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武林高手 還真是「舞」林高手

飛簷走壁古己有之。
飛簷走壁古己有之。
Getty Images
第35期
吳唯真

「只見張三豐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圓轉自如,發力連綿不斷,片片黃葉隨力而起,被張三豐揉成一太極球,勁力一吐,落葉飛散,竟於張三豐的周圍形成一圈......」武俠小說與電影裡如是塑造武當派掌門人張三豐,把太極拳那柔中帶勁,靜則萬籟俱寂,動則排山倒海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南拳北腿外家內家 武術傳統自古綿傳

熱門電影《功夫熊貓》中,描繪了以模仿動物動作而成的螳螂拳等,其實淵遠流長的中華武術,因為地理、氣候、人的不同而形成眾多門派,各門派各有優點及其擁護者。

以氣候嚴寒的北方為例,身材高大的北方人,打起拳來氣勢雄勁,動作大開大合,很多竄蹦跳躍、起伏轉折的動作,舉手投足間特別強調要鬆肩塌腰、抬頭挺胸,以利舒送開展。所以練習北派拳術一段時間後,可以讓氣血暢通,舒達到四肢百骸,所以自古有「非習長手不足以達氣」之論。

多水域的南方,則因南方人身材矮小,打起拳來手肢分明,拳術細膩,當運起丹田發勁的時候,爆發力很強。雖然諺語有句「南拳北腿」之說,但是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擊,而南方的如李小龍所習的詠春拳則有不少腿擊的技巧。

武術依地理位置形成不同門派,不同的風格特點又分成以內練為主的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等,和以外形訓練為主的外家拳──要求由外練到內,講究形神合一,如查、花、炮、洪、華、南拳、少林、通臂、螳螂等。

其中人們較熟悉的是外家拳,主要講求速度和力量。而內家拳則是剛柔並濟,以太極拳為例,乃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全身意在神不在氣」,肢體的動作不過是「意」的外部表現而已。

真正的武術源於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除了能強身健體外,並且非常講究武德、止惡揚善。除此之外,自古以來,武術亦具有藝術欣賞的價值。

傳統武術適合各種年齡的人習練,這與現代發展出的「新武術」是截然不同的,「新武術」不僅無法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在三、四十歲無法習練後,換來的可能是滿身的運動傷害。

武術在唐朝已昇華為藝術

著名的「鴻門宴」故事裡,項莊起身舞劍以助興為由,卻是意在「沛公」劉邦,他在舞劍的時候一直找機會想要刺殺劉邦,幸賴項伯挺身阻擋,而後劉邦藉由尿遁才躲過一劫。由此可以明顯看出,「武」和「舞」兩字除了同音之外,彼此之間還關係密切。

在舞劍之風興盛的唐朝,杜甫在〈舞劍器行〉一詩中就生動描寫觀賞公孫大娘舞劍的絕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這首詩是說公孫大娘一出場就驚動四方,她舞劍時彷彿後羿射日時那般地跳、轉、翻躍,舞動又好像乘著飛龍一般的輕盈矯健。氣勢壯盛之時如雷霆之怒,收勢凝勁則像江海映照著天光,恢弘而寧靜。她的舞劍有如舞蹈,表現高超,「武術」完全昇華到藝術的層次!

其實在敦煌壁畫、雕塑許多關於武術形象的造型中,也包括大量如力士舞、蹲射圖表現的武舞。此外,以劍作為武器對陣的場面也很多,而描繪劍術最生動的是西壁佛傳屏風畫。雖然當時的武術與現在的武術已大為不同,但卻是武術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

武藝為宋朝平民喜愛之活動

在歷史上,歡慶宴會等很多場合中的舞蹈,都是由武將出來表演武功技法中的跳、轉、翻套路,以及舞劍、舞槍、舞棍等等。夏、商、周時期就有「武舞」,現在許多舞蹈教室也兼開武術課程,想來也是因為這個道理。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所教授的武術如不是傳統武術,可能就失去了「武」的深刻內涵。

明朝唐順之在《武編》中,描寫由一群武士所表演的群舞場面:「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單憑想像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壯盛與精采。

宋代民間也出現了很多武藝結社,街市中的遊藝場所必有武術表演,成為市民所喜歡的活動之一。明、清武術開始形成門派,民間武術社團林立。

傳統武術是一門術德兼修的技藝

製作電影《功夫熊貓》的夢工廠電影製作團隊,研究多年中國的傳統思想後,因為道家思想推崇自然、無為,主張靜以制動,於是利用電影中的角色作隱喻,如熊貓師傅的師傅龜仙,傳達出「靜」與中原五俠(猴、蛇、虎、螳螂、鶴)的動來形成鮮明的對比。

許多中華文化深刻的內涵都從「道」中來,講究道德涵養。武術更是一門術、德兼修的技藝,所謂「止戈為武,仁者無敵」。武術由「技」入「藝」,再由「藝」入「道」,傳統武術除了講究高深的技藝外,亦講究其道理。

傳統武術把「武德」列為習武與教武的先決條件:「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缺德者不可與之學,喪理者不可教之」。因此習武者把攻防技術和做人的道德規範結合起來,以陶冶人的情操,有利於人類和社會。現在所謂的「新武術」,發展之初就是為了比賽與競爭,是在競爭與求名的基礎下發展出的一套規範,因此無可避免的就失去了「武德」的重視。

傳統武術的基本功訓練,包括腿部、腰部、襠部、樁功、鼎臂、手眼、衝拳等七個主要部分。基本功訓練,身體各部肌肉、各個關節以及內臟器官都得活動,講究動靜合一,陰陽調和。例如腿部訓練還須要具備一些訓練器具,過去一般是以桌子、凳子、牆壁、窗臺等日常用具來進行鍛鍊。散手和套路訓練,歷經一番苦練,可培養勇敢、堅強的意志。

學習傳統武術鮮有年齡限制,以太極拳為例,乃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全身意在神不在氣」。講求全身放鬆,動作柔和,是適合男女老少習練的全民運動。

中華傳統武術如此豐富多采,然而文化大革命時,許多武術大師在中國遭到迫害,被關、被槍斃,造成傳統武術極大的斷層。近年來中國推展的「新武術」,更對正統武術起到破壞作用。反倒是隨著蔣總統來台灣的大師把傳統武術傳承下來。

台灣在歷史的安排中保留了最完整的中華文化,包含武術。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不敗日劇《HERO》 13年後再續神話?
日劇史上有一個不敗的神話。身為一個日劇迷來說,這個不敗神話隔了13年後醒來了。觀眾期盼的不只是神話復活,而且寄望神話更神,創造更新的史頁。…
陳孟瑩 雍容慈愛的「大家長」法官
執法者必須具備公正的心胸,判斷才能促成社會的公平正義。也就是說,司法評斷的基礎是「理性」,因此,社會大眾看到的法官,往往像是「冷冰冰」…
美售台武器 中共反制露玄機
針對美國日前決定對台軍售,中共當局除立即召見美國駐中國大使提出強烈抗議、暫停中美雙邊軍事互訪計畫,並聲稱要制裁參與出售武器的美國公司,…
螺鈿工藝飄洋過海生根台灣 陳甫強踽踽獨行承傳路
「這工很粗,不是台灣做的。」知名螺鈿司阜陳甫強,看著記者出示的螺鈿藝品照片,敏銳地指出做工、構圖都與台灣的不同。 「司阜」,…
絕祕!點穴功夫是否存在?
60歲的李有甫,12歲開始習武。1982年,33歲的李有甫在中國民族體育比賽上一舉成名。當年他憑著一支3尺多長、拇指粗的鞭桿,舞得滿堂喝采…
東勢林場──賞桐追螢一次滿足
位於台中的老牌休閒園區「東勢林場」,素有「中部陽明山」之稱,是一座綜合森林遊樂兼休閒農業的示範園區。全園面積約225公頃,…
中國富人 新加坡避險
香港一直是中國富人轉移資產的首選地,有很多中國富人在港置業和購買各類資產。在北京強推《香港國安法》後,資金開始離開香港。 據美國《…
李白千古名作〈將進酒〉 但願長醉不願醒
唐朝大詩人李白存世詩文共有千餘篇,其優美的代表作有〈早發白帝城〉、〈將進酒〉、〈靜夜思〉、〈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與〈月下獨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