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一日,拜訪了宜蘭員山鄉「枕頭山休閒農業區」,車行逶迤山谷間,遠處雲山迤邐,山坡上果園遍布,百花燦爛。
一路上但見農舍前矗立著「自產自銷」、「來吃水果」等招攬遊客的木製招牌,甚有店家在招牌上寫著「歡迎過路客問路」,令人會心一笑。車子行至枕頭山山腳下,「蘭陽養蜂場休閒農園」乍然出現眼前,花木扶疏的園區內廣植各色九重葛,五彩繽紛,吸引我們停車駐足。
因為養蜂,年輕又健康
「歡迎參觀!」迎接我們的是熱情的蜂場主人張萬欉和庭院裡成排的蜂箱。他說蘭陽養蜂場已有63年歷史,養蜂經驗則不止。在爽朗的笑聲中,好幾回我們才猜對看似70歲左右的蜂場主人今年已是81高齡。「養蜂讓我年輕啦,因為我吃了很多蜂產品,又常被蜜蜂螫。哈哈哈……」張萬欉說,一開始只是想經營個事業,沒想到養蜂也為自己帶來健康。
談到養蜂的機緣,張萬欉話匣子一開,時光驟然回到六十多年前──
那一年他13歲,甫自宜蘭郡員山庄第一公學校(今員山國小)畢業。「沒考上高等科(初中),我就到日本政府派駐員山鄉的一位公共衛生醫師工藤歲三家幫忙。」4年3個月的醫師助理生涯,張萬欉除了說得一口流利日語,日本人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似乎也對他有著某種程度的影響。
然而,何以一位醫生能成就一位養蜂達人?眾所周知,日本人十分注重養生,「醫師為了吃蜂蜜養生,在家中養了數箱蜜蜂,但是他因為怕被蜜蜂螫,都是叫我去管理,因此我在當時就已學到一些養蜂技術,也很有興趣。」二戰結束後,民國卅五年工藤歲三離開台灣前,將飼養的蜂群贈予張萬欉。從此他和蜜蜂結下不解之緣。
台灣光復後,受日本教育的張萬欉,利用晚上時間和農林學校(今國立宜蘭大學)的張黃曾老師學習漢文。「蜂蜜是傳統食品,漢民族很重視,覺得蜂蜜可以入藥,對蜂蜜的需求很大。以前的人90%都會給初生嬰兒喝蜂蜜水。」日人回去後,張萬欉決定以養蜂為事業,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看書、實驗,積累經驗
術業有專攻,養蜜蜂採花蜜看似簡單,可也是一門大學問。首先,得著手研究蜂群生態,然而,六十幾年前台灣對蜂產業並未重視與發展,那個年代養蜜蜂的人很少,想要找師傅學習也不得其門而入。張萬欉心想,一定有養蜂的相關書籍可以參考,於是專程上台北書店尋找,卻遍尋不著,只好直接到書店訂購日本養蜂的書籍來學習。
張萬欉在不斷地實驗與磨練中,慢慢積累經驗,「養蜜蜂並不是看書、聽人講就會,想要瞭解蜜蜂的習性,要有實際操作經驗,不夠專心也做不來。」他說照顧蜜蜂要比照顧小孩更用心,須愛心以對。「年老的蜜蜂顏色較深、皮膚較皺,從外觀就看得出來。我常在心裡默默感謝牠們貢獻一生,給我最大的幫忙。」
龍眼花開,南下採花蜜
台灣的蜂產業在民國五、六十年代蓬勃發展,盛況空前。張萬欉因著時機加上用心,養蜂事業蒸蒸日上。每年清明前後中南部龍眼花苞結滿枝頭之時,是他最忙碌的時候。聯絡好果農、工人,一切就緒,在龍眼花開之前的五、六天,張萬欉就帶著蜜蜂南下,逐花而居採集龍眼花蜜,準備度過三、四十天游牧式的生活。
出發當天,工人把二、三百箱蜜蜂扛上15噸的大卡車疊放整齊,再放好摩托車、棉被、衣物、糧食等生活用品後,選在晚上時刻啟程。「蜜蜂有趨光性,為了避免蜂群聚集在光亮的地方太過疲勞,因此必須在天未亮時到達目的地──鄉下沒人住沒有光線的地方最為理想。」一路上,大夥兒小心翼翼,深怕蜜蜂受到干擾或蜂箱翻倒影響蜜蜂情緒,引起騷動。
一個定點的花蜜採收八至九成後,就得準備轉移陣地,往下一處果花盛開的地點。「在高雄岡山停留10天,蜂蜜收成後,當場就有糕餅公司的大盤商、化妝品公司來收購……」事隔多年再談起南北奔波的辛苦歷程,張萬欉似已忘卻疲累,侃侃而談的盡是美好回憶。只可惜年紀大了,他說已經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南北征戰,現在都是以採收宜蘭特產金棗蜜為主。
蜂產品,傳統的天然食品
對於近年來世界各地陸續發生大量蜜蜂神祕消失事件,農民憂心花粉傳播季節到來時,如果沒有蜜蜂授粉,將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這個問題,張萬欉說,蜜蜂是人類的好朋友,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農民幫助很大。每當農民告訴他:「你們的蜜蜂來採花蜜了,真是太好了。」他特別感到窩心:「養峰也算是對社會的貢獻吧。」
目前台灣的蜂產業雖不如二、三十年前風華,但在現代人「回歸自然」、「養生」概念日漸抬頭之下,健康傳統的蜜蜂相關產品仍普遍受到大眾喜愛。張萬欉說:「蜂產品是傳統的天然食品,無論是蜂蜜、蜂王乳、花粉或蜂膠,對身體都很好。」
隔日一早應邀來到採收蜂蜜現場,張萬欉與三個兒子正忙得不亦樂乎,有人依序拿出巢板、有人把巢板放進分離蜂蜜的離心機、有人則把分離出的蜂蜜過濾雜質後裝入容器密封。張大哥撕下一小片蜂巢讓我品嚐,我慢慢咀嚼,濃郁的蜜香瞬間流溢,恰如電視上的廣告詞──「感動你的味蕾」,果然是「天然的最好」。
工作中,我看到張萬欉與兒子們的脖子上有幾處蜜蜂螫過的痕跡。張萬欉說平均一天要被螫五次以上,採蜜那天有可能被螫二十幾次。「我現在被蜜蜂螫到並不覺得會腫、痛,被螫過反倒覺得比較舒服。」張大哥開玩笑問我們要不要讓蜜蜂螫一螫,「你有聽過蜂針療法嗎?」腦海中頓然浮現韓劇《大長今》裡長今為了恢復味覺以蜂針治療的畫面。但是,如你問我想不想嘗試看看,嗯,還是算了吧。
蜂蜜處處有,就是要買你的
近年來,年事已高的張萬欉不若年輕人體力充沛,採收一百多箱蜂蜜,雖然是四個人分工合作,也是挺辛苦的。他說養蜂並不是能賺很多錢,自己年歲大了偶爾也會萌生退意,但是「不想養也不行」,因為客人會吵著要產品:「蜂蜜到處都有,我就是不要,就是要買你的。」
客人認定他的產品可靠,堅持非他的產品不買,張萬欉說這給他莫大的鼓勵,也督促他在養蜂路上持續努力不懈,期許能衣缽相傳,永續經營。
張萬欉一再強調,蘭陽養蜂場包括蜂蜜、花粉、蜂王乳都是自產自銷。蜂膠與蜂蜜醋是向別人批購的,他會向顧客說明,讓他們自己選擇。「我不會『賣花說花紅』(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我的東西都是品質純正,絕不摻假。蜂蜜添加物是商業化的行為,政府無法取締,個人作為全憑自己良心。我從年輕開始就從沒有過這樣的觀念。」他說,有一天如果自產的產品缺貨,寧可不賣,也絕對不會拿別人的東西充數。
年輕時有過大抱負,為事業奔忙,如今他視名利如浮雲。「我的同窗好友很多人都過世了,因為養蜂對身體有幫助,我才能撐到現在。想法是有階段性的,我現在覺得做公益比較重要。雖然我們不是大企業家,也沒多少錢,但是地方有活動,多少也能出個錢、出個力。」
是認命,抑或看透世情?對於二戰後日人回鄉,很多人因而升職,張萬欉有些感慨:「當年其他醫院的醫師助理後來都當了醫生,我卻選擇步上養蜂之路,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