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去在金融業工作時,經常和同事一同出去拜訪客戶,當談到一些話題,對方有所疑惑或難以相信時,同事總會加上一句「我真的沒有騙你」,藉此加強說服力,希望獲得對方的信任。有時候和同事、朋友談話時,同事也經常說這句話,聽多了,感覺就像是口頭禪一樣了。
「我真的沒有騙你」,聽起來很平常,但是仔細一想,似乎也不是那麼平常。這句話和「請你相信我」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對於一般的交談,不過是一句強調用語,似乎沒有甚麼可以多加探討之處,但是事出必有因,多少還是有脈絡可循。
在人際交往中,為甚麼要用到「我真的沒有騙你」這句話呢?這是否表示說這話的人平常說的話就帶有幾分虛假、不完全真實,因而讓人懷疑?或者是因為聽者平常就多疑、難以相信別人?或是以上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或是因為一時找不到更有力的佐證,只好先用自己的人格來擔保?要想更有效地說服別人,倒不如拿出具體事實或案例,或許更能建立信任感。
通常存心說謊的人都會編出一套說詞,甚至用其他謊言來圓謊,一路騙到底,直到被拆穿後才承認。也有人擔心對方承受不了某些殘酷的事實,例如隱瞞病情、隱瞞外遇......巧妙地用了另一套說詞,把這叫作「善意的欺騙」,但這個善意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被騙的對象到底是自己還是別人?能隱瞞多久?為甚麼怕說實話?但無論如何,欺騙本身卻改變不了被欺騙或隱瞞的事實,甚至因為這種「善意」而日趨嚴重、越陷越深。
甚麼時候開始有這個「騙」字呢?正是因為社會開始出現欺騙,讓人際溝通更加困難。曾經因為相信別人而吃虧上當的人,難免對別人存有戒心;那些曾經騙過別人的人,嘴上也說「我沒有騙你」、「我是真心的」,實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如果我們為人處事都能真誠相待、腳踏實地不浮誇,根本不需要再去強調欺騙不欺騙的問題。假如沒有發自內心的真誠並付諸實際行動,「我真的沒有騙你」這句話也和仿冒品一樣,禁不起時間的考驗,假以時日就原形畢露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無論騙人還是被騙,大多因為一個貪字,例如這一波全球金融海嘯就是深刻的教訓。如果我們能夠不被光鮮亮麗的表相所迷惑,多用心觀察細微之處,自心不貪求非分之物、明白有得必有失的道理,那些心懷不軌的騙徒也難以得逞。既然騙不過,騙子也就沒有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