和速度將芡汁分次放在鐵板上。問她為甚麼?原來跟口感息息相關,「皮不能太厚,要薄薄的才好吃。」
白黃的雞蛋、鮮嫩的小白菜,搭配雙色淋醬,亮麗的顏色讓人食慾大開。陳美娥說,紅色醬是以番茄醬為主的甜辣醬,黑色醬則以獨家祕方調製而成,使用了五香粉、醬油、胡椒粉和四味中藥材。將沾了醬料的蚵仔煎送入口中,食用時可從鼻腔感受到輕柔的混合香氣。另外,一口咬下香酥亮透的薄邊,享受兼具視覺、味覺和聽覺的奇妙體驗,也可說是這道小吃的特色之一。
「17、18……」旅客邊上樓邊報數,台灣攝影學會大隊人馬也來嘗鮮,二樓空間即刻滿座。這家店的另一道招牌是五味羹,身旁的外子說,「老闆用的是浸發過的魷魚,但很有咬勁,更顯美味。」我是有筍則歡,看到碗中滿滿的筍絲,一口、一口慢慢享用著,而其他三味還包括了蝦仁、肉羹和香菇。
秋風起,待竹筍從當令時節淡出後,陳美娥將以清甜爽脆的高山高麗菜取代筍絲,端出冬天的滋味。
攤位左邊擺著好幾個大鍋,裝盛著不同的肉類料理和筍乾,在地居民來包中午的便當,沿著攤位,繞出了半個圈,靠近入口處的,則自動排成一直線。點菜時,看到一客雞腿飯竟然才賣45元時,讓我好驚訝,忍不住脫口而出,這種價位只有這裡才有吧!老闆娘包著客人要的豬腳便當,豪爽的回應我,「對呀,我都這樣賣,雞腿、豬排,還有,你看,這個豬腳這麼大,也是賣45塊!」
把34年的青春奉獻給自己一手創立的生炒五味,陳美娥從年輕的姑娘做到阿媽,看不出已坐五望六的她告訴我,「孫子都在念高中囉!」
在此用過餐點,若對下一站往哪走沒有計畫的旅人,可直接鑽進與店家緊鄰的小路,啟程漫遊九曲巷。
粉粿米苔目鹿港人的冰果室
吃完熱的、鹹的,最後來道甜點,一頓飯下來,就更完整了。夏天時節首度光顧市場邊的古早味冰品攤,腦中還留著和姐姐合吃一碗剉冰的甜蜜回憶,「好好吃喔!」姐姐用湯匙切著碎冰、舀粉粿時對我說。
幸福,一直在我們身上,需要自己咀嚼出來。
我喜歡看別人吃著好吃東西時心滿意足的表情。經過幾分鐘,澄黃晶亮的粉粿因為冰鎮時間夠久,每一塊都已涼透,溫度降低加上心悅的食用者,想擁有更好的口感,確實易如反掌。
粉粿的銷路好、用量大,單點加上綜合冰,內用加外帶,一旁分切著粉粿的大叔的手一時半刻也閒不下來,等切好一座小丘,帶著走的數量也備齊,方可暫時離開稍事休息或忙別的工作去。
選吃綜合冰的客人一般會選二到三種配料,若是由老闆搭配,通常可以吃到五種。拿起瓷碗,加了碎冰,依序放入粉粿、愛玉,舀綠豆,然後一手抓起左右相鄰的粉條和米苔目,淋上糖水。攤位左後方有塊大大方正的仙草凍,若有人點了仙草,老闆就會轉身拿起刨絲器刨它個三、四回。細長烏黑的仙草絲看起來十分解渴,而我居然也沒想過變通,站在家裡廚房時,從來只知道切丁、切塊或隨意劃,下次我若上市場買仙草,也要試著在家刨一刨。
人稱阿發的謝老闆從父親手中接下攤子,冰品老味道已承傳52年。陣陣涼風吹亂了髮絲,來吃冰的客人也加上了長衫或薄外套。阿發老闆說,賣冰旺季快要結束了,過後會暫時將冰店收起來,改賣蚵嗲度過寒冬。
豬腳湯半世紀的古早味
晚上7點,來到第一市場,想要打牙祭,選擇還是不少。
經營超過半世紀的豬腳麵線攤,土生土長的黃阿姨從婆婆手上接下棒子後走過了17個寒暑。平日遊客較少,但阿姨認真營生的心絲毫不打折,在地人點個湯或一、兩樣小菜,加上一瓶酒,一坐就是半天。
操著鹿港口音的台語,「我的東西假日賣得很好」、「很多人愛來這裡呷豬腳」、「我做外來客,很強喔!」好欣賞從阿姨的眼神與嘴角漾出的自信。
幾乎不吃豬腳的先生,被大廚的料理給征服,一半以上的豬腳都進了他的肚子。
攤位上放著燉煮好的豬腳、大腸、豬心、豬尾等,滾動的奶白色湯頭是黃阿姨先在家裡用前述材料以柴燒大灶慢慢熬煮五小時以上的成果。切塊的豬腳裝在鐵桶,放到攤位邊,陸續送進大鍋中小火慢燉。當客人上門點菜時,大杓一撈,熱氣騰騰、肥瘦適中、看來就要骨肉分離的豬腳還在碗中輕晃,誘得坐在攤位前吃著前腿腳庫肉的我心癢癢,竟想再添一碗。
人對食物的好惡是會變的,最怕的是我們硬是死命堅持。不敢吃豬腳的人也許說甚麼也不願意嘗試;想要拋開過去的飲食經驗、從頭來過的朋友,可以從這家店入手,或許會扭轉您的印象,一改豬腳就是腥、硬、肥的聯想或記憶。
大腸四神湯亦十分實惠,滿滿的大腸,一度讓人懷疑這是雙人份的料。因腸子在鍋中燉煮多時已失去大半韌性,想喝點古早味湯頭但又擔心咀嚼不爛的朋友可放心品嘗。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旅行的方式。
港口小鎮歷經滄海又桑田,必須慢慢走、慢慢看才能逐漸有所領略,一點也急不得。好好的吃每一頓飯,盡興的品味小吃,在旅途中讓自己邂逅幾個生命中的第一次,也用食物將小城回憶串聯起來。「出去外面玩,如果要瞭解任何一個鄉鎮的民情風俗,我都從市場開始。」用美食召喚旅人,熱情好客的施能傑歡迎大家到傳統市場走一走,並嘗嘗周邊的小吃、麻糬、龍山肉羹、芋丸、生炒五味等。
一家、一家到處吃,名店、老攤或新鋪都無關緊要;唯有自己實地嘗過,不迷信、不盲從,才可能用富有生趣的方式感念起旅行的點滴與食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