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月以來,一波接著一波的金融風暴震撼世界經濟,而對於這半年以來,表現一直不符社會預期的台灣經濟而言,這些國際衝擊無異於雪上加霜。眼見得景氣衰退已經不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而是頭上雷電交加,豆大的雨點都嘩嘩的打下來了,對於即將在明年畢業的社會新鮮人而言,看到財經金融的壞消息一天到晚出現在新聞版面上,恐怕心裡也是惴惴不安。
的確,對於明年要投入就業市場的準畢業生而言,他們很可能會面對一個失業率上揚,僧多粥少,人浮於事的激烈競爭求職市場。面對這種情形,最好的方法不是延畢(如果你要延畢的話,記得:第一,後年或大後年的就業市場不見得更好;第二,如果你沒有延畢的好理由的話,將來的潛在雇主很可能把「延畢」這件事情視為是「競爭力與信心不足」的明顯訊號),而是趁早進行求職準備,特別是要趁早開始尋找工作機會。
你可能會問:既然明年暑假才要畢業,為何連明年春節都還沒到,就要開始煩惱「找工作」這件事情?難道會有甚麼工作機會,是會等人等大半年的?
沒錯,是沒有多少工作是會等你半年以後才來上工的。但是請注意,尋找工作機會,特別是尋找「好的」工作機會,要花的時間與精神可能遠比你想像得要多得多。如果你以為「一個月後要畢業了,現在再開始上網找工作,就到處都會看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結果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
尋找工作機會的「搜尋組合」
在投資上面有所謂的「資產組合」觀念。意思是說,我們可以依照風險與報酬率的高低,把可能的投資管道,分成「低風險,低報酬」(例如定存)與「高風險,高報酬」(例如股票)兩種。一般建議的投資觀念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如果你的投資當中,都只有銀行定存,那麼固然安全性很高,但是卻不容易產生可觀的報酬率;相反的,如果你的投資都集中在公司股票,這固然比較容易產生不錯的報酬率,但是相對也具備一旦股市慘跌時,就會讓你難以承擔的高風險。因此,比較穩健的做法是,既投資定存,也投資股票,構成所謂的「資產組合」。
尋找工作機會也是一種投資-只是你所投資的是時間與精力。同其它投資一樣,你也有好幾種可能的「投資管道」,例如說:報紙雜誌、網際網路、人力仲介公司、政府求職媒合機構、學校職輔中心、以及人際網絡。在尋找工作機會時,不同的「投資管道」也有不同特性-有些搜尋方法,看起來在搜尋個別工作機會上所花的時間與精力較少,但是在找到「好的工作機會」上的可能性較低;相反的,有些搜尋方法,看起來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與精力,但是「找到好的工作機會」的可能性也相對增加許多。
同資產投資的觀念一樣:比較穩健的做法,是建立你尋找工作機會的「搜尋組合」。搜尋成本低的方式,例如網際網路或報紙廣告,雖然不容易找到好工作(特別是對職場新鮮人而言),但是既然成本不高,就不妨一試。但是在此同時,在你的「工作搜尋組合」當中,也應當要有需投入相當成本,但是一旦成功,就很有可能找到不錯工作機會的搜尋方法,例如說,透過人際網路。
好的工作機會往往從「人際網路」而來
對於在「數位時代」中成長的年輕一代而言,一提到「找工作」,最容易想到的求職管道應當就是網際網路或求職網站。沒有錯,運用網路資訊的成本看起來真的不高──你所需要的只是一部可以連上網路的電腦,然後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家裡或咖啡館當中,一面吹著冷氣,一面搜尋工作機會,既不用在外奔波,而且網路搜尋速度又快,何樂而不為?
問題是,用這種「輕鬆省力」的方法,找到好工作的機會高不高?
我的猜想是,你大概不太容易用這種方法找到好的工作機會。原因如下:首先,就是因為這種方法「輕鬆省力」,只要有一部上網電腦以及基本的網路搜尋能力,人人都可以辦得到。所以不只是你,還有許多跟你一樣想「輕鬆省力」的年輕人,也會在求職高峰期同時上網搜尋。競爭如此激烈,即使網路上真的出現一個好的工作機會,被你搶到的機率是多少?
用個經濟學家常用的比喻來說:「如果你在人來人往的馬路上,看到路邊有一張像千元鈔票的紙片躺在哪裡,大概不用費心去撿。」何以故?因為既然這麼多人走來走去,這張「千元大鈔」還躺在那裡,要麼是這些人視力都不好,要麼是這根本就不是一張千元大鈔。你覺得哪一個答案的可能性會高一些?
所以,如果你在網路上搜尋,看到一個工作機會,經過三天、五天,甚至過了兩、三個禮拜還掛在那裡,你覺得這是一個好工作機會的可能性會有多高?
其次,所謂好的工作機會,一般也就是雇主所重視的工作位置,而雇主一定要求在這些工作上要能達到相當的品質。讓我們用同理心來想一想:今天如果你是雇主,你要怎麼確保新雇用的員工,具備足夠的能力與工作態度,能滿足工作的要求,而不是在試用一段時間後,才發現新人的能力不足,或工作態度不佳,無法達成所要求的工作品質,然後你不只要煩惱怎樣處理棘手的人事問題,並且先前投入的徵募及訓練成本都付諸流水?
今天如果你是雇主,你當然可以透過網路或報紙廣告徵才。問題是,這樣子應募而來的人會有一大籮筐,而你只有很有限的時間及精力來進行揀選。因為你不可能深入認識每一個應徵者,當然非常可能有「遺珠之憾」或「識人不明」的結果。
另一個選擇是:向你所信任的人打聽,問看看他們有沒有認識,而且願意推薦的人選。特別是,如果你所打聽的對象,不只是你可以信任他對別人的判斷,而且他還在相關專業領域工作(例如說業界專家,或已經有良好工作表現的員工),因此他會知道你所需要的員工,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與人格特質。那麼即使他只給你一、兩個人名,你也會認真考慮,甚至照單全收。
當你理解雇主的想法以後,回到一個求職者的立場,你是不是值得多花一些時間與精神,趁早強化自己的「生涯發展人際網路」?
強化你的人際網路
如果潛在雇主一開始聽到你的名字,是透過他人推薦的話,這還會透露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你顯然知道如何建立與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說,知道如何做人),有一定的溝通能力(應當很少有人會樂於推薦一個動不動就得罪人的人),同時也知道如何自我行銷(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能力)。
話說回來,這也代表著你必須好好經營與強化自己的人際網路,而不能只是關起門來,當一個宅男宅女,然後希望外面的世界會突然賞識你的才能。你也不能覺得經營人際關係是個「麻煩」,甚至覺得是「委屈自己」。換了你是雇主,你也不會希望雇用這樣一個非常可能在團隊合作中成為「麻煩製造者」的人。
事實上,如果好好檢視自己擁有的人脈資源,你很可能已經有一個不錯的人際網路基礎,包括:
- 你的朋友
- 你的親友
- 你的鄰居
- 你的同學
- 你在社團中認識的人
- 已經畢業的學長姐
- 你的老師
- 你曾經一起工作的同事或夥伴
- 你過去的雇主
- 你認識的商界人士或專業人士
- 你在社交場合中認識的人
等等。
這裡的重點是,第一,這些人要知道你的能力與工作態度。如果你雖然認識一些人,但是跟這些人都只是「點頭之交」,或只是一起「吃喝玩樂」的朋友,而缺乏機會,讓他們能夠瞭解你的工作能力與敬業態度,那麼這樣的人際網路,就對你的生涯發展缺乏積極作用。
第二,在你的人際網路中所認識的人,要願意在有潛在雇主詢問的「關鍵時刻」,樂於舉薦你。這不只要求你要能做事,更要求你要能做人。否則,如果你動不動就得罪人,別人對你即使不是「相敬如兵」,至少也是「相敬如冰」,那麼要別人在關鍵時候說你好話,恐怕是強人所難。以前的人說:「做人做事,要留給人家探聽。」在現在的職場中,這仍然是至理名言。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人際網路還不夠廣闊,缺乏能夠協助你創造生涯機會的「貴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只能勸你要更勇於與別人互動,更努力創造做事的機會,以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你的能力與態度。
這裡的另一個重要意涵是:所以,尋找工作機會並不是等到畢業或退役在即,才需要思考的事情。考慮到人際網路在生涯發展中的重要性,即使你還在大一、大二,也應該多注意可以建立與強化人際網路的機會。
如果你見到老師或長輩就畏縮逃避,或視若無睹,沒辦法讓人對你產生深刻的好印象,那麼等到你將來需要別人推薦你的時候,別人就算有心幫忙,也不知道如何幫你說話;如果你從不深入認識一些學長學姐,並在畢業之後,持續用心,與人保持聯絡的話,那麼他們擁有的就業資訊與職場網路,當然也與你無關;如果你既少參與社團,也少參加志工服務,那麼在這方面的人脈,當然就會極端貧乏;如果你在學校的時候,從沒想過主動爭取見習實習的機會,那麼等到你畢業的時候,不管是你對業界,或是業界對你,當然都會極為陌生。果真如此,等到你需要盤點自己所擁有的人脈資源時,自然會有捉襟見肘的感慨。
再一個提醒:現在畢業的年輕人,在將來十幾、二十幾年的生涯發展中,轉換四、五個以上的工作,將是家常便飯。考慮到這一點的話,建立、經營、強化有利於長遠生涯發展的人際網路,是一個很好的習慣,非常值得盡早養成。(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