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目前世界上「腰圍最粗」的就是中共了,不少西方政府把平息全球金融風暴的希望寄託在中共政權身上。但奇怪的是,2009年剛開始,官方新華網1月15日號召〈別總捂著錢包,學會享受生活〉,報導說,北京市政協委員李哲建議,「發動一場愛國消費、擴內需、救中國的運動,讓每個人、每個單位把一年的收入都進行消費。」
讓「每個人、每個單位把一年的收入都進行消費」。這不是瘋了嗎?
不光是中國,整個亞洲的人的生活觀念都差不多,口袋裡要是沒有些存款,心裡就不踏實,因為沒有錢,誰都躲著你,越沒錢越沒人借錢給你,越有錢越有人借錢給你,正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所謂「發動一場愛國消費、擴內需、救中國的運動」,表示官方把百姓肯不肯把自己的錢花出去,已經提高到「救中國(中共)」「愛中國(中共)」的高度。可見中國面對的經濟危機已經涉及到這個政權的生死存亡。
報導說,安徽省會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近日親自對合肥市房地產市場展開調研,並當場掏腰包買下一套80多平方米,約16萬人民幣的高層住宅。1月12日,合肥市計畫局局長王愛華更是在當地電視台一個直播欄目中極力推銷樓盤,並高喊「買房就是愛國」的口號。
「買房就是愛國」,一語道破天機
在中國大陸,「愛中共」和「愛中國」是同義詞。如果買房就是愛國,也就等於說,百姓買房救了房地產商就是救了中共。這豈不洩露出房地產商都是中共官場的人或是他們的親朋好友嗎?這些貪官污吏及其利益關係者們無抵押從銀行貸鉅款,然後偷工減料搞出豆腐渣樓房來,把大筆黑心錢轉移到國外去。然而,中國百姓會買帳嗎?下面節錄兩位新華網友的文章,他們都談到了自己的感受。
安徽網友「網絡小丑星」在新華網發表〈我10年前就想『愛國』了,可10年後的我還在租房呢〉,文章說:「我們的省委書記做出如此舉動,很是讓人感動。聽到王局長高喊『買房就是愛國』,我更是激動萬分。其實我從10年前就想愛國了!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愛到國,不是我不願意而是很無奈!我從96年開始就到合肥工作了,起初我的工資每個月2,000元,每個月緊巴巴的存上1,000元的話,除去別的花費,一年下來最多也就存個1萬元,如果這個房價不漲的話(那時的房價還在2,000元之內)以我那時的工資,要住一套80平方米的樓房的話,我得奮鬥16年!2000年以後我的工資漲成了2,500,然而合肥的房價每平方也漲成了3,000,除過每月1,500元的花費,80平方米的樓房需要我奮鬥--24年!以後我的工資也一直在漲,可房價總比我的工資漲得猛,漲到現在,80平方米的樓房最少也得30多萬!」
網友「網絡小丑星」建議:「現在從開發商到政府,都說房子賣不出去,王局長都將話說到這份上了,我能不心動嗎?但我有一個小小的願望,希望能引起領導的重視,就是在我愛國的時候房價能降到每平方米2,000元之內,我才能承受得住。否則,沒辦法只能當『賣國賊』了!」
沒錢買房的不會成了「漢奸」吧?
另一位網友藝海苑生在新華博客(部落格)裡以〈買房就是愛國?我們沒錢買房的不會成了「漢奸」吧〉為題寫了自己的感受:「合肥市計畫局局長王愛華高喊『買房就是愛國』的口號,至此我才茅塞頓開,原來愛國還是有條件的,不是甚麼人想愛就愛的。愛國的程度必須與自己的財富對等,財富越多越有資格愛國,反之就是不愛國。看來我是有愛國之心,卻無愛國之力了。因為我沒錢買房。按那些官員的邏輯,我只有被分到不愛國的那一類了。」
「既然不愛國了,也就離臭名昭著的代用詞──漢奸不遠了。其實我還不如漢奸,漢奸起碼能跟著國外的主子相互勾結,吃裡扒外,中飽私囊,抽好煙、喝好酒、置房買地,還能有幾個三姨太、四姨太甚麼的,我就是想當漢奸都不成。」
文章寫道:「住有所居,讓每一個國人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這還是個很遙遠的未來。在金融危機已經逐漸的轉變為經濟危機的時候,原本並不富裕的國人心理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就是房價攔腰砍下,能買得起房子的人又能有幾個?寫到這裡讓我想起來一個小故事。有個縣太爺出門,下人來報,說有個乞丐在路邊凍死了,縣老爺過去看了看,然後嘆了一口氣說:這個人真傻,要是早上在家裡喝碗『參湯』出來,就不會凍死了。」
以上兩個留言其來有自。一份官場祕密報告透露,黨政、國家機關部門高級幹部家屬、直系親屬,在外國的有12萬8,540多人;在香港特區的有2萬3,140多人;在澳門特區的有2,176人。自1995年至1999年,每年有黨官家屬、親屬2萬5,000至3萬人向外移民。2000年至2007年,每年有黨官家屬、親屬2萬8,000至3萬5,000人向外移民。
2008年3月,國務院研究室一份報告指出:高級幹部家屬在外國的,90%是千萬富豪;在香港、澳門的,100%是富豪一族。
新華網報導說:「對於每一個消費者來說,對消費有信心就是對國家未來有信心,對自己前途有信心。」
照這麼說,中共的那些大小「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其家屬,是對這個政權的未來最沒有信心的人。不然,為甚麼都跑到國外消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