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後的7月1日,是香港的假期,並非只因為這一天是中共黨慶,而是香港主權從英國回到中國手裡。對中共來講,這本來是「慶祝」的日子,然而從2003年開始,卻是香港民主派與市民大遊行表達他們訴求的日子。原因是1997年以後,香港政治、經濟均倒退,民眾對中共任命的特首董建華非常不滿,但是因為沒有普選的機制而奈何他不得,因此刺激民主意識的高漲。尤其那一年北京下令要為〈基本法23條〉制定香港的國安條例,進一步收緊香港的自由與人權,甚至中國的法律也要延伸到香港,更加引發民眾不安。
七一放假慶祝 港府頭痛
也是正好這個時候,由於中國隱瞞SARS這個可怕的流行疾病,導致傳到香港並有近300人死亡,終於使香港人的怒火爆發,在7月1日那天出現萬人空巷的遊行。估計有近百萬人參加遊行,但是為了避免太刺激中共,所以只報50萬人,並導致親共的自由黨臨陣譁變,以致立法會無法通過為23條立法。第2年的7月1日,仍有50萬人遊行,迫使中共換下董建華,由港英公務員出身的「港英餘孽」曾蔭權出任。
2005年曾蔭權出任特首時,民意支持度高達7成,除了他自身的條件外,還有香港人對英國人的餘情。問題是曾蔭權的權力來源不是來自香港人,而是北京圈定的,然而香港又是「一國兩制」,曾蔭權不能不顧民意與輿論,而曾蔭權身為公務員,沒有政黨支持,就要處理好複雜的政治關係。顯然這種「三岔位」甚麼人上去都難做。因此曾蔭權喊出要「打好這份工」時,就明確表示他的服務目標就是他的老闆北京當局;在處理香港內部的政治關係時,也明確表示有親疏之分,顯然就是要接近親共勢力,遠離民主派。在這個情況下,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肯定是按照中國的意圖,把一切都寄望在中國身上。而香港人最關心的普選問題,也只能提出最保守的政改方案,讓香港人看不到普選的前景。
今年7月1日,因為曾蔭權對六四的失言,已經可以預料會有更多人上街,何況香港經濟越來越差,雖然近來股市、樓價回升,但是只是擴大貧富差距,對多數普羅大眾並沒有帶來實質的利益,因此雖然政府再度「派糖」,高官帶頭減薪,民望仍然繼續下跌,曾蔭權的支持度只有四成三。加上中國政府對中國著名異議人士劉曉波正式以「顛覆國家政權」罪逮捕,所以今年的七一遊行人數達到7萬6千人,是2005年以後最多的一次。
今年人數暴增 訴求翻新
然而更重要的,不是人數的增加,而是遊行的「內容」。香港《蘋果日報》現場訪問在維園參與遊行的市民,57.5%受訪者表明上街的原因是為爭取盡快落實雙普選。除此,有要求北京當局釋放〈零八憲章〉起草人劉曉波,包括「捍衛人格尊嚴協會」、「雷曼苦主大聯盟等團體,要港府給個交代」;還有不滿政府凍結薪資,並把他們的工作外包給外人的公務員團體。但是這次遊行與前四年有重要不同的,有以下幾點「升級」了:
第一,要求曾蔭權下台。2003年的七一遊行,出現許多要求董建華下台的標語與口號。這次,要求曾蔭權下台的標語與口號也紛紛出現,說明民眾對曾蔭權的失望。而這種失望,不也是來自對中共的失望嗎?因為誰能出任香港特首,是中共說了算。香港民眾無法撤換曾蔭權,唯有期望香港早日普選,這就必然增加香港民主化的動力,是中共壓也壓不住的。
第二,年輕人增加許多。與六四一樣,這次上街的不少是年輕人。根據香港《蘋果日報》的調查,20歲以下市民中第一次參加遊行的占21%,20至29歲的更占55%。這說明年輕人對中國政府及特區政府已經缺乏信心。
第三,出現了過激行為。這次遊行的標語與口號,出現「粗口」,例如「曾蔭權僕街」、「曾蔭權食蕉」、「曾蔭權代表你條毛」等,這些「粗口」多為年輕人喊出,說明他們已經失去耐心,情況類似2003年。以前遊行之後,梁國雄(長毛)等激進派會去「衝擊」政府總部,與警察發生肢體衝突,但是人數很少,大不了十幾個人。但是這次有兩百個人留在總部現場,不肯散去,而且大多數是年輕人。到凌晨現場還有120人時,警察開始強力清場,抬走示威者。有些示威者投訴被使用暴力,包括經常參與社會運動的香港大學哲學系女生陳巧文,有的人被扭傷。
這些情況實際上是向中國政府與特區政府發出警訊,如果再沿用老一套辦法治理香港,香港將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但是看來中共的腦子還是不會與時俱進。中國官方新華社在七一前夕發表題為〈祖國後盾偉岸如山--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繁榮發展紀實〉的署名文章,該篇文章回顧了香港由回歸後至今遇到的經濟困難,以及中央政府伸出援手協助化解危機的措施,包括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央政府堅定支持下,特區政府入市擊退國際金融炒家;2003年出現SARS及經濟低迷,中央與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雪中送炭;2008年下半年爆發金融海嘯,中央政府十分牽掛香港經濟面臨的艱難處境,提出14項措施支持香港。以此顯示中央時刻將香港放在心上云云。這種實施者自我吹噓的口吻,置香港人於何地?中共到現在還以為「收買」就可以解決問題,真是以小人之心,度香港人之腹了。
(林保華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