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窗外舒爽的天氣,我興奮又期待地問:「走啦!一起去打個球吧?」室友一語不發,仍然專注在他的電腦世界之中。房間的那頭只傳來「答答答答」的鍵盤聲,失望之餘,目光移回自己的螢幕。MSN上卻即時傳來:「我考慮一下。」真讓我又好氣又好笑!同居一室的兩個人,竟然說句話也要如此「麻煩」,我順手敲下:「你這個阿宅......」室友這才「開口」回應:「哈!宅男才是王道啊!」科科(笑聲)。
「宅」字源自日語的「御宅」,日本媒體更用「御宅族」形容對動畫、漫畫和遊戲等領域著迷且深入研究的族群。台灣流行的「宅男」或「阿宅」最早可以追溯回2005年開始,在知名的BBS站PTT上網友間彼此戲稱所創造出的新詞彙,比喻終日沉迷於網路世界、不愛出門,甚至是不修邊幅、講話遲鈍的人,言下之意,「宅男」是帶有貶意的!
然而,「阿宅」一詞隨著時下的議題、媒體宣傳或網友演繹等管道,漸漸地改變其含意。現在的「阿宅」,主要是形容網路的重度依賴者,「宅經濟」也在這一波經濟不景氣中,逆勢成長,快速成為時下的重要「產經議題」。甚至有不少學者認為這群「阿宅」將掌握台灣未來十年的生活、消費與流行趨勢,因而呼籲正視宅經濟的興起。
有一回,擔任助理教授的學長開心地向我分享一個專門介紹新款手機的新興網路論。學長經常受邀「試用」手機並撰寫「使用心得」。聽他講得口沫橫飛,從手機外講到手機內,再從手機內說回手機外,鉅細靡遺,真是令我嘆為觀止。每篇心得報告都起著強大的影響力,網友們也會經常交換使用意見,在這裡彷彿有一群專家正在開著產品檢討大會呢!
學長告訴我,他們這群「科技宅」,也沒甚麼特別嗜好,就是常常上網交交朋友、交換心得,賣家也會定期拿新的手機給他們試用把玩。看著學長一連拿出隨身攜帶的四只新款手機,我才深深體認,宅經濟時代中,這群台灣阿宅們對於產品、影像的知覺敏銳,資料蒐集能力高強,甚至帶有「深入研究」的信念並樂於向大眾分享,他們不僅改變了消費的習慣和模式,也參與了產業革命的一環,真是一群默默付出的「(螢)幕」後英雄!
「阿宅」們正引領時代的新流行。你的身邊有「阿宅」嗎?你覺得現在時下的「阿宅」熱是如何形成的?你覺得「阿宅」又有甚麼樣的特色呢?
網友觀點:
一點也不宅的宅:
「宅」,最初只說明了人的狀態:常常待在家裡(或者說是待在電腦前面),但是隨著大眾漸漸探索這一群人的生活習性,才慢慢歸納出所謂「宅人」的特性。就目前我印象中,台灣所謂「宅人」的特性包括常待在電腦前面、對於高科技的事物很瞭解、線上資訊傳遞與回應很快、對於日本的動漫與電玩有某種程度的狂熱、不喜歡參與外界活動等,算是有點負面印象。
然而,其實「宅人」對於社會也有貢獻良多的一面。例如「宅人」透過群體力量與高科技工具協助警察破案、對於需要協助的網友會熱心地提供協助等,所以我想透過這個平台,可以讓大家認識「宅人」的另外一個方面。
Miss M:
我家裡的第一台電腦是286,還有3.5吋開機片的年代,需要下指令才進得了主畫面,需要懂BBS和數據機才能透過噹噹噹聲之後,跟一群恐龍世代的阿宅交談!當時我是很痛恨這樣的行為,卻不自覺淪陷下去直到今日......阿宅需要的是很絕對的自我空間吧,就像「得來速」只開一個窗口一樣,我有我自己的後台廚房,你只要在窗口跟我溝通,不用開門歡迎光臨備茶水。
人生,要有隱私,還要有理性!阿宅追求的是這個吧!完完整整擁有自己。
小于:
台灣每家戶至少都擁有一台以上的電腦,普及率極高!因此造就了「阿宅」這個特殊的族群和文化。不過,我所認識的「阿宅」正如同一般大眾對現代大學生足不出戶、連上課都省了的糜爛生活的認知:懶得走出門、懶得和人群接觸。
現代人有許多不知名的文明病,伴隨著現代生活一同出現。小于認為,一個多元而豐富的生活,讓自己成為一個動靜皆宜的現代人,有助於讓自己免於只有在醫院才現身的「阿宅」的窘境。
Paul:
阿宅在本質上已經泛用到對「喜歡專研事情的人」的一種統稱。歐美也早有這樣的稱呼,像是nerd,西方文化特別瞧不起這樣的人,認為他們害羞內向。但在東方,長得像nerd、行為像nerd的人比比皆是。
阿宅其實甚麼年代都有,例如有人打鐵打了一輩子、有人賣小吃賣了一輩子,或是足不出戶的藝術家等等,做一件事情做到都成精了。這群人在現代或許也會被稱為阿宅,只是多了網路這個媒體之後,他們著迷的東西可能更沒有生產力了,都是虛擬的,或者是醉心於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動畫、漫畫、電子遊戲的總稱)之類的。但你如果問阿宅為甚麼對一件事情著迷?他們都會回答因為有很細密的設定、有很多專業的知識等等。所以本質上,阿宅應該是「對特定事物專一有愛的人」。
「宅神」朱學恆說,現在是有愛的人擊敗專業人士的年代。我會建議被稱為阿宅的人不要對別人的亂貼標籤灰心,更不要因此就認為自己得困在家中。身為阿宅如果把對事物的狂熱轉到現實世界之中,好好燃燒做出貢獻而非沉迷在虛擬世界的話,通常都會變得很厲害(像玩攝影的通常也很宅)。阿宅玩起腳踏車也不差,千萬不要畫地自限了。
簡小胖:
我覺得「宅」應該要有所區分,不能一概而論,至少應分成兩類。一類是本質上的宅。宅主本身個性害羞內向,不善與人互動,這也算不上甚麼大缺點,但是當他們沉淪網路世界,躲在電腦前與人互動,那麼這種上癮、虛幻,讓他們更不與人互動。這種宅就有損身心健康,也不利社會健全發展。而另一種宅,我認為屬於「專家宅」,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造就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文化,或許我稱它為宅文化吧!讀書人必須長期案牘勞形,奮力鑽研學問,始有功成名就的一天。這種專家宅的宅主本身,由於傾心於某項學問,為了研究長期伏首於電腦邊,搜尋各方資料,再透過網路回饋社會大眾,其獨到的見解、精闢的分析,使得宅外人士刮目相看。所以,宅與不宅不能單從表面觀之,要視宅主本身宅的理由與其行為而定。
阿貓:
我以為「御宅族」好歹還很熱血地沉迷於某種事物上,雖然社交能力不甚高明,但至少在他鑽研的世界裡還是很有一套。反觀現在只耗在家中沉迷網路卻又不夠專精的一些虛耗資源者,冠上了「宅」好似很「潮」的一群人,我想:「宅」也是要認證的!所以我只是懶女,不是宅女,別這麼抬舉我!
國產零零漆:
朱學恆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中有一段話,深深感動著我:
「社會很冷漠,人們心中的溫情也容易被負面消息淹沒。但是每個人深處,總還存有那麼一點溫度,躲在血液中的35度,在動脈和微血管所到之處。就讓新聞口中的阿宅(不太出門,躲在家上網的人),藉由網際網路串起這絲絲的暖意、滴滴的溫情。即便媒體一再地負面化、污名化阿宅,阿宅們還是會集結眾人之力揪出虐貓凶手;阿宅們還是會集結眾人之力救出受困小狗;阿宅們還是會集結眾人之力慰問因公殉職的員警家屬;阿宅們還是會集結眾人之力購買豐收價崩的農產品;阿宅們還是會集結眾人之力成就一個又一個網拍傳奇。」
也許看完這段話,你就會對阿宅有更深的認識嚕。
藍天:
雖然「阿宅」往往是一群專精於某領域的行家,像日本「御宅族」的稱號一般;不過,或許是因為阿宅們營造出一般民眾對他們足不出戶、不與人打交道、甚至是邋裡邋遢的印象,因此讓「阿宅」成為一個扣分名詞。
我認為人和機器終究是不同的,雖然在網路上會有社群、網友,同樣能和同好聊天,不過電腦仍無法取代人際面對面接觸。電腦裡雖放了世界各國名勝古蹟照片,卻不如親身走一回的真實感受。數千年前孔子便提出了「中庸之道」,這句話至今仍是無懈可擊的論點。希望各位「阿宅」朋友們,能夠「宅」到恰到好處。
志明:
無論是阿宅被輿論污名化,或是阿宅們奮力反污名化,我覺得跳離兩邊,站出來想想就可以發現:阿宅們被習慣認定的缺點,的確仍存在於某部分人身上;而媒體的炒作宣傳,也確實帶給阿宅們一定程度的傷害。也許,阿宅們試著讓大家多認識一些自己的優點,甚至於有個均衡的生活狀態,不沉迷、多走走,我相信這樣的「優質阿宅」必能打破舊有的印象。用阿宅們的熱情感動世人吧!
Dorakao:
身為一個阿宅,我不得不說宅是一種安全感,躲在自己的房間就像是躲在自己的殼裡,免除所有麻煩和傷害、免於社交階級等等種種人際關係的衝擊。在家喝口咖啡,享受人生,只是在電腦螢幕前默默地研究自己想要探討的東西,我愛宅! 宅,是一種研究者必須的精神; 宅,是一種享受單身必要的行為; 宅,是促進DVD、漫畫、小說、電玩等娛樂經濟所必須; 宅,是匿名促進社會正義之俠盜行為; 宅,是集結大眾力量督促媒體和政客之必須; 宅,是只要取悅自己就好的一人世界,當阿宅,真美好!